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念叁千”的修行規定▪P3

  ..續本文上一頁,相即相入,非一非異的。如果說這還是停留在理論的層面,那麼,下文就是更明確地告訴我們怎樣入門,怎樣在入門之後繼續修行了。如《摩诃止觀》卷五(上)說:

  當知四句求心不可得,求叁千法亦不可得。既橫從四句生叁千法不可得者,應從一念心滅生叁千法耶?心滅尚不能生一法,雲何能生叁千法耶?若從心亦滅亦不滅生叁千法者,亦滅亦不滅其性相違,猶如水火二俱不立,雲何能生叁千法耶?若謂心非滅非不滅生叁千法者,非滅非不滅非能非所,雲何能所生叁千法耶?亦縱亦橫求叁千法不可得,非縱非橫求叁千法亦不可得。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名不可思議境。29

  這段話的意思是:心與法都是不可思議,離四句、絕百非的。可以用“四句”推檢的辦法來了知這心、法其實是不可得,以縱、橫、縱橫、非縱橫等四句推求了不可得。

   因此這裏告訴我們的入門方法就是:求心不可得,求叁千法亦不可得,于不可得時便是恰到好處的進行了不可思議的妙觀。如果對當下的“求心不可得”還不能馬上悟入,那麼,就對這“心”和“法”進行四句推檢,觀察現前的一念妄心,無論這一念心是生、是滅,或者亦生亦滅、非生非滅,都是不可得的,“無所得”便是入處。講它不可思議,其實並不是讓我們斷除現前的一念妄想心,而是要我們不停地想,不停地觀察這妄想本身是“不可得”的,而不可得的一念心中卻又具備了一切諸法,雖諸法宛然,而又無有一法可得,無有一心可得,這就是進入了“不思議境”。上段所引文字是讓我們明白“心具一切法,一切法即心”;而這段文字是讓我們知道“心不可得,法也不可得”,在不可得的一念心中具足一切萬法,在具足一切萬法的一念心中無有一法一心可得。所以,這就不是簡單的去除妄想就能解決的問題。反過來說,就是要在妄想生起來的一念心中去觀察、去推檢,讓自己念念不停,在念念不停當中體會“無有一法可得”,這才是真正的天臺圓教思想的修行方法,甚爲重要!前面我們提到的有關“一念叁千”修行解說的叁種方法,沒有一種能與這裏所說的入門以及修行相吻合的,是值得我們深思!

   智者大師怕學人還不敢確認這種不可思議的修行方法,所以又在有關“一念叁千”的說理最後,作了這樣的叮囑:

  此不思議境,何法不收?此境發智,何智不發?依此境發誓,乃至無法愛,何誓不具?何行不滿足耶?說時如上次第,行時一心中具一切心(雲雲)。30

  苦口婆心地告訴我們:就是這個不思議境已經具足一切諸法了,依此而修行,沒有不圓滿成就的!在當下體悟的時候,就已經具足一切佛法,更沒有什麼次第前後可言。也就是觀察不可得的一念心具備不可得的一切法,同時就是最圓滿完美的不可思議妙境。修行就是在這一念妄想心上作微妙的工夫,若無妄念則說不上思議或者不思議了,要說不可思議,就必須在這一念妄想心上作不可思議觀。還是觀一念心、法的當下,當體圓滿具足而又不可得。這是吾人須明白的第一種關于“一念叁千”的修行規定。

   而就“一念叁千”的“具”和“即”來說,更重要的則是第二種修行規定,這在智者大師的《法華玄義》卷二有所教示。他在引《華嚴經》“遊心法界如虛空”文時說:

  《華嚴雲》:遊心法界如虛空,則知諸佛之境界。“法界”即中也,“虛空”即空也,“心”、“佛”即假也,叁種具即佛境界也,是爲觀心仍具佛法。又“遊心法界”者,觀根塵相對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屬一界,若屬一界即具百界千法,于一念中悉皆備足。此心幻師于一日夜,常造種種衆生、種種五陰、種種國土,所謂地獄假實國土,乃至佛界假實國土。行人當自選擇何道可從。31

  這段話有四層含義:一、心與佛都只是一種假名安立而已,法界本身才是真正的中道實相,但從佛的境界來說,必須同時都具備這叁種(中、空、假)境界,所以從心、佛都是“假”的角度來看,此心仍然具備一切佛法,因爲心、佛平等,空、假、中互具亦是平等的,這是從“互具平等”的方面來看心、佛乃至虛空、法界的。

   二、第一步指出“一念”是“根塵相對”的一念心起,這就是所謂的一念陰妄之心,也即我們常說的“妄想”;第二步是這個妄想的總體屬性,即這一念心必定可以歸屬于十界當中的一界,比如生起殺生的念頭就是地獄的屬性,是我們容易知道的心理狀態;第叁步更重要的就是“若屬一界即具百界千法,于一念中悉皆備足”,這裏說明了每一個念頭(無論是善的,還是惡的)的生起,都具備百界千法,更強調就是在現前的“一念”之中,此處點出了“即”和“具”的天臺教學之特色,這也就是天臺圓教修行的關鍵之處。前面介紹的叁種對“一念”心的把握方法,基本上都只體現這第二步“屬”于十界中之一界的階段,而未能體現出第叁步“具”的理念,所以值得我們留心。

   叁、此心本來如夢如幻,而于虛幻的心中卻能夠造出種種衆生、五陰、國土,十法界都是由于我們一念心的力量而造成的,可見這現前的一念心之重要性。這裏指出地獄乃至佛界都是“假實國土”,非常巧妙地說明了十法界的形態雖然宛然假有而差別,但都不曾離開真如實際理地,當體全是實相,也就指出了無論是善還是惡的一念心雖然其屬性有別,但都是自性所本具的。是爲解釋心的功能作用和心的實質內涵。

   四、特別指出了:“行人當自選擇何道可從”。這純粹是從修行的立場表明智者大師說“一念叁千”的真正意趣所在,這句話寓意深遠,因爲他並沒有指出要我們選擇“何道”,誰都知道修行人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成佛,但是智者大師卻讓行人自己選擇,而且強調了“選擇”,可見並不是任妄念奔流不息而懵懵懂懂不去修行。對于這“選擇”的方法和範圍,古來就不停的爭論,如宋朝山家和山外的四十余年論難,體現的就是這如何“選擇”的問題,而前面所說的對“一念叁千”的理解和對“一念”的“選擇”仍然有著嚴重的問題,這也是本文寫作的動機和要解決的問題。

   如何選擇?首先就是選擇一念妄想心,這在智者大師的著作裏面有明確的規定,如他所倡導“十乘觀法”的修行,第一“觀不思議境”的對象便是“介爾一念陰妄之心”,理由很簡單,因爲佛法太高,衆生法又太廣了,只現前這一念心離我們最近,最容易把握,所以就以此爲所觀境,如《法華玄義》說:“但衆生法太廣,佛法太高,于初學爲難”32。《摩诃止觀》就更明確地作了指示:

  《論》雲:“一切世間中,但有名與色。若欲如實觀,但當觀名色”。心是惑本,其義如是,若欲觀察須伐其根。如炙病得穴,今當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陰,但觀識陰,識陰者,心是也。33

  其次是選擇“何道可從”,這是“一念叁千”修行規定的關鍵所在,于此詳加討論。

   毋庸置疑,這個“道”就是指“十法界”的“法界”而言的,而衆生現前所起的每一念都具有這十法界的性質,也就是每一個(無論是善的,還是惡的)妄想都具有十法界的性質,可見並不是進行有“選擇性”的妄想,而應該是在每一個妄想當中選擇自己相應的一界。關于每一念都具有十界的性質,李世傑曾經提到“地獄心裏面也當然包含著十法界的性質”34,但他沒有具體指出在一念“地獄心”生起來的時候是如何包含著十法界的。因此,有對每一個妄想所具備的十法界性質,作一解說的必要。

   例如:以“貪心”爲當前之一念,那麼這一念“貪心”便具備十法界的性質:

   1、貪心的前提條件就是對所貪之事物的覺知,無念則已,有念就有覺知,覺知的本身並沒有是非善惡之別,它只是覺知而已。這“凜然覺知、靈明不昧”便是佛界的性質35。

   2、貪心是通過對事物判斷之後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對所貪事物的一種認可與努力。這種“認可與努力”便是菩薩的性質36。

   3、貪心所對應的事物一定是由衆多因緣和合而有,而貪心卻只是對其中的某一項感興趣,只是對其中一小部分的真實反應。這種對“緣”的如實反應,就是緣覺的性質;而其所貪的事物也只是事物的一小部分,而非全面,所以又具有獨覺的性質37。

   4、貪心是以自我爲中心的表現,是對貪心對象之外的諸多事物的一種逃避,只顧自己和自己所貪的事物,而不能顧全其他人和其余的事物,這“只顧自己、不管別人”就是聲聞的性質38。

   5、貪心是對自己所喜歡之事物的一種執著,是對自己不喜歡之事物的一種排斥,這種“擇善而從的歡喜心態”就是天界的性質。

   6、貪心是在自己潛意識裏面的一種贊許,具有一種自以爲是的正義感,是任何世間的道德倫理觀念和法律製度都無法與之抵抗的認定,這種“認定和正義感”就是人界的性質。

   7、貪心是對所貪對象之外的相關事物的抗拒,這種“抗拒”便是鬥爭不休的阿修羅性質。

   8、貪心是對一切衆因緣和合所生諸法之真相的不了解,是對性空真理的迷茫,這種“無知和迷茫”就是畜生界的性質。

   9、貪心是對所貪對象之外的相關事物的不滿,因爲不滿意已經擁有的東西,所以就希望得到自己認爲應該再得到的事物,而這種“不滿”就是餓鬼的性質。

   10、貪心是對事物的無能爲力,因爲自己沒有而又想得到它,所以才會有貪心出現,是心被事物所纏縛的一種無可奈何,這種“無可奈何”便是地獄界的性質。

   由此看來,一念貪心就具備了十法界的性質。同樣的,一念嗔心也具有十法界的性質:

   1、嗔心的前提條件就是對所嗔之人事的覺知,覺知的本身並沒有是非愛恨之別,它只是覺知而已。這“凜然覺知、靈明不昧”便是佛界的性質。

   2、嗔心是通過對人事判斷之後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對所嗔人事的一種改善或者求全。這種“改善與求全”便是菩薩的性質。

   3、嗔心所對應的人事…

《“一念叁千”的修行規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