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论述,正如上文引《天台学》的话所说,把这一理念作为“实相论”或“世界观”的文义上的讨论比较多,从而“失去智顗创始本门的原意”14,不能体现“修道的自觉”。因此,对于有关“三千”方面的研究,这里不多加讨论,此处只对关于“一念”的阐释,作一个简单的回顾。
首先,我们来看敬良所著《略述“台宗一念三千”大义》一文15,他在引用智者大师乃至《宗镜录》的各种解释之后,自己也有一段说明,作为对“一念”的解释:
生灭无常,相续不断,是生命延续不灭的说明,生命延续的根本,就是心念的不断,心念若断,即出世间,学道若能修无念行,是最高入道工夫。16
这里指出了入道的最高工夫在于“修无念行”。最后他又说:
当前我人一念之心,既然俱通十界,一念心起,不逾迷悟染净,凡圣善恶之外,诸如念心,虽刹那灭无,其念中所含之——染净善恶之质——就是法尘,它自然的必应落入所属之一界,作为它未来生之因种。……所以学佛,到了相当的程度时,他的修养工夫,就能成片,任何时地,都无恣意放逸的情事,摄心敛念,止诸心行,不使流逸,行住坐卧,不失威仪。生种若绝,相续自息,浊流不注,恶趣苦灭,凡界若谢,性发圣因,智者上达,于此立基。17
这里也明显的强调对“一念”心的把握是“摄心敛念,止诸心行,不使流逸”。同上文所谓“修无念行”是一样的论调。那么,他对这现前一念妄心的理解是否属于天台的圆教思想呢?而一般的修行人都注意这现前的一念心,但对这一念心的如何把握,则是各个宗派都有其自身的解释和对应的修行方法。敬良认为天台宗的修行方法就是“止诸心行”。
其次,我们来看圣严法师对这“一念”的解释,在他所著的《天台思想的一念三千》一文中,于引用智者大师《摩诃止观》关于“一念三千”的组成之后,他解析道:
这就是说,检点考察吾人于日夜所起的一念心,必属于十法界中的某一法界。若与杀生等的嗔恚相应,是为地狱界;若与贪欲相应,是为饿鬼界;若与愚痴相应,是为畜生界;若与我慢胜他相应,是为阿修罗界;若与人伦的道德律相应,是为人间界;若与欲界、色界、无色界等的禅定相应,是为天上界;若与四圣谛之理相应,是为声闻界;若与十二因缘观相应,是为缘觉界;若与净佛国土成就众生的愿行相应,是为菩萨界;若与真如法界相应,即是佛界。所以说,不论你是否已在三恶道中,或者是否已经解脱,只要一念与某界相应,此心即在某界,佛果的圣者,虽断修恶,仍可以为了度生的悲愿而不断性恶;恶道众生虽因没有修善而处于恶境,但仍不断性善,若能一念与佛道相应,此念即是佛界。18
此处的“一念”是指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的妄想,意思是让我们修行人不要打“坏”的妄想,而且指出了各种“念”所相应的十界中的某一界,一念与哪一界相应就是与哪界的生命等同了,所以也就告诉我们要有选择性的去想,在许多念头当中选择“好”的念头,作为修行的入处。这是圣严法师对“一念三千”中的修行指导。
我们再来看演培法师的解释,在他著的《天台智顗的一念三千论》一文中,认为:“一念之心,本具三千世间,是微妙实相的构造”19。他从智者大师《法华玄义》卷九的“十乘观法”入手,解说一念三千的不思议观境,从理论上阐发了智者大师所说一念三千的思想特征,但他并没有对这“一念”具体如何修行,作进一步的解析,也没有对“一念”本身作具体的说明。不过,他指出了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卷二说:“行人当自选择何道可从”20,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对如何“选择”作进一步的指导。
还有李世杰所撰《一念三千的世界观》一文,虽然是从世界观的角度来阐述一念三千的,但其中也提到了关于这“一念”的内涵,他与前面所列举的诸位所不同的地方是,从“性质”这个方面来对“一念”作了分别解说,这是值得我们琢磨的,如他说:“我们现实的世界里面都有具足着十种世界的性质”21。他在对何种念头所对应的十法界中的哪一界进行描述之后,对于具体的“一念”又作了说明,如他说:
假如我们因由一时的无明,而充满着很坏的心情之时,那个时候虽然现出着地狱的世界来讲,但是那个地狱心里面也当然有包含着慈悲心、善化心、学道心、独觉心、天心、人心、修罗心、畜生心、饿鬼心等种种其它的善恶心,所以在地狱心之中,当然也有具足了别的九种世界心。22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观点,指出了“一念”心中具备十法界的“性质”,并不只是一念善才具有善道的性质,而是任何一念心都具有十种性质。但他并没有进一步指明:一念地狱心里面所具备的其他九界之心都是什么样的。所以,也还是没有办法从这一念心中起“不思议观”,对于“一念三千”的修行规定仍然是个悬而未解的问题。
再者,慧岳法师也对此一念作过解释,但他的解释和圣严法师的解释基本上是一样的,如他编著的《天台教学史》说:
因我们的心中生起一念,就任意于嗔恚,即时显现地狱相界;贪欲显现即饿鬼界;愚痴不智即属畜生界。反之,能观四谛法,即是声闻界;观十二因缘法,即缘觉界;发四宏誓愿,即菩萨界;如能相应真如,即佛界。故在日常的一念心,即就具备十界,及至百界的整然法界。23
接下去,他又指出这“一念”对修行的重要性,他说:
是以智者大师,强调实践修道的行者们,务必严肃日常之“动作、语言、思想”的一念心,绝不可被妄心所动,导之以严正身心为旨趣!智者大师即依此而树立“一念三千”独家教学的极谈。24
这里可以看出,慧岳法师认为“一念三千”的一念心是平常的一念妄想心,要修行就得把这一念贪嗔痴的妄想转化为与真如相应或者与四圣的任何一种境界相应。总之,他认为是要“严肃身心”、“绝不被妄念所动”的。但这是否就是智者大师“一念三千”的意趣所在?还有待进一步推敲。
此外,如朱封鳌先生撰的《中华天台宗通史》一书中也对“一念三千”作了概要的说明,但他所谓的“内涵及其意义”中并未述及“一念”在修行上有何意义25。
关于从修行的角度来审视“一念三千”的观点,在《天台学》一书中被严肃地提了出来26。但是,安藤俊雄先生对这“一念”的解释,仍然没有什么突破性的分析,还是同上述的圣严法师、慧岳法师一样。他在解释“一念”的观行意义之后,强调说:
果能如此观,唯此日常一念,悉具十界之全法界,是故日常一念,实为修行的要诀,尤其以本此一念,作为虔敬佛道修行的基础。27
这里所谓的“果能如此观”,就是指以“与真如相应,则佛界现前”,说明在日常生活中所起的念头,有善有恶,有染有净,我们应该选择善的、净的念头,这样来把握自己的生命状态,使自己与十法界中的上层法界相应。
纵观上述所列举的各种对“一念”所阐述的观点,就修行的角度来看,可以归纳为三点:
第一、要“摄心敛念,止诸心行,不使流逸,修无念行”。因为有念就会落入十法界中的任何一界,所以干脆就不要起心动念算了。这是敬良的观点。
第二、要“严肃身心”、“绝不被妄念所动”。因为日常所起的一念心,必定要与十法界中的某一法界相应,所以要严肃地选择上层法界,使心与其相应。这就不是不许妄想了,而是要有选择性地去想。这是大多数人的观点。
第三、要“在一念心中去选择上层的法界”。因为每个“一念”心中都具备十法界的“性质”,所以每个念头生起来的时候,不管是善的念,还是恶的念,都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所要相应的十界中的某一界。这是李世杰所提到的。
这三种关于“一念三千”的修行指示,到底哪一种更符合智者大师的原意,抑或三种都是天台宗的修行方法,或者三种都不属于天台宗的真正圆修?这是我们所应该了解的。不然的话,“一念三千”的妙论就成为口头禅,成为人们作文字游戏的工具,岂不愧对台宗诸祖?!
四、“一念三千”的修行规定
“一念三千”这一论题虽然是在《摩诃止观》卷五(上)才正式提出来,但在《法华玄义》卷二(上)就有过几乎相同的论述,并且指出了关键的修行理念。关于智者大师对“一念三千”的修行规定,我们就在他所著的这两部天台要典中进行索骥,企图从大师的立场来阐扬“一念三千”的修行要领。
如上所说,“三千”乃是约数,而非实指。所以,这里的重点就在于“一念”上,而对三千诸法的微妙组织先且搁置勿论,我们就只从三千诸法中的“十法界”与这现前的“一念”作为本文探讨的对象。实际上就是在“十界互具”的范围内讨论“一念三千”的修行规定。因为众生的现前一念心并没有离开或者超出过十法界,而我们修行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要成为圆满究竟的佛法界,如何在现实凡夫众生的界内,启发自己本具的佛法界的微妙功用,这是我们学习天台教观,乃至了解“一念三千”的真正意图。
从智者大师对“一念三千”理论的解说来看,是从两个方面对现前的“一念”作了修行规定的。首先是从“不可得”的角度阐述了诸法实相,如果行人能于言下悟入,那就是最好的修行了,关于这种修行的方法和指示,在《摩诃止观》卷五表现得很清楚,我们还是逐段的对其进行解读:
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28
这里明显地表示“即”和“具”两种含义,说明“心即一切法,一切法即心”;“心具一切法,一切法具心”,圆融互具…
《“一念三千”的修行规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