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論述,正如上文引《天臺學》的話所說,把這一理念作爲“實相論”或“世界觀”的文義上的討論比較多,從而“失去智顗創始本門的原意”14,不能體現“修道的自覺”。因此,對于有關“叁千”方面的研究,這裏不多加討論,此處只對關于“一念”的闡釋,作一個簡單的回顧。
首先,我們來看敬良所著《略述“臺宗一念叁千”大義》一文15,他在引用智者大師乃至《宗鏡錄》的各種解釋之後,自己也有一段說明,作爲對“一念”的解釋:
生滅無常,相續不斷,是生命延續不滅的說明,生命延續的根本,就是心念的不斷,心念若斷,即出世間,學道若能修無念行,是最高入道工夫。16
這裏指出了入道的最高工夫在于“修無念行”。最後他又說:
當前我人一念之心,既然俱通十界,一念心起,不逾迷悟染淨,凡聖善惡之外,諸如念心,雖刹那滅無,其念中所含之——染淨善惡之質——就是法塵,它自然的必應落入所屬之一界,作爲它未來生之因種。……所以學佛,到了相當的程度時,他的修養工夫,就能成片,任何時地,都無恣意放逸的情事,攝心斂念,止諸心行,不使流逸,行住坐臥,不失威儀。生種若絕,相續自息,濁流不注,惡趣苦滅,凡界若謝,性發聖因,智者上達,于此立基。17
這裏也明顯的強調對“一念”心的把握是“攝心斂念,止諸心行,不使流逸”。同上文所謂“修無念行”是一樣的論調。那麼,他對這現前一念妄心的理解是否屬于天臺的圓教思想呢?而一般的修行人都注意這現前的一念心,但對這一念心的如何把握,則是各個宗派都有其自身的解釋和對應的修行方法。敬良認爲天臺宗的修行方法就是“止諸心行”。
其次,我們來看聖嚴法師對這“一念”的解釋,在他所著的《天臺思想的一念叁千》一文中,于引用智者大師《摩诃止觀》關于“一念叁千”的組成之後,他解析道:
這就是說,檢點考察吾人于日夜所起的一念心,必屬于十法界中的某一法界。若與殺生等的嗔恚相應,是爲地獄界;若與貪欲相應,是爲餓鬼界;若與愚癡相應,是爲畜生界;若與我慢勝他相應,是爲阿修羅界;若與人倫的道德律相應,是爲人間界;若與欲界、色界、無色界等的禅定相應,是爲天上界;若與四聖谛之理相應,是爲聲聞界;若與十二因緣觀相應,是爲緣覺界;若與淨佛國土成就衆生的願行相應,是爲菩薩界;若與真如法界相應,即是佛界。所以說,不論你是否已在叁惡道中,或者是否已經解脫,只要一念與某界相應,此心即在某界,佛果的聖者,雖斷修惡,仍可以爲了度生的悲願而不斷性惡;惡道衆生雖因沒有修善而處于惡境,但仍不斷性善,若能一念與佛道相應,此念即是佛界。18
此處的“一念”是指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的妄想,意思是讓我們修行人不要打“壞”的妄想,而且指出了各種“念”所相應的十界中的某一界,一念與哪一界相應就是與哪界的生命等同了,所以也就告訴我們要有選擇性的去想,在許多念頭當中選擇“好”的念頭,作爲修行的入處。這是聖嚴法師對“一念叁千”中的修行指導。
我們再來看演培法師的解釋,在他著的《天臺智顗的一念叁千論》一文中,認爲:“一念之心,本具叁千世間,是微妙實相的構造”19。他從智者大師《法華玄義》卷九的“十乘觀法”入手,解說一念叁千的不思議觀境,從理論上闡發了智者大師所說一念叁千的思想特征,但他並沒有對這“一念”具體如何修行,作進一步的解析,也沒有對“一念”本身作具體的說明。不過,他指出了智者大師在《法華玄義》卷二說:“行人當自選擇何道可從”20,遺憾的是他並沒有對如何“選擇”作進一步的指導。
還有李世傑所撰《一念叁千的世界觀》一文,雖然是從世界觀的角度來闡述一念叁千的,但其中也提到了關于這“一念”的內涵,他與前面所列舉的諸位所不同的地方是,從“性質”這個方面來對“一念”作了分別解說,這是值得我們琢磨的,如他說:“我們現實的世界裏面都有具足著十種世界的性質”21。他在對何種念頭所對應的十法界中的哪一界進行描述之後,對于具體的“一念”又作了說明,如他說:
假如我們因由一時的無明,而充滿著很壞的心情之時,那個時候雖然現出著地獄的世界來講,但是那個地獄心裏面也當然有包含著慈悲心、善化心、學道心、獨覺心、天心、人心、修羅心、畜生心、餓鬼心等種種其它的善惡心,所以在地獄心之中,當然也有具足了別的九種世界心。22
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觀點,指出了“一念”心中具備十法界的“性質”,並不只是一念善才具有善道的性質,而是任何一念心都具有十種性質。但他並沒有進一步指明:一念地獄心裏面所具備的其他九界之心都是什麼樣的。所以,也還是沒有辦法從這一念心中起“不思議觀”,對于“一念叁千”的修行規定仍然是個懸而未解的問題。
再者,慧嶽法師也對此一念作過解釋,但他的解釋和聖嚴法師的解釋基本上是一樣的,如他編著的《天臺教學史》說:
因我們的心中生起一念,就任意于嗔恚,即時顯現地獄相界;貪欲顯現即餓鬼界;愚癡不智即屬畜生界。反之,能觀四谛法,即是聲聞界;觀十二因緣法,即緣覺界;發四宏誓願,即菩薩界;如能相應真如,即佛界。故在日常的一念心,即就具備十界,及至百界的整然法界。23
接下去,他又指出這“一念”對修行的重要性,他說:
是以智者大師,強調實踐修道的行者們,務必嚴肅日常之“動作、語言、思想”的一念心,絕不可被妄心所動,導之以嚴正身心爲旨趣!智者大師即依此而樹立“一念叁千”獨家教學的極談。24
這裏可以看出,慧嶽法師認爲“一念叁千”的一念心是平常的一念妄想心,要修行就得把這一念貪嗔癡的妄想轉化爲與真如相應或者與四聖的任何一種境界相應。總之,他認爲是要“嚴肅身心”、“絕不被妄念所動”的。但這是否就是智者大師“一念叁千”的意趣所在?還有待進一步推敲。
此外,如朱封鳌先生撰的《中華天臺宗通史》一書中也對“一念叁千”作了概要的說明,但他所謂的“內涵及其意義”中並未述及“一念”在修行上有何意義25。
關于從修行的角度來審視“一念叁千”的觀點,在《天臺學》一書中被嚴肅地提了出來26。但是,安藤俊雄先生對這“一念”的解釋,仍然沒有什麼突破性的分析,還是同上述的聖嚴法師、慧嶽法師一樣。他在解釋“一念”的觀行意義之後,強調說:
果能如此觀,唯此日常一念,悉具十界之全法界,是故日常一念,實爲修行的要訣,尤其以本此一念,作爲虔敬佛道修行的基礎。27
這裏所謂的“果能如此觀”,就是指以“與真如相應,則佛界現前”,說明在日常生活中所起的念頭,有善有惡,有染有淨,我們應該選擇善的、淨的念頭,這樣來把握自己的生命狀態,使自己與十法界中的上層法界相應。
縱觀上述所列舉的各種對“一念”所闡述的觀點,就修行的角度來看,可以歸納爲叁點:
第一、要“攝心斂念,止諸心行,不使流逸,修無念行”。因爲有念就會落入十法界中的任何一界,所以幹脆就不要起心動念算了。這是敬良的觀點。
第二、要“嚴肅身心”、“絕不被妄念所動”。因爲日常所起的一念心,必定要與十法界中的某一法界相應,所以要嚴肅地選擇上層法界,使心與其相應。這就不是不許妄想了,而是要有選擇性地去想。這是大多數人的觀點。
第叁、要“在一念心中去選擇上層的法界”。因爲每個“一念”心中都具備十法界的“性質”,所以每個念頭生起來的時候,不管是善的念,還是惡的念,都可以從中選擇自己所要相應的十界中的某一界。這是李世傑所提到的。
這叁種關于“一念叁千”的修行指示,到底哪一種更符合智者大師的原意,抑或叁種都是天臺宗的修行方法,或者叁種都不屬于天臺宗的真正圓修?這是我們所應該了解的。不然的話,“一念叁千”的妙論就成爲口頭禅,成爲人們作文字遊戲的工具,豈不愧對臺宗諸祖?!
四、“一念叁千”的修行規定
“一念叁千”這一論題雖然是在《摩诃止觀》卷五(上)才正式提出來,但在《法華玄義》卷二(上)就有過幾乎相同的論述,並且指出了關鍵的修行理念。關于智者大師對“一念叁千”的修行規定,我們就在他所著的這兩部天臺要典中進行索骥,企圖從大師的立場來闡揚“一念叁千”的修行要領。
如上所說,“叁千”乃是約數,而非實指。所以,這裏的重點就在于“一念”上,而對叁千諸法的微妙組織先且擱置勿論,我們就只從叁千諸法中的“十法界”與這現前的“一念”作爲本文探討的對象。實際上就是在“十界互具”的範圍內討論“一念叁千”的修行規定。因爲衆生的現前一念心並沒有離開或者超出過十法界,而我們修行的最終目的也就是要成爲圓滿究竟的佛法界,如何在現實凡夫衆生的界內,啓發自己本具的佛法界的微妙功用,這是我們學習天臺教觀,乃至了解“一念叁千”的真正意圖。
從智者大師對“一念叁千”理論的解說來看,是從兩個方面對現前的“一念”作了修行規定的。首先是從“不可得”的角度闡述了諸法實相,如果行人能于言下悟入,那就是最好的修行了,關于這種修行的方法和指示,在《摩诃止觀》卷五表現得很清楚,我們還是逐段的對其進行解讀:
介爾有心,即具叁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橫;縱亦不可,橫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深絕,非識所識,非言所言。所以稱爲不可思議境。28
這裏明顯地表示“即”和“具”兩種含義,說明“心即一切法,一切法即心”;“心具一切法,一切法具心”,圓融互具…
《“一念叁千”的修行規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