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念三千”的修行规定

  “一念三千”的修行规定

  达 照

  一、问题的提出

  天台宗素以“教观双美”闻名于教界,又称“佛祖之要,教观而已”。那么,“教观双美”美在哪里呢?解释说:合之则双美,离之则双伤。其实,就是指的理论与实践要相互统一,绝对不可以单轮只翼,顾此失彼。然在天台思想理论上,最具特色的就算是“性具实相论”,而在“性具实相论”的思想范畴里面,最能代表其学说价值的要数“三谛三观”和“一念三千”了。对于“三谛三观”思想的论述,我们都知道其“三谛”之“谛理”与“三观”之“观行”的相互关系,是圆融相即不可思议的妙论。但对“一念三千”的“理论”与“观行”之关系,则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迄今为止,对这“一念三千”的解说和研究仍然偏重于思想理论一边,致使让人发出这样的感叹:

  及至后世,却将此一念三千法门,作为纯粹之实相法门,或作为天台世界观的学说来解释。乃宋、元以后,导致种种无谓的争论。故如将《摩诃止观》之一念三千说,拘泥于形式文义上的解说,易于失去智顗创始本门的原意。盖如参照《法华玄义》卷二上所说的三法妙释,尤知智顗乃依据心具说,而阐释一念三千法门,具(疑为“据”)其说示的背景,旨在唤起修道的自觉,不言可喻。1

  这里提出了智者大师说示“一念三千”的旨趣乃在于“唤起修道的自觉”。那么,就“一念三千”本身而言,又该如何从理论的自定义之中来展现“修道的自觉”呢? 

   再者,“一念三千”固然有其非同寻常的理论内涵,抛开修行成分之后,专门就其实相法门或世界观来研究,人们对这一名相的解释仍然处在别教或者其它的立场,而没有能够很好的从智者大师所倡导的圆教立场来说,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知道“一念三千”的“三千”只是一个“约数”,而非实数。所以对“三千”的解释和发挥并非智者大师提出这一学理的要点,其关键在于“一念”上。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一念三千”的阐释基本上停留在“三千”的名相结构及其内在关联上,而对这至关重要的“一念”则一笔带过,或者略有述及,也未能直显智者大师的思想本怀。更何况从这“一念”上的不可思议的圆教修行呢?

   所以,从教观双美、实践教观的角度,有对这一伟大的天台思想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更重要的是:“一念三千”对今天弘扬天台思想或者修学天台教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说禅宗的修行方法在当今是很受世人尤其是知识界人士欢迎的,那么,禅宗入门之后的修行证位次第,是比较模糊,或者说各个位置证得的跨度都比较大,甚或有些人在这里就迷了路。但是天台的修行位次是在所有宗派当中最为详尽精细的,当修行有了入门的经验之后,天台教理的学习就成为不可缺少的一课。然而,一般人面对天台的庞大思想体系,就被吓唬在门外了。实际上,天台修行的入门一招,绝不亚于禅宗的高超手段,甚至也可以将禅宗的教学方法引入天台的初步入门的教学上,这在天台发展史上也不是新鲜事了,如南宋时期的可观大师,为了显扬天台止观的殊胜,就将禅学思想摄入于天台教学体系,指明天台止观,就是条理、层次分明的高级禅定学2。更明显的是宋朝山家派的代表四明知礼法智大师,他的教学风格就与禅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据《佛祖统纪》卷第十二记载:

  (法师本如)尝请益经正义。法智曰:“为我作知事三年,却向汝道”。暨事毕,复以为请。法智厉声一喝,复呼云:“本如”。(本如)师豁然有悟,为之颂曰:“处处逢归路,头头复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法智肯之曰:“向来若为汝说,岂有今日”。3

  这种“一棒一喝”的教学方式,就是受禅宗影响而来的,可见天台思想的圆融无碍和灵活应用之一斑。但天台的另一种教学方式,却是禅宗或者其它任何一宗都没有的,这就是天台自己独特的圆教教学风格,最有代表性的就算是“一念三千”了。因此,从引导学人、指导修行的角度,也有必要对这一教学方式和修行规定进行解读!

  二、“一念三千”的组织

   “一念三千”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论题,是智者大师一生弘法的思想结晶,也是由他自己亲证佛法的妙悟突发。是在《摩诃止观》卷五上,最早被提出来的,他说: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4

  这“一念三千”的“三千”数目,便是依据台宗最重视的经论加以组织而成的,即由本宗的根本依典《法华经》以及《华严经》、《大智度论》等的名相而来。

   首先,“十法界”的名目在《华严经》及《大智度论》中都有出现,如《华严经》卷三十九说:

  此菩萨坐彼大莲花座时,于两足下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诸大地狱,灭众生苦;于两膝轮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诸畜生趣,灭众生苦;于脐轮中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阎罗王界,灭众生苦;从左右胁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人趣,灭众生苦;从两手中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诸天,及阿修罗所有宫殿;从两肩上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声闻;从其项背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辟支佛身;从其面门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初始发心,乃至九地,诸菩萨身;从两眉间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受职菩萨,令魔宫殿,悉皆不现;从其顶上放百万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诸佛如来。5  

  同时,在《十住经》卷四也有相同的描述6,只是把上述的“阎罗王界”改成了“一切饿鬼”而已,这就成为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辟支佛、菩萨、佛等的“十法界”了。而“十法界”这个名称,也是在《华严经》中就有明确的表示,如《华严经》卷六十九说:“佛子我尔时,得入普贤道。了知十法界,一切差别门”7。智者大师又对这“十”和“法界”作了“合”、“分”与“总”的说明,认为这十种生命体及其生活环境都称为“法界”,有三种含义:一是这十法界已经包含了一切,能所合称故名十法界(合);二是这十法界的类别不同,因果隔别,凡圣有异,因此以“界”别称之为十法界(分);三是这十法界的每一界,当体即理都是法界,十即法界,法界即十,故称十法界(总)8。这第三种含义,就是智者大师发挥为“十界互具”的思路所在。所以才有上述“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的提出。

   其次,关于“十如是”的名目,是在《法华经·方便品》中出现的,如《法华经》卷一说:

  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9

  同样的,智者大师也把这“十如是”作了三番的转读,如《法华玄义》卷二说:

  依义读文凡有三转:一云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报如;二云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报;三云相如是、性如是,乃至报如是。若皆称如者,如名不异,即空义也;若作如是相、如是性者,点空相性名字施设逦迤不同,即假义也;若作相如是者,如于中道实相之是,即中义也。

   分别令易解故,明空假中。得意为言,空即假、中。约如明空,一空一切空;点如明相,一假一切假;就是论中,一中一切中。非一二三,而一二三,不纵不横,名为实相。唯佛与佛究竟此法,是十法摄一切法,若依义便作三意分别,若依读便当依偈文云:“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 (云云) ”。10

  这里提出了“十法摄一切法”的理念,便是“百界千如”的思路所在。同时也把三谛三观、相即互具的实相论透露出来,可谓天台思想之精华。

   再次,关于“三种世间”的名目,这是智者大师从《大智度论》里面得到的启发,如《大智度论》卷四十七说:“得是三昧故,能照三种世间:众生世间、住处世间、五众世间”11。而智者大师又在这里做了独特的解释,如《摩诃止观》卷五说:

  常乐重沓即积聚义,慈悲覆盖即阴义,以十种阴界不同故,故名五阴世间也。……直约一期十时差别,况十界众生宁得不异,故名众生世间也。……土土不同,故名国土世间也。此三十种世间悉从心造。又,十种五阴,一一各具十法,谓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12

  此处更明确地提出了“十种五阴,一一各具十法”的理论,可见这三种世间也具有与上述的十法界、十如是同等皆具的内在含义,这也正是智者大师之所以把它们相容互具而成为“一念三千”的必要前提。正因为这十法界、十如是、三种世间的各自都具备含摄一切法的特性,所以,最终归结为“一念”的领域里面,可见三千法本身的相具,重重无尽,而不出我人的现前当下一念之心。

   因此,“三千”这个数目并不是固定的实指,而是指无量无边的无尽法界,正如湛然大师所说:“三千者,无尽之异名也”13。由此可以看出,若专门对“三千”名目作各种的研究,就难免胶于鼓瑟了。反过来说,对“一念”与“三千”的关系,乃至对“一念”本身之内在意义的把握,则是首当其冲的大事。我们应该探究智者大师提出这一理论的真正意趣何在,其对我们的修行到底能起什么样的作用,能起多少作用?但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并未加以应有的关注。于此,对其再进行回顾和展望。

  三、对“一念”的几种阐释

   国外对天台学的研究已经有较为深入的成果,而国内却是刚刚起步,虽然也有一些天台学的专著问世,对后人研究天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功不可没。但是普遍停留在总体知识的把握上,也就是说由“博”而未能转入到“精”,这是目前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关于“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的修行规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