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念叁千”的修行規定

  “一念叁千”的修行規定

  達 照

  一、問題的提出

  天臺宗素以“教觀雙美”聞名于教界,又稱“佛祖之要,教觀而已”。那麼,“教觀雙美”美在哪裏呢?解釋說:合之則雙美,離之則雙傷。其實,就是指的理論與實踐要相互統一,絕對不可以單輪只翼,顧此失彼。然在天臺思想理論上,最具特色的就算是“性具實相論”,而在“性具實相論”的思想範疇裏面,最能代表其學說價值的要數“叁谛叁觀”和“一念叁千”了。對于“叁谛叁觀”思想的論述,我們都知道其“叁谛”之“谛理”與“叁觀”之“觀行”的相互關系,是圓融相即不可思議的妙論。但對“一念叁千”的“理論”與“觀行”之關系,則並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迄今爲止,對這“一念叁千”的解說和研究仍然偏重于思想理論一邊,致使讓人發出這樣的感歎:

  及至後世,卻將此一念叁千法門,作爲純粹之實相法門,或作爲天臺世界觀的學說來解釋。乃宋、元以後,導致種種無謂的爭論。故如將《摩诃止觀》之一念叁千說,拘泥于形式文義上的解說,易于失去智顗創始本門的原意。蓋如參照《法華玄義》卷二上所說的叁法妙釋,尤知智顗乃依據心具說,而闡釋一念叁千法門,具(疑爲“據”)其說示的背景,旨在喚起修道的自覺,不言可喻。1

  這裏提出了智者大師說示“一念叁千”的旨趣乃在于“喚起修道的自覺”。那麼,就“一念叁千”本身而言,又該如何從理論的自定義之中來展現“修道的自覺”呢? 

   再者,“一念叁千”固然有其非同尋常的理論內涵,抛開修行成分之後,專門就其實相法門或世界觀來研究,人們對這一名相的解釋仍然處在別教或者其它的立場,而沒有能夠很好的從智者大師所倡導的圓教立場來說,這是值得深思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們知道“一念叁千”的“叁千”只是一個“約數”,而非實數。所以對“叁千”的解釋和發揮並非智者大師提出這一學理的要點,其關鍵在于“一念”上。但到目前爲止,人們對“一念叁千”的闡釋基本上停留在“叁千”的名相結構及其內在關聯上,而對這至關重要的“一念”則一筆帶過,或者略有述及,也未能直顯智者大師的思想本懷。更何況從這“一念”上的不可思議的圓教修行呢?

   所以,從教觀雙美、實踐教觀的角度,有對這一偉大的天臺思想進一步探討的必要。

   更重要的是:“一念叁千”對今天弘揚天臺思想或者修學天臺教觀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說禅宗的修行方法在當今是很受世人尤其是知識界人士歡迎的,那麼,禅宗入門之後的修行證位次第,是比較模糊,或者說各個位置證得的跨度都比較大,甚或有些人在這裏就迷了路。但是天臺的修行位次是在所有宗派當中最爲詳盡精細的,當修行有了入門的經驗之後,天臺教理的學習就成爲不可缺少的一課。然而,一般人面對天臺的龐大思想體系,就被嚇唬在門外了。實際上,天臺修行的入門一招,絕不亞于禅宗的高超手段,甚至也可以將禅宗的教學方法引入天臺的初步入門的教學上,這在天臺發展史上也不是新鮮事了,如南宋時期的可觀大師,爲了顯揚天臺止觀的殊勝,就將禅學思想攝入于天臺教學體系,指明天臺止觀,就是條理、層次分明的高級禅定學2。更明顯的是宋朝山家派的代表四明知禮法智大師,他的教學風格就與禅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據《佛祖統紀》卷第十二記載:

  (法師本如)嘗請益經正義。法智曰:“爲我作知事叁年,卻向汝道”。暨事畢,複以爲請。法智厲聲一喝,複呼雲:“本如”。(本如)師豁然有悟,爲之頌曰:“處處逢歸路,頭頭複故鄉,本來成現事,何必待思量”!法智肯之曰:“向來若爲汝說,豈有今日”。3

  這種“一棒一喝”的教學方式,就是受禅宗影響而來的,可見天臺思想的圓融無礙和靈活應用之一斑。但天臺的另一種教學方式,卻是禅宗或者其它任何一宗都沒有的,這就是天臺自己獨特的圓教教學風格,最有代表性的就算是“一念叁千”了。因此,從引導學人、指導修行的角度,也有必要對這一教學方式和修行規定進行解讀!

  二、“一念叁千”的組織

   “一念叁千”作爲一個完整的思想論題,是智者大師一生弘法的思想結晶,也是由他自己親證佛法的妙悟突發。是在《摩诃止觀》卷五上,最早被提出來的,他說: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叁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叁千種世間,此叁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叁千。4

  這“一念叁千”的“叁千”數目,便是依據臺宗最重視的經論加以組織而成的,即由本宗的根本依典《法華經》以及《華嚴經》、《大智度論》等的名相而來。

   首先,“十法界”的名目在《華嚴經》及《大智度論》中都有出現,如《華嚴經》卷叁十九說:

  此菩薩坐彼大蓮花座時,于兩足下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諸大地獄,滅衆生苦;于兩膝輪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諸畜生趣,滅衆生苦;于臍輪中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閻羅王界,滅衆生苦;從左右脅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人趣,滅衆生苦;從兩手中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諸天,及阿修羅所有宮殿;從兩肩上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聲聞;從其項背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辟支佛身;從其面門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初始發心,乃至九地,諸菩薩身;從兩眉間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受職菩薩,令魔宮殿,悉皆不現;從其頂上放百萬阿僧祇,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諸佛如來。5  

  同時,在《十住經》卷四也有相同的描述6,只是把上述的“閻羅王界”改成了“一切餓鬼”而已,這就成爲現在我們所熟知的: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辟支佛、菩薩、佛等的“十法界”了。而“十法界”這個名稱,也是在《華嚴經》中就有明確的表示,如《華嚴經》卷六十九說:“佛子我爾時,得入普賢道。了知十法界,一切差別門”7。智者大師又對這“十”和“法界”作了“合”、“分”與“總”的說明,認爲這十種生命體及其生活環境都稱爲“法界”,有叁種含義:一是這十法界已經包含了一切,能所合稱故名十法界(合);二是這十法界的類別不同,因果隔別,凡聖有異,因此以“界”別稱之爲十法界(分);叁是這十法界的每一界,當體即理都是法界,十即法界,法界即十,故稱十法界(總)8。這第叁種含義,就是智者大師發揮爲“十界互具”的思路所在。所以才有上述“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的提出。

   其次,關于“十如是”的名目,是在《法華經·方便品》中出現的,如《法華經》卷一說:

  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9

  同樣的,智者大師也把這“十如是”作了叁番的轉讀,如《法華玄義》卷二說:

  依義讀文凡有叁轉:一雲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報如;二雲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報;叁雲相如是、性如是,乃至報如是。若皆稱如者,如名不異,即空義也;若作如是相、如是性者,點空相性名字施設逦迤不同,即假義也;若作相如是者,如于中道實相之是,即中義也。

   分別令易解故,明空假中。得意爲言,空即假、中。約如明空,一空一切空;點如明相,一假一切假;就是論中,一中一切中。非一二叁,而一二叁,不縱不橫,名爲實相。唯佛與佛究竟此法,是十法攝一切法,若依義便作叁意分別,若依讀便當依偈文雲:“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 (雲雲) ”。10

  這裏提出了“十法攝一切法”的理念,便是“百界千如”的思路所在。同時也把叁谛叁觀、相即互具的實相論透露出來,可謂天臺思想之精華。

   再次,關于“叁種世間”的名目,這是智者大師從《大智度論》裏面得到的啓發,如《大智度論》卷四十七說:“得是叁昧故,能照叁種世間:衆生世間、住處世間、五衆世間”11。而智者大師又在這裏做了獨特的解釋,如《摩诃止觀》卷五說:

  常樂重沓即積聚義,慈悲覆蓋即陰義,以十種陰界不同故,故名五陰世間也。……直約一期十時差別,況十界衆生甯得不異,故名衆生世間也。……土土不同,故名國土世間也。此叁十種世間悉從心造。又,十種五陰,一一各具十法,謂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12

  此處更明確地提出了“十種五陰,一一各具十法”的理論,可見這叁種世間也具有與上述的十法界、十如是同等皆具的內在含義,這也正是智者大師之所以把它們相容互具而成爲“一念叁千”的必要前提。正因爲這十法界、十如是、叁種世間的各自都具備含攝一切法的特性,所以,最終歸結爲“一念”的領域裏面,可見叁千法本身的相具,重重無盡,而不出我人的現前當下一念之心。

   因此,“叁千”這個數目並不是固定的實指,而是指無量無邊的無盡法界,正如湛然大師所說:“叁千者,無盡之異名也”13。由此可以看出,若專門對“叁千”名目作各種的研究,就難免膠于鼓瑟了。反過來說,對“一念”與“叁千”的關系,乃至對“一念”本身之內在意義的把握,則是首當其沖的大事。我們應該探究智者大師提出這一理論的真正意趣何在,其對我們的修行到底能起什麼樣的作用,能起多少作用?但這個問題,目前學術界並未加以應有的關注。于此,對其再進行回顧和展望。

  叁、對“一念”的幾種闡釋

   國外對天臺學的研究已經有較爲深入的成果,而國內卻是剛剛起步,雖然也有一些天臺學的專著問世,對後人研究天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功不可沒。但是普遍停留在總體知識的把握上,也就是說由“博”而未能轉入到“精”,這是目前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關于“一念叁千”…

《“一念叁千”的修行規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