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圓教思想的現代契機

  論圓教思想的現代契機

  達 照

  一、前 言

   天臺宗的根本思想就是圓教思想。因此,天臺宗的偉大,也就在于圓教思想的偉大!而圓教思想的核心,則是“諸法實相論”,這個“諸法實相”的提出,見于《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卷一的《方便品》第二,所以《法華經》也就成爲天臺宗建立宗派的根本依據。當然,在其它大乘經典裏面也有豐富的實相論,只是沒有象《法華經》那麼直接明確的提出來而已。天臺宗的圓教思想就是從《法華經》的“諸法實相”而來的,在整部《法華經》中,對于開示悟入諸法實相(佛之知見)的思想理論和實踐方法,又作了明確的指示。所以,這是一部極爲殊勝的大乘寶典,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它在二十一世紀的新時代,特別能夠契理契機的內在功用。

   圓教思想真是圓融微妙不可思議的思想!其甚深的哲思,那麼偉岸高妙,卻又不離現實生活的一舉一動;其豐裕的內涵,如此包羅萬象,卻又簡潔明了,不留痕迹;其實踐的次第,這般清晰可循,卻又無有高下,不落階梯;其適應的力度,何等契理契機,卻又不失莊嚴神聖,博大精深!《法華經》中一再強調,諸佛如來出現于世,唯一目的就是“但說實相印”,並使聽聞到諸法實相的衆生,能夠進一步的悟入諸法實相。而天臺宗的實踐法門,主要具有兩個特點:一是“以如來禅爲脈絡的止觀法門”,二是“以實相論爲融攝的修行方法”。其中,止觀法門自成體系,在佛教修行上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于此毋庸多言。而“以實相論爲融攝的修行方法”,則以其獨特圓滿的思想理論和豐富准確的可行性,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應具有更爲寬大的活動舞臺,和更爲廣闊的發展空間。

   佛法!從文化的角度來說,首先是社會的,然後才是佛教的;首先是大家的,然後才是個人的。但從宗教的角度來說,則首先是佛教的,然後才是社會的;首先是個人的,然後才是集體的。那麼,統一起來看,就是要能夠做到“契理契機”,才是完整的佛法。契理,就是從佛教的本意來解讀經典理論,具有佛教自身的、獨立的、不共世間的內涵;契機,就是從社會的意識形態和大衆承認,來宣說佛法理論,具有與社會相適應的、集體的、和睦有力的外在表現。

   那麼,天臺宗的圓教思想,就具備了這些契理契機的基本要素。首先,現代文明的趨向是多元文化的和睦共存;圓教思想就是一多相融並攝,並且體現出微小脆弱的個體也具有內在的完美性。其次,現代道德的回歸是自己和他人的心靈滿足與自由;圓教思想就是隨時隨地都處于滿足的心態下,再進行生命無窮盡的奮鬥。再次,現代人生價值的標准是個性突出、共性並存;圓教思想就是直顯自身即佛的個性突出,和心佛衆生叁法無差的共性並存。再者,現代生活的導航是富有力量而輕松自在;圓教思想的性具善惡說,就是極富力量而輕松自在的最好寫照了。最後,現代修行的關鑰是自覺內證的實修,和外在的科學弘法,且需具有時代性;圓教思想就是首重自證,同時博聞強記,普利群生,廣設方便而寓意深遠。從這五點來看,天臺的圓教思想,在新時代的社會浪潮中,應具有非常難得的機遇。是故作此抛磚,期盼臺宗乃至佛教能夠在新的世紀裏,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更祈諸方大德,熱烈參與討論,並予以指正!1

  二、圓教思想的诠釋

  什麼是圓教思想?

   關于這個問題,一般人認爲在印度沒有這種說法,這只是中國佛教徒所創造的一種哲學論題而已。其實不然。就“圓教思想”這個名詞,雖然沒有在大小乘經典當中提出來,但有“圓滿修多羅”或者“圓滿經”的說法,如《華嚴經》卷第五十五說:

  爾時,如來知諸衆生應受化者,而爲演說圓滿因緣修多羅。時,彼大衆聞正法已,八十那由他衆生,皆起離垢清淨法眼,得無學地;一萬衆生得大乘道,滿足普賢菩薩行願,見十方佛轉正*輪,現自在力;百佛世界微塵等衆生,具摩诃衍,滅十方世界無量衆生惡道苦難,生天人趣。2

  這裏所說的“圓滿因緣修多羅”正是圓教思想的體現,從其聽法者所獲得的法喜和智慧,就能看出大乘圓教的微妙受用。該卷又說:“知衆生根熟,往詣大衆所,顯現自在力,演說圓滿經。無量諸衆生,悉授菩提記。”3這裏的一個“悉授菩提記”,就把圓教思想完全彰顯出來了。所以說“圓教思想”是佛經中原有的思想,也就是印度佛教本來就存在的,並非中國人所創造。

   但是,對于圓教思想的特別重視和極力弘揚,則可以說是中國的曆代祖師大德的功勞。從南北朝開始,我國就對這一圓教思想進行了多方面的闡述,直到現在還備受學人所鍾愛。當然,我們這裏就從天臺宗的角度來了解和诠釋圓教思想了。我們追索圓教思想的依據,《法華經》裏面提到的“諸法實相”,實際上就是天臺宗圓教思想的核心,也是圓教思想在佛經中的完美展現。如《法華經》卷一說: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4

  這是把圓教思想濃縮起來,從最根本的角度提出來的。從思想方面看,《法華經》中所顯示的圓教思想是“開權顯實”和“發迹顯本”,整部《法華經》的主要思想也就這八個字了。開權顯實主要在《方便品》裏闡述(包括前十四品),發迹顯本則在《如來壽量品》中指出(蘊含後十四品)。但從實踐方面看,圓教的修行落實在具體的身心行爲之中,也表現在“自行”和“化他”兩個方面,自行是在《安樂行品》裏提出,化他則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強調。因此,這四品也被稱爲“法華四要品”。

  1、開權顯實

   就是開除權教的執著,顯示真實的義理。“開”含有開除、開發、開拓等義;開除是從佛聽聞一乘妙法而除卻權教的執著,開發是由內在機緣純熟而擺脫了權教的執著,開拓是明白了“權巧即真實”的道理從而拓廣體相的意思。亦即開除了叁乘的權巧方便,顯示了一乘的究竟真實。《法華經》卷四說:“開方便門,示真實相。”5 據此,方便門是指《法華經》之前所說的叁乘教法,真實相則是指《法華經》中所說的一乘妙法。

   關于“一佛乘”的思想,如《法華經》卷一〈方便品〉第二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6、“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7、“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8、“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于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9、“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爲一乘。”10這裏提到的一佛乘思想,即是我們討論的圓教思想。

   《法華經》一再的強調聲聞、緣覺、菩薩等叁乘教法只是一時的權巧方便而已,唯有一佛乘才是最爲究竟真實的教法,此即“會叁歸一”之意。如《法華文句》解釋“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時說:“五乘是曲而非直,通別偏傍而非正。今皆舍彼偏曲,但說正直一道也。”11這顯示了一切佛法都是以正直的無上道——佛乘爲終極目標的。又如《法華玄義》卷七說:“華合未開,譬隱一乘,分別說叁。華葉正開,譬會叁歸一,但說一乘。華落蓮存,譬絕教冥理。”這是天臺圓教思想的總持,具有叁層含義:

   第一、爲一說叁:佛陀成道之後,原想直接把自己所悟到的真理傳給所有衆生,可是執著而又偏見的人們怎麼能一下子就理解領悟呢?12爲了讓他們能夠獲得“諸法實相”的認識,迫于衆生根機的無奈,便到鹿野苑初轉*輪,隱含了一乘妙法,開始宣說叁乘教法。實際上,在佛陀本人來說,說一乘還是說叁乘並無什麼區別,而且一乘妙法本來也是不妨演繹爲叁乘來說的。換言之,爲了一乘而說叁乘教法,這叁乘之中也就自然是以一乘爲基礎或者背景了。特別是對于圓教思想來說,圓教就是沒有任何局限的圓滿具足之意,如果連叁乘法都不能容納攝受而給衆生開示,那豈不是還有不能圓滿的地方了嗎?所以,天臺宗把高高在上的深妙奧義判爲“別教”。從這一點上說,叁乘法的本身就是圓教的一種妙用,如果能夠在修習叁乘法的時候,契入圓滿一乘,那也是隨時都能夠獲得圓教微妙之“佛之知見”的。所謂“雖複說叁乘,但爲教菩薩。”13此處之“菩薩”就是指圓教的菩薩,而非叁乘中的菩薩。

   由此可見,在一乘真實的圓教思想面前,任何叁乘、五乘之法,都是可以用來教化濟度衆生的,這對掌握或者證悟圓教的人來說,並無難處,因爲佛陀已經在此經中給我們作了一個很好的表率了。其實,何止叁乘、五乘而已?一切世出世間諸法,都可以在圓教理念之下,借來作爲度化衆生的方便法門。正如經典中所說的:佛陀已說之法如爪上塵,未說之法如大地土。這裏顯示出了圓教本身的“融攝性”,這在思想上就是一個具有無窮潛力的思維模式,保持根本思想的立場(爲一),而不舍棄任何可資作用的方便手段(說叁),契理契機的弘揚佛法,必須明了此種妙處,方不愧爲佛教學者啊!

   第二、會叁歸一:這是指在《法華經》以前,佛所說的聲聞、緣覺、菩薩之叁乘,到了《法華經》的時候,悉皆會歸入一乘(佛乘)。說明佛在《法華》以前諸經所說的聲聞等叁乘,是將一佛乘加以分別,用以適應未成熟之根機而施設善巧方便。所以,並未開顯真實之教,僅是權法而已。然根機圓熟之後,則應會叁乘而成爲一乘。如果能夠脫落隔曆的情執,那就權即是實,叁即是一,唯有一佛乘了。這樣,叁乘開會歸于一乘,就是“會叁歸一”的意思。針對于前面的“爲一說叁”的偏重“契機”之說叁乘,這裏則是引導衆生歸入實相,應該是“契理契機”的體現。由于機緣已經成熟,所以就直接指示他們歸入一佛乘之中。如《法華玄義》序說:“會衆善之小行,歸廣大之一乘,上中下根皆與記莂。”14

   …

《論圓教思想的現代契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