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其實,圓教思想雖然深奧難解,但真正明了這種思想之後,落實到具體修行上,卻是非常簡單容易的,這就是所謂“圓人修法,日劫相倍”的道理吧!
因此,這種“一切法中心不動,于一切法中無受陰,自利利他”32的安樂行,就是《法華經》中“諸法實相”落實在“自行”上的關鍵點。這是不可思議的無所行之行,即“不斷斷”或者“任運修”。智者大師指出的圓教十乘觀法、四種叁昧、叁谛叁觀等等,都是秉持“不斷斷”這樣一個“諸法實相”之原則的。
有人說天臺宗的修行,雖然理論很詳細缜密,但是觀法上卻有一個“觀”在,好象不能很透徹,總有痕迹。實際上,這是極大的誤會,別教的次第叁觀在最後中道觀時,都已經是不可思議的不落痕迹了,何況圓教的一心叁觀,怎麼會落入任何窠臼裏面呢?不落于思議生滅之心,卻又能夠對于一切善惡諸法加以妙用,所有一切法無非都是顯示在“圓教實相”之中。何其高妙!何其直入!何其快捷!
2、《普門品》的化他
佛法之道無他,自行化他而已!《法華經》中圓教思想的實踐法門,也是由此“自行化他”二者來體現的。此經的第二十五品爲《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就是以觀世音菩薩所修行門爲例子,道出了“普門示現”的圓教思想之“化他”行。所謂觀世音菩薩的“普陀洛伽常入定,隨緣赴感靡不周。”就是安住于實相的無相當中,而能示現度化衆生,無有疲厭。《普門品》中所說的:
善男子,若有國土衆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爲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爲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爲說法。……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衆生。33
衆生應該以何等身份來度脫的,菩薩就能夠示現何等身份來教化,完全是積極地改良生命的形態,目的即是能夠使衆生悟入佛之知見,此即觀音菩薩的“普門示現”。同時,也是圓教思想在化他上的具體表現。
智者大師特別在意這“普門示現”的弘法方式,也把整個圓教思想落實在此一實踐的法門上,亦即以圓教思想來解釋“普門”二字之含義,如《法華文句》卷十說:
普者,周遍也。諸法無量,若不得普,則是偏法,若得普者,則是圓法。……門者,從假入空,空通而假壅,從空入假,假通而空壅。偏通則非普,壅故非門。中道非空非假,正通實相,雙照二谛,故名普,正通故名門。34
于此普門示現之中,大師又提出了“十普”之說,作爲天臺圓教思想周遍圓通的“自行化他”之總綱,十普的內容,如《法華文句》卷十所說,大致如下:
第一、慈悲普:衆生緣、法緣及無緣等叁慈中,唯無緣慈悲與實相同體,其理已圓,普遍一切,任運相應,故以無緣爲慈悲普。第二、弘誓普:弘誓系約四谛而起者,有有作、無生、無量及無作之別。就中前叁種攝法不盡,唯無作四谛能收一切法,故約之而以發弘誓爲弘誓普。第叁、修行普:凡所修不與理合,稱爲偏;觸事即理,理智曆法而修者,無行而不普,稱爲修行普。第四、斷惑普:一切種智能除五住之惑,故以之爲斷惑普;一切智道種智唯斷四住之惑,故不名爲普。第五、入法門普:二乘曆別諸地之定有淺深差別,不得稱爲普;唯入中道王叁昧不起滅定,現諸威儀,一切叁昧悉入其中,故稱入法門普。第六、神通普:羅漢、辟支佛、菩薩之神通,其緣境偏狹;若緣實相而修者,即是真神通,一發則一切發,廣遍十法界之境,故稱神通普。第七、方便普:方便有道前、道後二種,道前方便不普;唯道後化用之方便能逗機利物,一時圓遍,故稱方便普。第八、說法普:能以一妙音應十法界之機,隨其宜而令解脫。第九、成就衆生普:一切世間及出世間所有事業,鑿井造舟等,悉皆利益衆生,示教利喜,令入叁菩提者,故稱之爲成就衆生普。第十、供養諸佛普:內外理事之供養能資圓智,圓智即佛,故稱之爲供養普。35
此中,前五普主要是自行,次叁普重心在化他,後二普爲總結自行化他。而在《法華經》中的實踐,即表現在《普門品》裏面的“化他”之妙用。這“十普”的蘊意,也是我們今天來探討圓教思想之時代契機的關鍵內容。
總之,在圓教思想的指引之下,以“一切皆實”的理念、“無行而不普”的胸懷、“普門示現”的願力,攝持一切諸法諸行,自行化他都是圓滿無礙的。如果象《法華經》所說的:“乃至童子戲,聚沙爲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36那就更明顯地體現出法華實相論的圓教思想當中蘊含著現代文明的各個領域之前沿思想,從中完全可以看到非常好的時代契機了。
四、圓教思想的現代契機
我們的國家提出了“佛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的要求,這是給我們一個“現代契機”的指導方針和管理政策,我們對于這句話的理解,應該是客觀而有效的,應該落實到佛法的思想理論和實際修學的指導上來。簡單地說,這句話的本身就是佛法流傳世間的不易定律,即是“契理契機”。佛教,就是指“契理”而言,這一定要符合佛法的精神實質;社會主義,則是指“契機”來說;那麼相適應就是默契,這是指佛教的思想理論和實踐法門一定要與現代社會,特別是二十一世紀的現代文明相默契。
圓教思想在現代社會既具有極爲優越的前沿指導性,也具有更好的和社會發展相吻合的相契點。就社會發展的角度,我們從現代文明的趨向、道德的回歸、價值的標准、生活的導航、修行的關鑰等方面,來理解圓教思想,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完全與“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各個領域相默契,並且還能夠更進一步實現“世界和平”與“人間淨土”的偉大理想,使我們充滿信心與熱情,爲此努力不已,奮鬥不已!
1、現代文明的趨向——多元文化的和睦共存
現代文明是包括現代世界的各種文化形態和思想形態。文化是思想的外在表現或象征,但不足以表達所有的思想;思想是文化的內在根底,卻必須通過文化的外在形態來展示,使其在現實世界中發揮作用,沒有外在形式的表現,也就無法讓世界知道你內在的思想。從這個角度上說,思想與文化的有機結合,就是文明的“體”和“用”,通過外在形式體現出內在的真實。就這樣的“體”和“用”,也是多種性質的,又可分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種。就從物質和精神的兩個角度來說,站在二十一世紀的前沿位置,我們可以看到現代文明的趨向是“多元文化的和睦共存”,這已經成爲現代社會發展的一個普遍規律了。
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東西方文明的發展和社會人心的取向,都表明了這種“多元共存”的趨向。而天臺圓教思想就是“一多並攝,相即相具”,並且體現出微小脆弱的個體也具有內在的完美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首先,在“爲實施權”的時候,說明了在最高理念的諸法實相一乘妙法當中,不妨開出方便權巧的叁乘之法,乃至佛法的五乘正法,以及“淫怒癡即是佛法”的廣大之方便,如《法華經》說:“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衆心。”37此處“種種分別”就是在根本一乘思想的原則下,完全可以“多元性”地予以解說指導,這是圓教思想在現實世界的必不可少的表達方式,也只有這樣的方式,才能夠說明整體思想指導之下的“多元共存”之精神。特別是圓教思想的“具”和“即”二字,尤其顯示了“多元共存”的思想內涵。這個“具”和“即”的具體內容,也是天臺宗的主導思想,所以懷則說“只一具字,彌顯今宗。”38在一乘佛法中,“即”爲教理之根本,天臺依據《大智度論》的“叁智一心中得”和《中論》的“叁是偈”而建立了“一心叁觀”的法門,乃至“六即佛”的排布,都是都顯示了“多元共存”的精神特質。
其次,在“開權顯實”之後的“一切皆實”,乃至“一念叁千”的“相即相具”,又指出了現實世界的種種差別之相,都是諸法實相的具體表現,在此實相之下,所有差別的局限也都消隕了,只是剩下完整的“真實”存在。一切文化形態都有現代社會的現實意義,必須彼此界限分明而又和睦共存,不但沒有種族的歧視,而且也不會有文化的歧視。這也只有象天臺圓教思想這樣“一切皆實”的觀念,才能賦予完美的理論依據。
再者,圓教思想在利他方面的“普門示現”,也同樣透露了“多元文化”的現實意義,現實的局限和苦難,觀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39此種普門現身,正體現了“多元”與“共存”的一致性。
因此,對“具”和“即”的理解和把握,乃至恰到好處的闡揚,對于現代的時機來說,應該是極爲契合的。舉凡圓教思想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等十如是,無論從其中的哪一個“如是”,都能夠進入“諸法實相”的堂奧,也都能體現法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的佛陀本懷。如此“多元共存”的圓教思想,函蓋了整個天臺思想的教、理、智、斷、行、位、因、果,誠爲極高無上之妙談。
2、現代道德的回歸——自他心靈的自由滿足
文明落實到人類的具體行爲當中,就反映在社會的倫理道德上來,一個文明發達的國家和社會,一定是一個道德高尚的國家和社會。雖然由于曆史環境不同,而導致了道德觀念的各異,但是每一種道德的存在,都一定有它自身與該曆史環境之文明相左的獨特價值。隨著世界各地日益頻繁的交流合作,此種道德觀念也就相互影響,相互吸收,隨之而相互磨合,從而形成了新時代更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觀。與法製社會相比,道德社會更具有自覺性,當法製成爲社會大衆約定俗成的規範時,法製也就成爲該社會的道德標准了。因爲法製是從外在的強製性來說的,而道德則是從內在的自覺性來說的。從內在的自覺性來看道德,那麼,現代道德的回歸就是自他心靈的滿足與自由。…
《論圓教思想的現代契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