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圆教思想的现代契机▪P2

  ..续本文上一页可见这里所谓的“会三”,也并不是仅仅会“三乘”而已,同时包含了“众善之小行”,这个理念非常了不起,真正体现出“佛事门中,一法不舍”的融摄性,这是圆教思想在对待“方便法”上的一个博大精深之处。站在法界全体的立场上,看待一切众生的需要,而予以拯救度脱,梯阶了然而目标明确,并不以“方便”的设施为满足,一心导归一佛乘的圆满教法之中。犹如众流归海,举手投足皆入佛道,何等豪迈广博!

   第三、废三显一:这是指佛陀说《法华经》以前的三乘教法都是属于权施化用,到了说《法华经》的揭示诸法实相的时候,就废舍了前面权教三乘,从而开显了真实一乘。如《法华玄义》卷七下说:“华落莲成,即喻废三显一。”15这里显示出来的“一乘妙法”,就是特别强调了一佛乘的纯圆独妙。针对于契理契机的角度而言,这里已经是机缘都成熟了,所以不管是什么样根机的人,只要能够在法华会上听闻佛陀的教导,就可以直接契入于纯圆独妙的一佛乘之中,从此得佛受记,也就自知当作佛,而庆快平生了。如《释籖》说:“法本自妙,粗由物情,但开其情,理自复本。”16意为:一切法本来都是微妙不可思议的,之所以有粗浅等等的区别,是因为众生的根性情况而导致的。只要把这些众生根性粗浅的情况开显出来了,内在的思想理论上就自然能够恢复到本来微妙不可思议的境界上来。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废舍方便”并不是说废舍了四谛十二因缘等方便之法,而是说在“一乘真实”的面前,就不再有“方便”这个名称和内涵了,一切法都是究竟真实之妙法,全部都会归于纯圆独妙了。如《法华文句》卷三(上)说:“体外方便,化物之权随他意语。……同体方便,即是自行权随自意语。”17所谓体外方便,就是指《法华》之前诸经所说的教法,乃是对望真实而立的方便法门;同体方便,也叫做体内方便,则是指《法华经》所开显的真实法,即真实的无上方便,这是微妙不可思议的方便法。此时的“方便”也就全都纳入于“真实”之中,成为不思议之分别了。换句话说,在法华会上的废三立一之后,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法,无一不是究竟圆满的妙法了,你想再寻找方便法门,已经是了不可得,因为所有的“方便”都已被废舍了。所以《法华经》说:

  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18

  此处的“已”字值得注意!经中所说都是“皆已成佛道”,并不是将来成佛道,也不是“皆共成佛道”。可见在法华会归一乘之后,其“方便法门”可以说更是丰富多彩了,举手低头皆成佛道,何其圆顿微妙啊!但这已不再是相对待的方便,而是究竟真实的具体表现了。圆教思想在这里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2、开迹显本

   《法华经》中有“本迹二门”的开显,前十四品就是迹门的开显,后十四品则是本门的开显。其本门的开显,就佛身而言,就称之为“开迹显本”。也就是开除以释迦佛为菩提伽耶近成垂迹示现之权佛的情执,以显示久远实成之本地的本佛。本佛,就是指原本早就成道的佛,即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成佛,乃非今生之事,早于旷古之前已然成佛,现今仅为救度众生而来此人间,实则佛陀已往来此娑婆世界无数次了。如《法华经》卷五所说:

  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说。19

  可见释迦佛一生说法度生之经历,也都是本佛的示现。这就说明了本佛可以毫无拘束、毫无局限地进入到十法界当中广度众生,而迹门示现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使众生能够明白本佛的存在。也就是说“从本垂迹”就是为了“废迹立本”,而在法华会上的说法,正是“开迹显本”的关键时刻。

   这“本迹二门”构成了法华实相论的基本模式,同时也是天台圆教思想的根本背景。如《法华玄义》卷七说:“发迹显本者,还指最初为本,中间示现发迹显本。”又说:“开迹中佛界十如,显出本中佛界十如。”20 与上述“开权显实”的原理一样,本门最后的“废迹立本”也就是显示了迹门的思想根源之所在。在废迹立本之后,一切迹门的名称和内涵也就不复存在,而全体展现出纯粹圆满极致的本门之本佛。这也同样是圆教思想的极致表现。

   总而言之,法华一乘的圆教思想,就是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够会归到“诸法实相”上来,在十如是当中的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都是可以直接契入诸法实相的。如牟宗三先生《中国哲学十九讲》说:

  此种圆实是相应法华开权显实,发迹显本,在“三道即三德”下,在“不断断”中而说成者。《法华经》是“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法华》会上一切不隔,故其为圆纯一无杂。《法华经》只是开权显实,发迹显本,明一切皆受记成佛,皆归于佛乘。它无分别说的特殊教义,它只是佛教之大纲,一切纲目皆置不论。它的问题只是第二序上的开权显实。开者决了义。决了一切权教而畅通之,皆归于实。

  通过上述的简要概括,从“开权显实”和“开迹显本”的角度,可以看出圆教思想的核心就在于“一切皆实”。但必须在会归一乘之后,才能洞达如此圆满纯粹的思想境界。当然,在如来“开显第一义”的《法华经》中道实相之后,天台家更加重视总结这种微妙的思想理论,特别是关于圆教思想的阐述方面,尤其显示了祖师大德门实修实证的功夫,除了本门十妙和迹门十妙之外,诸如圆融三谛、一念三千、性具善恶等等思想,都是属于圆教思想的范畴,简单的说,天台圆教思想的关键就在于“一乘真实”。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之下,圆教的实践法门也就显得倍加微妙了。

  三、圆教思想的实践

  在圆教思想里面可以看出,《法华经》还为学者提供了修行的实践法门。如前面提到的《法华经》中之《安乐行品》是属于自行的微妙法门,而《普门品》则是属于化他的完美体现,然此二品所说之方法,也不是仅仅局限在《法华经》中指出来的具体行为而已,同时也必须具有“融摄性”才行的。虽然圆教的实践是“不断断”,或者说是“任运修”,但是其方法之多,行相之广,绝非有一丝一毫之局限和狭隘的,亦即可以统摄一切佛法之行门。正如湛然大师所说:“四种三昧遍摄众行”21、“以四三昧摄一切行”22当然在天台宗的教学理论当中,关于圆教的实践法门,历代祖师大德和教内外的学者前辈,已经有极为丰富的阐析,此不赘述(拙著《天台禅修方法及其沿革》一文,将刊于本年度《中国禅学》,中华书局出版,也可资参考)。此处就从《法华经》本身“开权显实”之后“一切皆实”的角度,作一概要性的说明,以明其时代之契机。

  1、《安乐行品》的自行

   《法华经》的第十四品就是《安乐行品》,这品里面讲述了“四安乐行”,早在慧思大师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了此中妙义的重要性,并著《法华经安乐行义》23一卷,阐释其中的修行方法,强调:

  《法华经》者,大乘顿觉,无师自悟,疾成佛道,一切世间,难信法门。凡是一切新学菩萨,欲求大乘,超过一切诸菩萨疾成佛道,须持戒、忍辱、精进、勤修禅定,专心勤学法华三昧。观一切众生皆如佛想,合掌礼拜如敬世尊,亦观一切众生皆如大菩萨善知识想。24

  并且指出了无相行和有相行两种基本修行模式,说:“一者无相行,二者有相行。无相四安乐,甚深妙禅定。”25可见《法华经》的四种安乐行,主要表现在“无相行”上面。这在《安乐行品》当中表现得最为直接而又明显了,如经中说:

  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26

   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27

   无怀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28

   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29

  这里的关键是第一种安乐行的“观诸法如实相”,落实在身心之中就是“于法无所行,亦不行不分别。”如《维摩诘经》所说的“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是整个大乘佛法的极谈,也是圆教思想的理事圆融之体现。慧思大师就这四种安乐行作了精到的总结,称之为:“第一名为正慧离著安乐行,第二名为无轻赞毁安乐行,第三名为无恼平等安乐行,第四名为慈悲接引安乐行。”30而他对于“无相行”的解说,也是极为简洁明了的,如说:

  无相行者,即是安乐行。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故名为无相行也。常在一切深妙禅定。行住坐卧,饮食语言,一切威仪,心常定故。31

  此处的“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和“一切威仪,心常定故”都是圆解圆行的表现,“一切”就表现出“诸法实相”的诸法。当真正体悟了诸法实相的理论,修行就变得真切而又洒脱了。…

《论圆教思想的现代契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