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圆教思想的现代契机
达 照
一、前 言
天台宗的根本思想就是圆教思想。因此,天台宗的伟大,也就在于圆教思想的伟大!而圆教思想的核心,则是“诸法实相论”,这个“诸法实相”的提出,见于《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卷一的《方便品》第二,所以《法华经》也就成为天台宗建立宗派的根本依据。当然,在其它大乘经典里面也有丰富的实相论,只是没有象《法华经》那么直接明确的提出来而已。天台宗的圆教思想就是从《法华经》的“诸法实相”而来的,在整部《法华经》中,对于开示悟入诸法实相(佛之知见)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方法,又作了明确的指示。所以,这是一部极为殊胜的大乘宝典,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它在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特别能够契理契机的内在功用。
圆教思想真是圆融微妙不可思议的思想!其甚深的哲思,那么伟岸高妙,却又不离现实生活的一举一动;其丰裕的内涵,如此包罗万象,却又简洁明了,不留痕迹;其实践的次第,这般清晰可循,却又无有高下,不落阶梯;其适应的力度,何等契理契机,却又不失庄严神圣,博大精深!《法华经》中一再强调,诸佛如来出现于世,唯一目的就是“但说实相印”,并使听闻到诸法实相的众生,能够进一步的悟入诸法实相。而天台宗的实践法门,主要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以如来禅为脉络的止观法门”,二是“以实相论为融摄的修行方法”。其中,止观法门自成体系,在佛教修行上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于此毋庸多言。而“以实相论为融摄的修行方法”,则以其独特圆满的思想理论和丰富准确的可行性,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应具有更为宽大的活动舞台,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佛法!从文化的角度来说,首先是社会的,然后才是佛教的;首先是大家的,然后才是个人的。但从宗教的角度来说,则首先是佛教的,然后才是社会的;首先是个人的,然后才是集体的。那么,统一起来看,就是要能够做到“契理契机”,才是完整的佛法。契理,就是从佛教的本意来解读经典理论,具有佛教自身的、独立的、不共世间的内涵;契机,就是从社会的意识形态和大众承认,来宣说佛法理论,具有与社会相适应的、集体的、和睦有力的外在表现。
那么,天台宗的圆教思想,就具备了这些契理契机的基本要素。首先,现代文明的趋向是多元文化的和睦共存;圆教思想就是一多相融并摄,并且体现出微小脆弱的个体也具有内在的完美性。其次,现代道德的回归是自己和他人的心灵满足与自由;圆教思想就是随时随地都处于满足的心态下,再进行生命无穷尽的奋斗。再次,现代人生价值的标准是个性突出、共性并存;圆教思想就是直显自身即佛的个性突出,和心佛众生三法无差的共性并存。再者,现代生活的导航是富有力量而轻松自在;圆教思想的性具善恶说,就是极富力量而轻松自在的最好写照了。最后,现代修行的关钥是自觉内证的实修,和外在的科学弘法,且需具有时代性;圆教思想就是首重自证,同时博闻强记,普利群生,广设方便而寓意深远。从这五点来看,天台的圆教思想,在新时代的社会浪潮中,应具有非常难得的机遇。是故作此抛砖,期盼台宗乃至佛教能够在新的世纪里,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祈诸方大德,热烈参与讨论,并予以指正!1
二、圆教思想的诠释
什么是圆教思想?
关于这个问题,一般人认为在印度没有这种说法,这只是中国佛教徒所创造的一种哲学论题而已。其实不然。就“圆教思想”这个名词,虽然没有在大小乘经典当中提出来,但有“圆满修多罗”或者“圆满经”的说法,如《华严经》卷第五十五说:
尔时,如来知诸众生应受化者,而为演说圆满因缘修多罗。时,彼大众闻正法已,八十那由他众生,皆起离垢清净法眼,得无学地;一万众生得大乘道,满足普贤菩萨行愿,见十方佛转正*轮,现自在力;百佛世界微尘等众生,具摩诃衍,灭十方世界无量众生恶道苦难,生天人趣。2
这里所说的“圆满因缘修多罗”正是圆教思想的体现,从其听法者所获得的法喜和智慧,就能看出大乘圆教的微妙受用。该卷又说:“知众生根熟,往诣大众所,显现自在力,演说圆满经。无量诸众生,悉授菩提记。”3这里的一个“悉授菩提记”,就把圆教思想完全彰显出来了。所以说“圆教思想”是佛经中原有的思想,也就是印度佛教本来就存在的,并非中国人所创造。
但是,对于圆教思想的特别重视和极力弘扬,则可以说是中国的历代祖师大德的功劳。从南北朝开始,我国就对这一圆教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直到现在还备受学人所钟爱。当然,我们这里就从天台宗的角度来了解和诠释圆教思想了。我们追索圆教思想的依据,《法华经》里面提到的“诸法实相”,实际上就是天台宗圆教思想的核心,也是圆教思想在佛经中的完美展现。如《法华经》卷一说: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4
这是把圆教思想浓缩起来,从最根本的角度提出来的。从思想方面看,《法华经》中所显示的圆教思想是“开权显实”和“发迹显本”,整部《法华经》的主要思想也就这八个字了。开权显实主要在《方便品》里阐述(包括前十四品),发迹显本则在《如来寿量品》中指出(蕴含后十四品)。但从实践方面看,圆教的修行落实在具体的身心行为之中,也表现在“自行”和“化他”两个方面,自行是在《安乐行品》里提出,化他则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强调。因此,这四品也被称为“法华四要品”。
1、开权显实
就是开除权教的执著,显示真实的义理。“开”含有开除、开发、开拓等义;开除是从佛听闻一乘妙法而除却权教的执著,开发是由内在机缘纯熟而摆脱了权教的执著,开拓是明白了“权巧即真实”的道理从而拓广体相的意思。亦即开除了三乘的权巧方便,显示了一乘的究竟真实。《法华经》卷四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5 据此,方便门是指《法华经》之前所说的三乘教法,真实相则是指《法华经》中所说的一乘妙法。
关于“一佛乘”的思想,如《法华经》卷一〈方便品〉第二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6、“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7、“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8、“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9、“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10这里提到的一佛乘思想,即是我们讨论的圆教思想。
《法华经》一再的强调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教法只是一时的权巧方便而已,唯有一佛乘才是最为究竟真实的教法,此即“会三归一”之意。如《法华文句》解释“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时说:“五乘是曲而非直,通别偏傍而非正。今皆舍彼偏曲,但说正直一道也。”11这显示了一切佛法都是以正直的无上道——佛乘为终极目标的。又如《法华玄义》卷七说:“华合未开,譬隐一乘,分别说三。华叶正开,譬会三归一,但说一乘。华落莲存,譬绝教冥理。”这是天台圆教思想的总持,具有三层含义:
第一、为一说三:佛陀成道之后,原想直接把自己所悟到的真理传给所有众生,可是执著而又偏见的人们怎么能一下子就理解领悟呢?12为了让他们能够获得“诸法实相”的认识,迫于众生根机的无奈,便到鹿野苑初转*轮,隐含了一乘妙法,开始宣说三乘教法。实际上,在佛陀本人来说,说一乘还是说三乘并无什么区别,而且一乘妙法本来也是不妨演绎为三乘来说的。换言之,为了一乘而说三乘教法,这三乘之中也就自然是以一乘为基础或者背景了。特别是对于圆教思想来说,圆教就是没有任何局限的圆满具足之意,如果连三乘法都不能容纳摄受而给众生开示,那岂不是还有不能圆满的地方了吗?所以,天台宗把高高在上的深妙奥义判为“别教”。从这一点上说,三乘法的本身就是圆教的一种妙用,如果能够在修习三乘法的时候,契入圆满一乘,那也是随时都能够获得圆教微妙之“佛之知见”的。所谓“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13此处之“菩萨”就是指圆教的菩萨,而非三乘中的菩萨。
由此可见,在一乘真实的圆教思想面前,任何三乘、五乘之法,都是可以用来教化济度众生的,这对掌握或者证悟圆教的人来说,并无难处,因为佛陀已经在此经中给我们作了一个很好的表率了。其实,何止三乘、五乘而已?一切世出世间诸法,都可以在圆教理念之下,借来作为度化众生的方便法门。正如经典中所说的:佛陀已说之法如爪上尘,未说之法如大地土。这里显示出了圆教本身的“融摄性”,这在思想上就是一个具有无穷潜力的思维模式,保持根本思想的立场(为一),而不舍弃任何可资作用的方便手段(说三),契理契机的弘扬佛法,必须明了此种妙处,方不愧为佛教学者啊!
第二、会三归一:这是指在《法华经》以前,佛所说的声闻、缘觉、菩萨之三乘,到了《法华经》的时候,悉皆会归入一乘(佛乘)。说明佛在《法华》以前诸经所说的声闻等三乘,是将一佛乘加以分别,用以适应未成熟之根机而施设善巧方便。所以,并未开显真实之教,仅是权法而已。然根机圆熟之后,则应会三乘而成为一乘。如果能够脱落隔历的情执,那就权即是实,三即是一,唯有一佛乘了。这样,三乘开会归于一乘,就是“会三归一”的意思。针对于前面的“为一说三”的偏重“契机”之说三乘,这里则是引导众生归入实相,应该是“契理契机”的体现。由于机缘已经成熟,所以就直接指示他们归入一佛乘之中。如《法华玄义》序说:“会众善之小行,归广大之一乘,上中下根皆与记莂。”14
…
《论圆教思想的现代契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