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其实,圆教思想虽然深奥难解,但真正明了这种思想之后,落实到具体修行上,却是非常简单容易的,这就是所谓“圆人修法,日劫相倍”的道理吧!
因此,这种“一切法中心不动,于一切法中无受阴,自利利他”32的安乐行,就是《法华经》中“诸法实相”落实在“自行”上的关键点。这是不可思议的无所行之行,即“不断断”或者“任运修”。智者大师指出的圆教十乘观法、四种三昧、三谛三观等等,都是秉持“不断断”这样一个“诸法实相”之原则的。
有人说天台宗的修行,虽然理论很详细缜密,但是观法上却有一个“观”在,好象不能很透彻,总有痕迹。实际上,这是极大的误会,别教的次第三观在最后中道观时,都已经是不可思议的不落痕迹了,何况圆教的一心三观,怎么会落入任何窠臼里面呢?不落于思议生灭之心,却又能够对于一切善恶诸法加以妙用,所有一切法无非都是显示在“圆教实相”之中。何其高妙!何其直入!何其快捷!
2、《普门品》的化他
佛法之道无他,自行化他而已!《法华经》中圆教思想的实践法门,也是由此“自行化他”二者来体现的。此经的第二十五品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就是以观世音菩萨所修行门为例子,道出了“普门示现”的圆教思想之“化他”行。所谓观世音菩萨的“普陀洛伽常入定,随缘赴感靡不周。”就是安住于实相的无相当中,而能示现度化众生,无有疲厌。《普门品》中所说的:
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33
众生应该以何等身份来度脱的,菩萨就能够示现何等身份来教化,完全是积极地改良生命的形态,目的即是能够使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此即观音菩萨的“普门示现”。同时,也是圆教思想在化他上的具体表现。
智者大师特别在意这“普门示现”的弘法方式,也把整个圆教思想落实在此一实践的法门上,亦即以圆教思想来解释“普门”二字之含义,如《法华文句》卷十说:
普者,周遍也。诸法无量,若不得普,则是偏法,若得普者,则是圆法。……门者,从假入空,空通而假壅,从空入假,假通而空壅。偏通则非普,壅故非门。中道非空非假,正通实相,双照二谛,故名普,正通故名门。34
于此普门示现之中,大师又提出了“十普”之说,作为天台圆教思想周遍圆通的“自行化他”之总纲,十普的内容,如《法华文句》卷十所说,大致如下:
第一、慈悲普:众生缘、法缘及无缘等三慈中,唯无缘慈悲与实相同体,其理已圆,普遍一切,任运相应,故以无缘为慈悲普。第二、弘誓普:弘誓系约四谛而起者,有有作、无生、无量及无作之别。就中前三种摄法不尽,唯无作四谛能收一切法,故约之而以发弘誓为弘誓普。第三、修行普:凡所修不与理合,称为偏;触事即理,理智历法而修者,无行而不普,称为修行普。第四、断惑普:一切种智能除五住之惑,故以之为断惑普;一切智道种智唯断四住之惑,故不名为普。第五、入法门普:二乘历别诸地之定有浅深差别,不得称为普;唯入中道王三昧不起灭定,现诸威仪,一切三昧悉入其中,故称入法门普。第六、神通普:罗汉、辟支佛、菩萨之神通,其缘境偏狭;若缘实相而修者,即是真神通,一发则一切发,广遍十法界之境,故称神通普。第七、方便普:方便有道前、道后二种,道前方便不普;唯道后化用之方便能逗机利物,一时圆遍,故称方便普。第八、说法普:能以一妙音应十法界之机,随其宜而令解脱。第九、成就众生普:一切世间及出世间所有事业,凿井造舟等,悉皆利益众生,示教利喜,令入三菩提者,故称之为成就众生普。第十、供养诸佛普:内外理事之供养能资圆智,圆智即佛,故称之为供养普。35
此中,前五普主要是自行,次三普重心在化他,后二普为总结自行化他。而在《法华经》中的实践,即表现在《普门品》里面的“化他”之妙用。这“十普”的蕴意,也是我们今天来探讨圆教思想之时代契机的关键内容。
总之,在圆教思想的指引之下,以“一切皆实”的理念、“无行而不普”的胸怀、“普门示现”的愿力,摄持一切诸法诸行,自行化他都是圆满无碍的。如果象《法华经》所说的:“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36那就更明显地体现出法华实相论的圆教思想当中蕴含着现代文明的各个领域之前沿思想,从中完全可以看到非常好的时代契机了。
四、圆教思想的现代契机
我们的国家提出了“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要求,这是给我们一个“现代契机”的指导方针和管理政策,我们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应该是客观而有效的,应该落实到佛法的思想理论和实际修学的指导上来。简单地说,这句话的本身就是佛法流传世间的不易定律,即是“契理契机”。佛教,就是指“契理”而言,这一定要符合佛法的精神实质;社会主义,则是指“契机”来说;那么相适应就是默契,这是指佛教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法门一定要与现代社会,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的现代文明相默契。
圆教思想在现代社会既具有极为优越的前沿指导性,也具有更好的和社会发展相吻合的相契点。就社会发展的角度,我们从现代文明的趋向、道德的回归、价值的标准、生活的导航、修行的关钥等方面,来理解圆教思想,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完全与“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各个领域相默契,并且还能够更进一步实现“世界和平”与“人间净土”的伟大理想,使我们充满信心与热情,为此努力不已,奋斗不已!
1、现代文明的趋向——多元文化的和睦共存
现代文明是包括现代世界的各种文化形态和思想形态。文化是思想的外在表现或象征,但不足以表达所有的思想;思想是文化的内在根底,却必须通过文化的外在形态来展示,使其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没有外在形式的表现,也就无法让世界知道你内在的思想。从这个角度上说,思想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就是文明的“体”和“用”,通过外在形式体现出内在的真实。就这样的“体”和“用”,也是多种性质的,又可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种。就从物质和精神的两个角度来说,站在二十一世纪的前沿位置,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文明的趋向是“多元文化的和睦共存”,这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了。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和社会人心的取向,都表明了这种“多元共存”的趋向。而天台圆教思想就是“一多并摄,相即相具”,并且体现出微小脆弱的个体也具有内在的完美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在“为实施权”的时候,说明了在最高理念的诸法实相一乘妙法当中,不妨开出方便权巧的三乘之法,乃至佛法的五乘正法,以及“淫怒痴即是佛法”的广大之方便,如《法华经》说:“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37此处“种种分别”就是在根本一乘思想的原则下,完全可以“多元性”地予以解说指导,这是圆教思想在现实世界的必不可少的表达方式,也只有这样的方式,才能够说明整体思想指导之下的“多元共存”之精神。特别是圆教思想的“具”和“即”二字,尤其显示了“多元共存”的思想内涵。这个“具”和“即”的具体内容,也是天台宗的主导思想,所以怀则说“只一具字,弥显今宗。”38在一乘佛法中,“即”为教理之根本,天台依据《大智度论》的“三智一心中得”和《中论》的“三是偈”而建立了“一心三观”的法门,乃至“六即佛”的排布,都是都显示了“多元共存”的精神特质。
其次,在“开权显实”之后的“一切皆实”,乃至“一念三千”的“相即相具”,又指出了现实世界的种种差别之相,都是诸法实相的具体表现,在此实相之下,所有差别的局限也都消陨了,只是剩下完整的“真实”存在。一切文化形态都有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必须彼此界限分明而又和睦共存,不但没有种族的歧视,而且也不会有文化的歧视。这也只有象天台圆教思想这样“一切皆实”的观念,才能赋予完美的理论依据。
再者,圆教思想在利他方面的“普门示现”,也同样透露了“多元文化”的现实意义,现实的局限和苦难,观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39此种普门现身,正体现了“多元”与“共存”的一致性。
因此,对“具”和“即”的理解和把握,乃至恰到好处的阐扬,对于现代的时机来说,应该是极为契合的。举凡圆教思想的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等十如是,无论从其中的哪一个“如是”,都能够进入“诸法实相”的堂奥,也都能体现法华“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佛陀本怀。如此“多元共存”的圆教思想,函盖了整个天台思想的教、理、智、断、行、位、因、果,诚为极高无上之妙谈。
2、现代道德的回归——自他心灵的自由满足
文明落实到人类的具体行为当中,就反映在社会的伦理道德上来,一个文明发达的国家和社会,一定是一个道德高尚的国家和社会。虽然由于历史环境不同,而导致了道德观念的各异,但是每一种道德的存在,都一定有它自身与该历史环境之文明相左的独特价值。随着世界各地日益频繁的交流合作,此种道德观念也就相互影响,相互吸收,随之而相互磨合,从而形成了新时代更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观。与法制社会相比,道德社会更具有自觉性,当法制成为社会大众约定俗成的规范时,法制也就成为该社会的道德标准了。因为法制是从外在的强制性来说的,而道德则是从内在的自觉性来说的。从内在的自觉性来看道德,那么,现代道德的回归就是自他心灵的满足与自由。…
《论圆教思想的现代契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