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見這裏所謂的“會叁”,也並不是僅僅會“叁乘”而已,同時包含了“衆善之小行”,這個理念非常了不起,真正體現出“佛事門中,一法不舍”的融攝性,這是圓教思想在對待“方便法”上的一個博大精深之處。站在法界全體的立場上,看待一切衆生的需要,而予以拯救度脫,梯階了然而目標明確,並不以“方便”的設施爲滿足,一心導歸一佛乘的圓滿教法之中。猶如衆流歸海,舉手投足皆入佛道,何等豪邁廣博!
第叁、廢叁顯一:這是指佛陀說《法華經》以前的叁乘教法都是屬于權施化用,到了說《法華經》的揭示諸法實相的時候,就廢舍了前面權教叁乘,從而開顯了真實一乘。如《法華玄義》卷七下說:“華落蓮成,即喻廢叁顯一。”15這裏顯示出來的“一乘妙法”,就是特別強調了一佛乘的純圓獨妙。針對于契理契機的角度而言,這裏已經是機緣都成熟了,所以不管是什麼樣根機的人,只要能夠在法華會上聽聞佛陀的教導,就可以直接契入于純圓獨妙的一佛乘之中,從此得佛受記,也就自知當作佛,而慶快平生了。如《釋籖》說:“法本自妙,粗由物情,但開其情,理自複本。”16意爲:一切法本來都是微妙不可思議的,之所以有粗淺等等的區別,是因爲衆生的根性情況而導致的。只要把這些衆生根性粗淺的情況開顯出來了,內在的思想理論上就自然能夠恢複到本來微妙不可思議的境界上來。
值得注意的是,此處的“廢舍方便”並不是說廢舍了四谛十二因緣等方便之法,而是說在“一乘真實”的面前,就不再有“方便”這個名稱和內涵了,一切法都是究竟真實之妙法,全部都會歸于純圓獨妙了。如《法華文句》卷叁(上)說:“體外方便,化物之權隨他意語。……同體方便,即是自行權隨自意語。”17所謂體外方便,就是指《法華》之前諸經所說的教法,乃是對望真實而立的方便法門;同體方便,也叫做體內方便,則是指《法華經》所開顯的真實法,即真實的無上方便,這是微妙不可思議的方便法。此時的“方便”也就全都納入于“真實”之中,成爲不思議之分別了。換句話說,在法華會上的廢叁立一之後,四谛、十二因緣、六度等法,無一不是究竟圓滿的妙法了,你想再尋找方便法門,已經是了不可得,因爲所有的“方便”都已被廢舍了。所以《法華經》說:
或有人禮拜,或複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複小低頭。
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18
此處的“已”字值得注意!經中所說都是“皆已成佛道”,並不是將來成佛道,也不是“皆共成佛道”。可見在法華會歸一乘之後,其“方便法門”可以說更是豐富多彩了,舉手低頭皆成佛道,何其圓頓微妙啊!但這已不再是相對待的方便,而是究竟真實的具體表現了。圓教思想在這裏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示。
2、開迹顯本
《法華經》中有“本迹二門”的開顯,前十四品就是迹門的開顯,後十四品則是本門的開顯。其本門的開顯,就佛身而言,就稱之爲“開迹顯本”。也就是開除以釋迦佛爲菩提伽耶近成垂迹示現之權佛的情執,以顯示久遠實成之本地的本佛。本佛,就是指原本早就成道的佛,即釋迦牟尼佛于菩提樹下成佛,乃非今生之事,早于曠古之前已然成佛,現今僅爲救度衆生而來此人間,實則佛陀已往來此娑婆世界無數次了。如《法華經》卷五所說:
我成佛已來,複過于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于余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衆生。……諸善男子!如來見諸衆生,樂于小法,德薄垢重者,爲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衆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19
可見釋迦佛一生說法度生之經曆,也都是本佛的示現。這就說明了本佛可以毫無拘束、毫無局限地進入到十法界當中廣度衆生,而迹門示現的根本目的也是爲了使衆生能夠明白本佛的存在。也就是說“從本垂迹”就是爲了“廢迹立本”,而在法華會上的說法,正是“開迹顯本”的關鍵時刻。
這“本迹二門”構成了法華實相論的基本模式,同時也是天臺圓教思想的根本背景。如《法華玄義》卷七說:“發迹顯本者,還指最初爲本,中間示現發迹顯本。”又說:“開迹中佛界十如,顯出本中佛界十如。”20 與上述“開權顯實”的原理一樣,本門最後的“廢迹立本”也就是顯示了迹門的思想根源之所在。在廢迹立本之後,一切迹門的名稱和內涵也就不複存在,而全體展現出純粹圓滿極致的本門之本佛。這也同樣是圓教思想的極致表現。
總而言之,法華一乘的圓教思想,就是無論從哪個角度都能夠會歸到“諸法實相”上來,在十如是當中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都是可以直接契入諸法實相的。如牟宗叁先生《中國哲學十九講》說:
此種圓實是相應法華開權顯實,發迹顯本,在“叁道即叁德”下,在“不斷斷”中而說成者。《法華經》是“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法華》會上一切不隔,故其爲圓純一無雜。《法華經》只是開權顯實,發迹顯本,明一切皆受記成佛,皆歸于佛乘。它無分別說的特殊教義,它只是佛教之大綱,一切綱目皆置不論。它的問題只是第二序上的開權顯實。開者決了義。決了一切權教而暢通之,皆歸于實。
通過上述的簡要概括,從“開權顯實”和“開迹顯本”的角度,可以看出圓教思想的核心就在于“一切皆實”。但必須在會歸一乘之後,才能洞達如此圓滿純粹的思想境界。當然,在如來“開顯第一義”的《法華經》中道實相之後,天臺家更加重視總結這種微妙的思想理論,特別是關于圓教思想的闡述方面,尤其顯示了祖師大德門實修實證的功夫,除了本門十妙和迹門十妙之外,諸如圓融叁谛、一念叁千、性具善惡等等思想,都是屬于圓教思想的範疇,簡單的說,天臺圓教思想的關鍵就在于“一乘真實”。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之下,圓教的實踐法門也就顯得倍加微妙了。
叁、圓教思想的實踐
在圓教思想裏面可以看出,《法華經》還爲學者提供了修行的實踐法門。如前面提到的《法華經》中之《安樂行品》是屬于自行的微妙法門,而《普門品》則是屬于化他的完美體現,然此二品所說之方法,也不是僅僅局限在《法華經》中指出來的具體行爲而已,同時也必須具有“融攝性”才行的。雖然圓教的實踐是“不斷斷”,或者說是“任運修”,但是其方法之多,行相之廣,絕非有一絲一毫之局限和狹隘的,亦即可以統攝一切佛法之行門。正如湛然大師所說:“四種叁昧遍攝衆行”21、“以四叁昧攝一切行”22當然在天臺宗的教學理論當中,關于圓教的實踐法門,曆代祖師大德和教內外的學者前輩,已經有極爲豐富的闡析,此不贅述(拙著《天臺禅修方法及其沿革》一文,將刊于本年度《中國禅學》,中華書局出版,也可資參考)。此處就從《法華經》本身“開權顯實”之後“一切皆實”的角度,作一概要性的說明,以明其時代之契機。
1、《安樂行品》的自行
《法華經》的第十四品就是《安樂行品》,這品裏面講述了“四安樂行”,早在慧思大師的時候,就已經注意到了此中妙義的重要性,並著《法華經安樂行義》23一卷,闡釋其中的修行方法,強調:
《法華經》者,大乘頓覺,無師自悟,疾成佛道,一切世間,難信法門。凡是一切新學菩薩,欲求大乘,超過一切諸菩薩疾成佛道,須持戒、忍辱、精進、勤修禅定,專心勤學法華叁昧。觀一切衆生皆如佛想,合掌禮拜如敬世尊,亦觀一切衆生皆如大菩薩善知識想。24
並且指出了無相行和有相行兩種基本修行模式,說:“一者無相行,二者有相行。無相四安樂,甚深妙禅定。”25可見《法華經》的四種安樂行,主要表現在“無相行”上面。這在《安樂行品》當中表現得最爲直接而又明顯了,如經中說:
若菩薩摩诃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複于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诃薩行處。26
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余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于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贊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爲解說,令得一切種智。27
無懷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诤競。當于一切衆生起大悲想,于諸如來起慈父想,于諸菩薩起大師想,于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于一切衆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爲多說。28
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爲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29
這裏的關鍵是第一種安樂行的“觀諸法如實相”,落實在身心之中就是“于法無所行,亦不行不分別。”如《維摩诘經》所說的“善能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這是整個大乘佛法的極談,也是圓教思想的理事圓融之體現。慧思大師就這四種安樂行作了精到的總結,稱之爲:“第一名爲正慧離著安樂行,第二名爲無輕贊毀安樂行,第叁名爲無惱平等安樂行,第四名爲慈悲接引安樂行。”30而他對于“無相行”的解說,也是極爲簡潔明了的,如說:
無相行者,即是安樂行。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畢竟不生,故名爲無相行也。常在一切深妙禅定。行住坐臥,飲食語言,一切威儀,心常定故。31
此處的“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和“一切威儀,心常定故”都是圓解圓行的表現,“一切”就表現出“諸法實相”的諸法。當真正體悟了諸法實相的理論,修行就變得真切而又灑脫了。…
《論圓教思想的現代契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