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圓教思想的現代契機▪P4

  ..續本文上一頁

   這裏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自他”心靈的“滿足與自由”,“自他”就是指自己和他人,這一點是極爲關鍵的。在達到“自己”的滿足與自由時,一定要考慮到“他人”的自由與滿足,這樣才能算是現代人的道德觀。如果不能重視心靈的“自由與滿足”,那麼任何道德的形式,也就都成爲擺設而已,不得人心了。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實現的道德行爲,所以我們這裏說是“道德的回歸”,所謂回歸,也就是指爲現代道德而奮鬥的終極目標。

   圓教思想就是隨時隨地都處于滿足的心態下,再進行生命無窮盡的奮鬥。這與現代社會的道德回歸,有著極爲深刻的內在默契。

   首先,自他心靈的滿足與自由,這在整個圓教思想中也是占有根本而重要的地位,用天臺的固有術語說,就是“圓融叁谛”與“一念叁千”。圓融叁谛所體現出來的即空、即假、即中,這種“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一權一切權,一實一切實。”40的毫無缺陷,就極大的表現了修行者必須秉持一種極致的滿足心態,稍有心靈上的缺口,便不是圓教思想了,此點非常重要。一念叁千則表現出現實生命的極大自由,因爲在一念叁千的修行規定中,不需要我們選擇安排什麼樣的念頭(無論善念還是惡念),而是任運自在地于每個念頭生起來的時候,進行如實的觀照即可,這是因爲“介爾有心,即具叁千。”41一念叁千的理念,是我們對于心靈的透視之後,所感到的極大自由42。尤其是法華“開會”之後,“一切皆實”之一佛乘思想,真是“無複枝葉,純有貞實。”43此即是自由與滿足的最好的道德規範了。

   其次,在自由與滿足的基礎上,現代道德的表現應該是一種強大的生命力,也就是生機勃勃的創造性與奮鬥力,正如牟宗叁先生所說的“圓教思想就是實踐的智慧學”44、“實踐的智慧學一定要向圓教發展、……這是個無窮的奮鬥。”45此種生命無窮盡的奮鬥,在圓教思想當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如《法華經》卷五所示:“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于余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衆生。”46即使是在成佛之後,也要進行“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這樣的生命奮鬥力,正是現代道德的完美回歸。

   因此說圓教思想在現代社會的道德回歸中,具有重要的時代契機。

  3、現代價值的標准——個性突出與共性並存

   人生的努力都是以人生的價值作爲前導的,假如沒有任何價值的光耀,也就失去了奮鬥進取的動力,更是沒有必要作各種挑戰和創造了。但無論社會文明的程度如何,人生相應的價值觀念總是會存在的,正是這種價值觀念而導致了社會發展的趨向,也影響了整個人類社會的文明進展。那麼,從現代社會的發展情況來看,人生價值的標准就是:個性突出與共性並存。這在許多領域都已經表現得很清楚了。例如世界各國都在保護甚至是搶救各種類型的文化,特別是對于民族文化和區域文化的重視,創造具有個性十足的人文景觀,這都是“個性突出”的表現。同時,世界各國之間的親密交流與合作,各種宗教文化之間的溝通與對話,各類網絡信息的資源共享,人權平等與世界和平的呼籲,都表明了“共性並存”的現實需要,也只有這樣努力,才具有現代社會的價值意義。

   因此,“個性”與“共性”二者也就成爲不可分離的有機組合了。這種價值觀還有一種人性弱點的體現,那就是可以滿足人性當中“自私”或者“自我表現欲”的充斥,當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個性時,同時也要導入共性的集體之中,這就是對于“自私心態”的最好指引。針對社會和個人的發展,給予價值意義上的充分肯定,這有利于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也能夠促進生命健康積極的奮鬥精神。

   而在圓教思想當中,最爲明顯的就是直顯“自身即佛”的個性突出,和“心佛衆生,叁法無差”的共性並存。這在上文所說的“普門示現”和“一切皆實”當中,還有天臺“一心叁觀”和“六即論”裏面,展現無遺。

   首先,表現“個性突出”就是指自身個體所具有的完美性,這種完美性不但是內在的完美性,而且一定要融入到集體大衆之後,仍然具有此種個體自身的完美性,從而得到了集體的認可與贊賞,如此方能真正表現其“個性的突出”。在《法華經普門品》觀世音菩薩的“普門示現”當中,菩薩的個性就被完美的突顯出來了47。不惟如此,整個佛陀的教育就是這樣,在佛陀的弟子當中,有持戒第一的優波離、多聞第一的阿難陀、苦行第一的迦葉、智慧第一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連等等。圓教思想尤其如此,指出了“一切皆實”的個體完美性,此種對于個體生命價值的絕對肯定,誠爲令人向往不已!

   其次,在“一心叁觀”和“六即論”裏面,更加顯示了這種“個性突出”與“共性並存”的生命價值,在任何一念之心中都能照了圓妙叁谛之理,如此一念無明之心也就是個體的完美顯示了,如智者大師《維摩經玄疏》卷二所說:

  明能觀者,若觀此一念無明之心,非空非假,一切諸法亦非空假,而能知心空假,即照一切法空假;是則一心叁觀,圓照叁谛之理,不斷癡愛起諸明脫,若水澄清,珠相自現。48

  另外,從“六即論”的角度,同樣也表示了個性完美的個體存在之價值,六即論也叫六即佛,指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這裏包含了“六”和“即”的兩大特點,從“六”而言,個體是局限的、突出的,個性的突出是給予個性原本應有的地位;然從“即”而言,則每一個體都是無限的、完美的,此一完美的個性就表述在每一“即”當中的“佛”字。佛就是完美覺醒的、圓滿無缺的、至真至善的,所以個性突出之後,也指出了這種個性的無限完美之意義。就集體而言,此種個性突出並不是妨礙其余個性的完美性,而是相互融攝,層次分明的。

   因此,在圓教思想當中,凡是叁界六道,乃至叁乘四聖,任何一念自心,都具有自身個體的完美性,無論是地獄極苦之罪惡衆生,還是究竟成佛的圓滿覺者,其一念心起,都具有無限完美的價值存在。正如湛然大師《金剛錍》所說:“阿鼻依正全處極聖之自心,毘盧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49如是觀之,吾人現實生活中的任何情緒心念,都有極爲微妙的價值功用,假如能夠秉持圓教思想來進行引導,則衆生幸甚!佛法幸甚!

  4、現代生活的導航——富有力量而輕松隨意

   在大城市鋼筋水泥叢中生活的現代人,太需要精神生活的導航了。時常聽到人們見面的第一句話不是“忙”,就是“累”。特別是在物質文明逐漸發達的社會,精神的內在支柱也就必須隨之而上,不然的話,將會把工業社會的現代都市變成疲憊與緊張的代名詞,成爲一座表面豪華的危房。此外,從人們的生活習慣以及社會的各類流行款式中,也明顯的透露出了大家正在追求輕松隨意的生活模式,但這種輕松隨意並不是隨便下流的表現,而是另一種富有力量的代表。從世界各地大力發展的運動項目和挑戰極限,乃至旅遊業和快餐的旺盛,都展現了人們內心所追求的是此二者完美的結合。所以說,現代生活的導航是“富有力量”而“輕松隨意”。

   那麼,如何讓人們從“忙”和“累”的緊張中,找到“輕松隨意”和“富有力量”呢?這就是天臺圓教思想的一個現代契機了。簡單的說,圓教思想的“性具善惡”,就是極富力量而輕松自在的最好寫照了。此種佛法思想在大乘教典中時有介紹50,但是只有天臺宗把它完全顯示出來,並且給予系統化的理論分析和闡述,更進一步落實到思想理論和修行實踐的兩個方面,可謂“千古絕唱”!

   佛教講性,遠遠超過了儒家和各類哲學所謂的人性,佛教更著重于本體論的立場來說明問題,而佛性不僅僅是單指人類而言,更普及于一切衆生。“性具”思想是天臺宗最有特色的思想之一,特別是“性惡”說,具有不可思議的妙用和極爲深奧的哲理。如元代懷則大師的《天臺傳佛心印記》說:

  只一“具”字,彌顯今宗。以性具善,他師亦知,具惡緣了,他皆莫測。是知今家性具之功,功在性惡。若無性惡,必須破九界修惡,顯佛界性善,是爲緣理斷九,非今所論。故《止觀》所明十乘妙觀,觀于陰等十境,叁障四魔,一一皆成圓妙叁谛。此乃發心立行之體格,豈有圓頓更過于此!51

  由于“一念叁千”、“叁谛圓融”等理論的發展之後,“性具說”就是在這些理論基礎之上,成爲一個不能回避的話題。同時,一闡提能夠成佛與佛到地獄中去度衆生等,其內在的因緣果報之關系是不得不解決的。其實,性惡說只是表明在“相”上是惡的,而其“用”卻仍然是善的,只就其具體事件的表相而言,佛具有惡的方便度生的性格,但究其自他受用的果報而言,卻總是善的。然自性清淨心則無所謂是善是惡,自性不屬于某一種局限的性格,而一切事物又都不能離開自性,這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理論,不得不知。因此,天臺宗所說的性惡,就是指自性具備嘻笑怒罵之惡行卻能感召善果的微妙功用,猶如良醫能以砒霜治病,庸醫卻能將良藥毒死人52。

   既然善與惡都是自性所本具,那麼,在現實生活中的任何事情也就都成爲應該珍惜的好機會了,所謂“天下事,善利用者生機,不善用者殺機。”這樣在人們的內心世界就得到一個思想的支撐點,把握了這種心理的平衡,就能夠使自己的生活變得富有力量而輕松自在。總之,性具善惡告訴我們“順亦前進,逆亦前進”的最佳人生觀,也是現代人急需了解和把握的生活導航。所以說,這也是圓教思想的一個時代契機。

  5、現代修行的關鑰——內證實修與科學弘法

   任何時代的佛法弘揚,都不能不考慮當時的修行問題,如果不能在修行上落實到具體的身心受用當中,那麼所謂的佛法也就很難真正體現其原有的精神面貌了。因爲…

《論圓教思想的現代契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