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念叁千”的修行規定▪P5

  ..續本文上一頁都有好處;如果不選擇覺知,而任心無奈著急地發火,就算對他人有好處,起碼對自己是有煩惱的,也沒有好處,對自己的生命來說是不正常的)。問題是它本身就“無住”(想讓它住也是白想),並非“讓它無住”它才無住。抛也抛不掉,留也留不住,所以說它是“當下具足”的“靈明覺知”。

   問:如何在當前刹那生、刹那滅的一念心中選擇這一“當下具足的靈明覺知”?

   答:一念心雖然是刹那生、刹那滅的,但是我們這“一念心”也是相似相續、不常不斷的,當注意到要選擇“覺知”的時候,這一念已經成爲過去,但下一念還沒有來到,尤其是對一件事物産生貪心或嗔心時,這些煩惱延續的時間比較長,並非一個兩個的刹那生、刹那滅就能了事的,而當自己選擇了“覺知”,並加以全神貫注時,這種煩惱延續的時間就可以得到減少,甚至于消滅,這隨個人的力量而定,如上所說。關于“如何選擇”?還是全神貫注在“覺知”上,能知、所知渾然一體,而此時的心態,不再被“無奈”等九界的性質所束縛。這樣,生命中出現的任何情況,都是我們生命的本來面目,不但不會障礙我們,而且使我們的生命呈現出豐富多彩、絢麗多姿的景象,真所謂“妙用恒沙”啊!

   問:選擇以後又怎麼一個“從之”?

   答:一般來說在看到自己生起煩惱(如貪心等)的時候,知道煩惱不好受,但就是無法製服它。現在不是去製服煩惱(如貪心等)的本身,而是先找到煩惱本身具有的“覺知” (如貪財,知道有財,我想要,等等的知),然後全神貫注在這“覺知”上,能知、所知也就當下渾然一體,不被“無奈”等九界煩惱所轉了,這裏的“全神貫注”就是“從之”之意。

   問:所選擇的是一念心中“當下具足的靈明覺知”,能選擇者爲何?

   答:這裏有兩個步驟:一是先看清楚自己一念心中的靈明覺知,即所選擇的“覺知”,二是全神貫注在所選擇的“覺知”上,也就是“行起解絕”,能知、所知渾然一體。此時,有話可以繼續說,有事可以繼續做,既不問能知所知,亦不管好事壞事。其實,當體全是,無名無相,而不妨種種名種種相;無可言說,而不妨塵說刹說!

   1 安藤俊雄著、蘇榮焜譯《天臺學——根本思想及其開展》,第155頁,慧炬出版社,1998年10月。

   2 參見釋慧嶽編著《天臺教學史》第301頁,中華佛教文獻編輯社,1995年11月24日增訂六版。

   3 《大正藏》卷四十九,第214頁上。

   4 《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4頁上。

   5 《大正藏》卷十,第205頁中—下。

   6 《大正藏》卷十,第528頁下。

   7 《大正藏》卷十,第377頁下。

   8 參見《法華玄義》卷二。《大正藏》卷叁十叁,第693頁下。

   9 《大正藏》卷九,第5頁下。

   10 《大正藏》卷叁十叁,第693頁中。

   11 《大正藏》卷二十五,第402頁上。

   12 《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2頁下—53頁上。

   13 參見聖嚴法師《天臺思想的一念叁千》,《天臺思想論集》第215頁,《現代佛教學術叢刊》57冊,大乘文化出版社。

   14 安藤俊雄著、蘇榮焜譯《天臺學——根本思想及其開展》,第155頁,慧炬出版社,1998年10月。

   15 見《天臺思想論集》第199頁,《現代佛教學術叢刊》57冊,大乘文化出版社。

   16 《天臺思想論集》第202頁,《現代佛教學術叢刊》57冊,大乘文化出版社。

   17 《天臺思想論集》第205頁,《現代佛教學術叢刊》57冊,大乘文化出版社。

   18 見《天臺思想論集》第213—214頁,《現代佛教學術叢刊》57冊,大乘文化出版社。

   19 見《天臺思想論集》第228頁,《現代佛教學術叢刊》57冊,大乘文化出版社。

   20 《大正藏》卷叁十叁,第696頁上。

   21 《天臺思想論集》第241頁,《現代佛教學術叢刊》57冊,大乘文化出版社。

   22 見《天臺思想論集》第242頁,《現代佛教學術叢刊》57冊,大乘文化出版社。

   23 釋慧嶽編著《天臺教學史》第158頁,中華佛教文獻編輯社,1995年11月24日增訂六版。

   24 釋慧嶽編著《天臺教學史》第158頁,中華佛教文獻編輯社,1995年11月24日增訂六版。

   25 朱封鳌、韋彥铎著《中華天臺宗通史》第105—109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26 見安藤俊雄著、蘇榮焜譯《天臺學——根本思想及其開展》,第155頁,慧炬出版社,1998年10月。

   27 安藤俊雄著、蘇榮焜譯《天臺學——根本思想及其開展》,第154頁,慧炬出版社,1998年10月。

   28 《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4頁上。

   29 《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4頁中。

   30 《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5頁下。

   31 《大正藏》卷叁十叁,第696頁上。

   32 《大正藏》卷叁十叁,第696頁上。

   33 《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2頁上—中。

   34 見《天臺思想論集》第242頁,《現代佛教學術叢刊》57冊,大乘文化出版社。

   35 佛:漢譯爲覺者、知者等,《大智度論》卷二說:“佛陀,秦言知者,知何等法?知過去、未來、現在,衆生數、非衆生數,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爲佛陀”。《大正藏》卷二十五,第73頁上。

   36 菩薩:譯爲覺有情,如霍韬晦《佛教的現代智慧》一書說:“菩薩”這個名稱最先爲釋迦牟尼在成道前所專用,也是早期佛弟子由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對成道前的釋迦牟尼的稱呼。釋迦爲了成佛,作了種種努力,亦受了無數的考驗,這些努力和考驗都是在對向成佛的道路上發生的,因此應有一概念來點出它的意義。詳見《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之“菩薩”條。

   37 緣覺和獨覺:是辟支佛的兩種形態,如《慧苑音義》卷上說:“辟支,梵言具雲畢勒支底迦,此曰各各獨行”。《大正藏》卷五十四,第436頁下。

   38 聲聞:聽聞四谛法而悟道者,大乘佛教認爲聲聞具有“著重在個人證悟而不致力濟度衆生”的特性。參考《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之“聲聞”條。

   39 《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4頁上。

   40 《大正藏》卷四十六,第18頁上—中。

   41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第二,《大正藏》卷五十一,第214頁上。

   42 《大正藏》卷叁十叁,第696頁上—中。

   43 下面是達照與方廣锠的往來通信中與本文相關的內容,達照在信中就方廣锠的提問,對本文的論述作了補充。故作爲附錄,附在文後,以爲參考。

   44 如《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說:“頓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爲佛”;《大正藏》卷叁十五,第512頁中。

   45 《摩诃止觀》卷第七(下)說:“了了分明見者,彼是九法界眼根也。于如來常者,九界自謂各各非真,如來觀之,即佛法界無二無別。……了了分明見者,照實爲了了,照權爲分明”;《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5頁中。

   46 見羅什譯《金剛經》,《大正藏》卷八,第749頁下。

  

  

《“一念叁千”的修行規定》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