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念叁千”的修行規定▪P4

  ..續本文上一頁一定是由衆多因緣和合而有,是對環境而引起的感覺,這種“對緣的感覺”就是緣覺的性質;而其所嗔的人事只是衆多因緣的一小部分,具有片面性,所以又是獨覺的性質。

   4、嗔心是以自我爲中心的表現,是對所嗔對象的一種逃避,只顧自己的看法想法,而不能顧全別人的感受,這種“只顧自己、不管別人”就是聲聞的性質。

   5、嗔心是對自己所持觀點的一種執著,是對所嗔之人事的一種排斥,這種“不善不爲的心態”就是天界的性質。

   6、嗔心是在自己潛意識裏面有自以爲是的一個標准,超過了這種標准就不能接受,這種標准就是內心中的一種正義感,這種“自定標准的正義感”就是人界的性質。

   7、嗔心是對所嗔對象的挑戰和抗拒,這種“挑戰和抗拒”便是鬥爭不休的阿修羅性質。

   8、嗔心是對一切衆因緣和合所生諸法之真相的不了解,是對性空真理的迷茫,這種“無知和迷茫”就是畜生界的性質。

   9、嗔心是對所嗔對象的強烈不滿,這種對人事的“不滿”就是餓鬼的性質。

   10、嗔心是對事物的無能爲力,是對現實事物的無可奈何,這種“無可奈何”便是地獄界的性質。

   依此類推,善念和惡念也不出喜歡與不喜歡兩種心態,無論是當下生起的哪一種心態,都具備了十法界的性質,而這十法界又是各各互具的,所以說“介爾有心,即具叁千”39。這才體現了“具”和“即”的天臺思想。需要指出的是,修沒有妄想或不使自己起心動念的“無念行”,不是初步行人能夠做到的,也並非天臺宗的修行方法。無記狀態的不起心動念更是離修行十萬八千裏了。所以智者、湛然、知禮諸大祖師無不強調現前一念妄心與真如法性是“全體相即”、“全體互具”的重要性。就在現前的一念妄心上作功夫,因爲每一個妄念都具有上述所說這十法界的性質。正如《摩诃止觀》卷二說:

  《無行經》雲:貪欲即是道,恚癡亦如是。如是叁法中,具一切佛法。若人離貪欲,而更求菩提,譬如天與地,貪欲即菩提。《淨名》雲:行于非道,通達佛道。一切衆生,即菩提相,不可複得;即涅槃相,不可複滅。爲增上慢說“離淫怒癡名爲解脫”,無增上慢者說“淫怒癡性即是解脫”。一切塵勞是如來種。40

  至此,我們再來看智者大師所囑咐的“行人當自選擇何道可從”,便一目了然,無需多言了,即唯有靈明覺知的“佛道可從”。如此在曆一切境時,使心活潑潑的起一切念,而靈明不昧,具足十界而不落九界,唯獨選擇佛界之性質而從之。所有一切善惡好壞之妄念,都不能束縛我人當下具足的靈明覺知之自心,活潑自如,大機大用,真能到此地步,方了悟“性具善惡”之不謬,才體會“十界互具”、“一念叁千”之偉大。也就是湛然大師提出“金口相承”的第二十一祖摩拏羅尊者所說:“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複無憂”41。這麼靈活,這麼自如,這麼絕妙,這麼重要的修行方法,就是第二種“一念叁千”的修行規定。

   是以,智者大師在講完“一念叁千”組成的理念之後,再一次強調說:

  又如虛空者,觀心自生,心不須藉緣;藉緣有心,心無生力;心無生力,緣亦無生;心緣各無,合雲何有?合尚叵得,離則不生。尚無一生,況有百界千法耶?以心空故,從心所生,一切皆空,此空亦空。若空非空,點空設假。假亦非假,無假無空,畢竟清淨。又複,佛境界者,上等佛法,下等衆生法。又,心法者,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是名心法也。42

  這裏再次指出心、法不可得,叁谛圓融,不可思議。特別強調了佛的境界是“上等佛法,下等衆生法”,而從心的角度來講,一定要明白“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才是真正的心法。所以,“一念叁千”的修行規定也就是在“具圓”的前提下修一切行,所謂修一切行,也只是不離現前的一念妄想心而已,此一念妄心真是微妙不可思議,百界千如,無量諸法,圓滿具足,無假無空,畢竟清淨。生老病死,殺盜淫妄,常樂我淨,菩提涅槃,正是現前一念妄心的微妙功用。吾人合當珍重!!

  五、結 語

   綜上所述,天臺宗關于“一念叁千”的修行規定,具有下列特點:

   首先,智者大師提出“一念叁千”的真正意趣,並不只是在實相論和世界觀上,而是想讓學人能夠“選擇何道可從”。所以,凡是不從“修行”的角度來解說這一思想,都是違背智者大師之原意的。

   其次,“一念叁千”的關鍵在于“一念”,而不是“叁千”的數目。並且特別強調了這一念就是指人們日常所起的一念妄想心,其要點在于一念與十界乃至叁千諸法的“相即相具”上,如果不從“具”和“即”的角度對這“一念”進行解析,就不是天臺的圓教思想理論,也不能達到即現前一念妄想心而圓修圓行。

   最後,關于“一念叁千”的修行方法有兩種:一是在妄想生起來的一念心中進行四句推檢:一切心、一切法了不可得;于念念不停當中體會“無有一法可得”,從而契入真如妙體,成就不思議妙行。二是強調日常妄想的任何一念,都具備十法界的全部性質,修行就是在這一念之中,選擇“靈明不昧”的佛界性質。既不是讓行人斷除現前的一念妄想而“修無念行”,也不是讓行人“嚴肅身心”地去選擇某一種念頭或某一種妄想,任何壞的念頭都具備佛的性質,所以任何壞的念頭都是修行的最佳境界,都是不可思議的妙境,當然任何好的念頭也同樣是修行的妙境。總之,不選擇妄想的本身是什麼樣的,而選擇每一個妄想中所具有的佛界的性質,依而從之,這就是自由活潑的天臺圓教修行。

  附錄:關于《“一念叁千”的修行規定》的通信43

  達照致方廣锠(2002年1月1日)摘錄

   前兩天,寫了一篇《“一念叁千”的修行規定》,也一並發給您。因爲發現許多人對這“一念”的理解有問題,我作了較爲大膽的呼籲,對“一念”中所含的十法界“性質”進行剖析,主張:在任何一念(無論是善、惡)當中,選擇“靈明覺知”的佛界性質就是圓教大修行。還請您指教!

   方廣锠致達照(2002年1月1日)摘錄

   關于天臺一念叁千的文章拜讀。理清了謬誤,指明進道。很好。天臺的修持有理路可循,比禅宗易于入門。……文章是看懂了,也明白任何一念都具十界。問題是什麼叫“當下具足的靈明覺知”?如何在當前刹那生、刹那滅的一念心中選擇這一“當下具足的靈明覺知”?選擇以後又怎麼一個“從之”?所選擇的是一念心中“當下具足的靈明覺知”,能選擇者爲何?

   這都是修行上的問題。請指教。

   達照致方廣锠(2002年1月16日)摘錄

   關于選擇“現前一念靈明覺知”而“從之”的修行方法,我的看法是:無論哪一念生起來的時候,首先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當時的心理狀態(即具十界的十種狀態)。其次在這複雜的心理狀態當中選擇“覺知”的性質,全神貫注在“覺知”之中,而不被其余九種性質所牽纏,也就是不被“無奈”、“不滿”等九界的性質所左右。能選擇的是能夠知道自己打妄想的能知,所選擇的是妄想本身的覺知(如貪財,知道有財,我想要,等等的知),而當注意選擇這“知道有財”的“知”的時候,能知、所知也就渾然一體,只一“覺知”,除此“覺知”之外,更無能知和所知之別,此時即是所謂的“見性”,見性之後,就在根塵相對的時候(由于過去的習氣,而生貪嗔等念頭)不隨“九種性質”轉,唯住在“覺知的性質”中,此時又是能、所渾然一體。關鍵在于:“行起解絕”!不隨萬物所轉,而能了知萬物。不妨利用一次生氣的機會,全神貫注在“覺知”之上,此時一切“無奈”、“著急”等等是否當下斷除?“能全神貫注”的就是能知,“能生氣”的就是所知,當只是選擇“所知”的時候,能知、所知也就渾然一體!而對事物(事情)的來龍去脈清清楚楚,卻不受事物(事情)所縛。問題在:所謂“一念”,刹那刹那生滅,如果不選擇“覺知”而全神貫注之,則隨煩惱業習流轉;如果選擇“覺知”而住,則念念不停而不隨煩惱業習流轉。

   關于這選擇“覺知”的力量,又有四個階段的不同:一是妄念(如貪心)起來之後偶爾能夠選擇覺知,但有時力量不足,依然被外境所牽,陷入九界的性質;二是妄念起來後只要一注意就能夠選擇覺知,但常常又忘記了“注意”;叁是只要有妄念生起來,就能夠選擇覺知,但沒有妄念的時候,就不知道如何選擇覺知了;四是有無妄念都一樣,有妄念就選擇覺知,無妄念就靈知不昧、孤明炯炯,所以叫它“靈明覺知”。這就是選擇佛道可從的修行。

   問:什麼叫“當下具足的靈明覺知”?

   答:本無形象,難以描述!但這裏可以方便借助“遮”的方法,從兩個方面來了解:一、“一念不生44,了了分明45”,當一個念頭都沒有的時候,並不是睡著了什麼都不知道,也不是無記狀態在發愣,而是對身邊的一切都了如指掌,只是知道,卻沒有任何一個概念(如看到紅色,只知道是這樣的,卻沒有什麼“紅”的概念在頭腦裏面,長短方圓也是這樣),此時的“知”,便是靈明不昧的“覺知”。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46,這是指在六根對六塵的時候,就産生種種意識分別,有各種念頭生起來,而各種念頭的本身就具有“覺知”(有念就有“知”,沒有無“知”的念頭),每個念頭的覺知都是一樣,不會因爲念頭的善惡好壞而改變覺知本身的性質,它不會停留在某一個念頭上,也不會離開任何一個念頭(如看到紅色,也用“紅”這個概念與其相搭配,甚至是喜歡的紅色生貪心,或不喜歡的紅色生嗔心,只是知道有這一系列的心念而已),念念不停,心心無住,此時的知,便是“無住生心”的“靈明覺知”(如生氣發火,照樣繼續發,只是內心中沒有被動的無奈,而是就事論事的一種理所當然,其結果是對自對他…

《“一念叁千”的修行規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