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早期禅法的心性說
達 照
內容提要:天臺宗是接受初傳期禅法最爲突出、最爲圓熟的一個宗派,素以“教觀雙美”聞名。本文從“禅法”的角度對天臺思想進行審視和歸納,整理出天臺宗的禅法思想。心性說是天臺宗二祖慧思大師禅法思想的核心,主要有七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心爲萬法之本體,二是心即全妄而皆真,叁是如來藏說,四是叁性染淨說,五是辯證唯心說,六是假想妙用說,七是法界法爾說。慧思的心性說以指導禅修爲目的,具有獨特的思辯方式和深厚的宗教內涵。他的心性說影響了智者大師的整套教觀理論,共同構成了天臺宗最根本、最具特色的思想。
關鍵詞:天臺禅法 叁性 性染性淨 本體 法界 如來藏
一、“天臺早期禅法”的界定及“心性說”
關于“天臺早期禅法”的提法,尚是一種嘗試,雖然學界也曾有過這方面的探討,但此處的內涵卻與以往的有所不同。到目前爲止,把天臺宗的義理當作禅法來研究的,在禅學研究方面還沒有。也就是說,學界在研究禅宗史、禅思想、禅法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到天臺宗的思想義理及其行法,這是由于中國的禅宗有自己的思想體系、教學特色和宗派地位使然。同時,在研究天臺宗的曆史、思想義理及其行法時也未將禅宗考慮在內。
過去所謂的禅法就是指禅宗,或者修禅的方法。但近年對“禅法”一詞的運用又有所延伸,泛指一切修持得定的行爲,如生活禅、念佛禅、書禅、茶禅等等不一,甚至出現了天臺禅、禅密的說法。日本學者在這方面也發表了一些文章,其中有關天臺的如安藤俊雄著、蘇榮焜譯《天臺初期之禅法》,作者對“天臺初期之禅法”的界定是:“智顗早期所爲的禅修,或有關禅定法門的體系”【 見安藤俊雄著、蘇榮焜譯《天臺學--根本思想及其展開》一書的“附錄二”,臺北慧炬出版社,1998年,501頁。】。另外,臺灣釋法藏也發表過《天臺禅法的特質--兼論〈法華叁昧忏儀〉之修持》一文,他把“天臺實踐法門之修持”統稱爲“天臺禅法”【 見《慈光禅學學報》創刊號,慈光禅學研究所發行,1999年,55頁。】。實際上,他們都是把天臺最具特色的修行方法“止觀”稱爲天臺禅法,而且主要是指智者大師的止觀法門而言。本文所說的“天臺”與上述界定不同,本文的“天臺”是指“天臺宗”而非“天臺智者大師”。“禅法”,則主要是指如來禅的修行方法,甚或也略帶有祖師禅的意味。“天臺早期禅法”,是指天臺宗集大成者智者大師的前一代祖師--慧思大師的禅法。
慧思大師的禅法思想,可以從很多角度來進行整理和歸納,本文嘗試以“心性說”爲切入點,從中探討他的思想軌迹和對後來天臺宗的重大貢獻。
“心”與“性”這二者,在佛教裏經常是沒有固定概念或意義的,有時侯這二者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有時候又是完全相同的一個意思。然將此二者合起來說,“心性”則一般是指“心之本性”。印度早期佛教所說的心性,是以“心性清淨說”爲主的。至部派佛教時,大衆部、分別論者等主張“心性本淨”;有部等則立“心性淨、不淨”等各種說法。大乘佛教是主張“心性本淨說”的,在各個時期的大乘經論中也多所提及“心性本淨,客塵煩惱所染”,此外,並與如來藏、佛性、菩提心、真如、法性心、空性、淨識、阿摩羅識、唯識實性、圓成實性、心體等思想交替,錯綜複雜。佛教傳入中國後,心性說也隨著佛經的翻譯而傳入我國,到了南北朝時代,傳習這些譯典的人,對“心性”進行了各種解說,如涅槃師主張《大涅槃經》 的佛性說、地論師主張《十地經論》的如來藏說、攝論師主張《攝大乘論》的藏識說、楞伽師主張《楞伽經》會通如來藏和藏識之說等等。對“心性”的理解,在印度和中國是有一定區別的,“心性說”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也是佛教理論中最爲重要的問題之一。本文所要探討的即是天臺宗慧思大師禅法思想中的心性說。
二、慧思大師及其禅法特色
慧思大師(515~577)俗姓李,北魏延昌四年(515)誕生于南豫州汝陽郡武津(今河南省上蔡縣)。十五歲出家受具足戒,並讀誦《法華經》,精進苦行。在河南一帶遊學將近二十年時間,參禅訪道學摩诃衍義,讀經打坐悟法華叁昧;遍曆諸苦弘揚大乘,屢遭厄難領衆南尋。五十四歲入居南嶽衡山,直到最後合掌而逝。世壽六十叁,僧臘四十九。
他的著作,現存者有《諸法無诤叁昧法門》二卷、《隨自意叁昧》一卷、《法華安樂行義》一卷、《立誓願文》一卷、《受菩薩戒儀》一卷、《大乘止觀法門》四卷,共六部十卷。這些著作,對“心性說”或多或少都有所提及,本文就在這些著作中鈎玄探赜,對慧思大師禅法的心性說進行整理;關于慧思大師的禅法特色,則可以從大師早年的參學和後期的弘化及著作中去了解。
慧思大師的禅法思想來源于:第一、秉承北齊慧文禅師,如《佛祖統紀》卷六所記載:“常居林野經行修禅,後谒文師咨受口訣,授以觀心之法”【《大正藏》卷四九,179a。】;第二、來源于《法華經》,如《天臺九祖傳》所說:“霍爾開悟,法華叁昧,大乘法門,一念明達”【《大正藏》卷五一,99頁a。】;第叁、來源于《般若經》,如他的《立誓願文》中說:“誓造金字摩诃衍般若波羅蜜經一部,……當爲十方一切衆生,講說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卷四六,787c。】。第四、他晚年受《大乘起信論》一系唯識思想的影響不淺,這使他的禅法思想更爲豐富多彩。綜觀他一生的講學和著作,所有思想和行動都可以回歸到以上這四個方面,可見這些對他的影響是多麼深遠。
從他的禅法淵源角度可以看出,他的禅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色:
第一,慧思大師受師承的影響,非常重視持戒修禅定,在他的著作中,關于修習禅定的開導非常多,占有很重的分量。他對當時一些不注重禅修的義學論師,提出了強烈的批判,如在《諸法無诤叁昧法門》卷上說:“普告後世求道人,不修戒定莫能強。無戒定智皆不應,匆匆亂心講文字。死入地獄吞鐵丸,出爲畜生彌劫矣。如是衆生不自知,自稱我有大智慧。”【同上書,630a。】由此可見他對禅定的態度。同時,他還接受了早期傳入中國的如來禅,這是從慧文禅師處直接繼承而來的,如在《諸法無诤叁昧法門》卷上所列舉的各種禅法。
第二,慧思大師受益于《法華經》頗深,所以極力主張依《法華經》的義理進行禅修,這在他所著的《法華安樂行義》中表達得非常清楚。如說:“《法華經》者,大乘頓覺,無師自悟,疾成佛道,一切世間難信法門。凡是一切新學菩薩,欲求大乘,超越一切諸菩薩,疾成佛道,須持戒、忍辱、精進、勤修禅定,專心勤學法華叁昧。”【同上書,697c。】 因此,《法華經》成爲了天臺宗的根本典籍,這不能不推功于大師的提倡和弘揚。
第叁,慧思大師又與《般若經》情有獨鍾,讀誦受持,爲解說,自不在話下。又繼承了慧文禅師悟《大智度論》中“叁智一心中得”的觀法,而形成了自己的禅法。其禅法特色帶有很深的般若意味,是毋庸置疑的。這在他的著作中隨處可見,如《諸法無诤叁昧法門》卷上說:“定如淨油智如炷,禅慧如大放光明。照物無二是般若,镫明本無差別照。睹者眼目明暗異,禅定道品及六度。般若一法無有二,覺道神通從禅發。”【同上書,629a。】
第四點,他在入住南嶽之前,就對古唯識學有所涉獵,但還未成體系。及至遷居南嶽接觸到《大乘起信論》之後,使他的思想大爲改觀,並以此思想與實際修行聯系起來。
叁、慧思大師的心性說
慧思大師禅法思想中的心性說,是繁複而周備的。曆來學界都是從思想的角度對他的心性說進行粗略的勾畫,而且大多把它放在了天臺宗這一特殊的思想背景下來分析,並未將其作爲一個自成體系的整體來探討。實則在《大乘止觀法門》等著作中,慧思大師對心性這一極抽象的概念所進行的解剖,可謂廣博而高深!于此,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它進行整體的概括和剖析。
1.心即萬法之本體
慧思大師對“心”的理解是宏觀的,他既從“性寂”和“性覺”這兩個角度對心進行剖析,又從體相用等等方面對心作出解釋。實際上他所說的“心”,乃是宇宙萬有之本體。這在他的《大乘止觀法門》開卷對心進行的七種“釋名義”中表現得很清楚。今分別引述如下:
(1)此心即是“自性清淨心”。此心從無始劫以來,雖被無明煩惱等一切雜染諸法所遮蔽,本性並沒有因此而改變,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所以是清淨的。那麼,這個心與無明之間的關系又如何?雖然無明能夠障蔽自性,但是無明煩惱等等染法,卻是與此自性清淨心相背離的。無明染法的本體虛幻不實,所以說它是與自性清淨心相背離的。“既無無明染法與之相應,故名性淨。” 【《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影印本,《天臺藏》,湛然寺印行,1996年,27~28頁。】此處指出了“無明染法無可與心相應”,這與早期印度的心性說是相吻合的,心性與無明煩惱不同類,也不相隨順,所以心性原本是寂靜的,即可歸納爲“性寂”之範疇。
(2)此心又名“真如”。所謂真如,指的是山河大地、身心世界一切宇宙萬有,都是憑藉這個真心才能生起種種現象,而諸種現象又都是由各種因緣條件所組成,都是沒有自性的虛妄法,相對于這種虛妄法來說,此心卻是真實的,故名爲真。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以及衆生,都是以此清淨心作爲真實的本體,比如四聖和六凡這十法界,有種種差別的相狀,但此真心則是無相的,也就沒有差別可言,故名爲如。再者,由于一切萬法真是這樣,只由一個真心的存在而有種種差別法的存在,所以就把這一個真心叫做“真如”。
(3)此心…
《天臺早期禅法的心性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