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天臺宗的思想發展,即“性惡”說的主張。
(3)如來藏緣起說。這是慧思大師把唯識思想與實際修行聯系起來的重要表現,以如來藏爲核心,把生死輪回中的衆生與具有真實智慧的果覺佛統一起來,並通過觀行的實踐,使學人達到修行的最終目的--圓成佛道。首先,他把衆生分爲:身本、身身、心身叁種,其中“身本”就是指如來藏,他在《諸法無诤叁昧法門》卷上說,坐禅的時候,應該首先觀察“身本”,觀察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不斷不常、無名無字、無自無他,無生無滅,無來無去。這樣觀察身本之後,再觀察“身身”以及“心身”【《大正藏》卷四六,628a~b。】。其中以觀察“身本”爲最重要,把如來藏與修行聯系得非常密切。
從上述分析可知,慧思大師的如來藏說是延著“從理論到實踐”的思路展開的:如來藏叁義,是他對宇宙人生全體真相的把握;兩種如來藏,是他對宇宙與人生之關系的透視;如來藏緣起說,則是他對衆生如何實踐佛法得解脫的總結。這是他立如來藏說的真正目的所在。
4.叁性染淨說
叁性說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理論,特別是唯識學派的根本教義。慧思大師也對叁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慧思大師叁性染淨說的建立,與後來天臺宗“性具善惡”的主張,有相當密切的關系。這是慧思大師心性說的又一重要內容,在此從叁個方面來討論。
(1)叁性的定義。關于叁性的定義,曆來說法頗多。據聖嚴法師考察,慧思大師的叁性說主要是依陳真谛譯《攝大乘論》而來,但又不是完全照搬,而是融攝了《大乘起信論》的一些觀點【聖嚴:《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167頁。】,並與止觀結合,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慧思大師給叁性下的定義是:“所言總明叁性者,謂出障真如及佛淨德,悉名真實性。在障之真與染和合,名阿梨耶識,此即是依他性。六識、七識妄想分別,悉名分別性。”【《大乘止觀法門釋要》,207頁。】 所謂“出障”,即是出離煩惱障和所知障,衆生離開了二障之後所顯發的真實智慧,以及佛陀的清淨果德都是真實不虛的,故名真實性。“在障”就是還沒有出離二種煩惱障,雖然衆生流轉生死,但其真如自性則永不忘失,自性雖不忘失,然被分別性中所有的無明染法所熏,與染法和合,故名依他性。由于在根本上受到熏染,而導致了六、七識的妄想分別,故名爲分別性。可以看出,慧思大師對凡聖性相所下的定義是樸實的,把衆生界與佛界的關系,作了大概的定位。
(2)叁性的染淨。叁性各具染淨說,無疑是慧思大師叁性說的重點所在,這與曆來其他各宗派所持的觀念,或說所表達的方式是有很大區別的。a.兩種真實性。自性具足一切事染之違用的,因其違用,因其事染,所以說它是有垢的。同時自性本體卻又純淨而無染的,從清淨自體的角度看,能熏的垢染其本體是空的,因而其所顯現的一切染法之相狀也是常寂的,故此也可以證明他就是真實性。二是就諸佛淨德的角度,提出“無垢淨心”。b.兩種依他性。一是淨分依他性。如來果覺的淨土也是依他而起的,即是依無漏淨法所熏,淨法圓滿,染事斷盡,此時所證得的叁身四土便是清淨分所依,故名淨分依他性。二是染分依他性。從生死輪回的角度來說明,一切變現虛妄的六趣生死等,都是由于無明染法所熏而導致的,這也是自性當中具備的一種淨心本體的違用。c.兩種分別性。一是清淨分別性。即所謂的“分別一切法,不著一切相”之分別,自性有利他之德,能度化衆生,觀機逗教,作種種觀察分別,因其依清淨依他性而有,故名之爲清淨分別性。二是染濁分別性。現實世界的種種現象,在凡夫看來都是真實不虛的,而且執著不休,實際上不過是一廂情願的幻覺罷了,所以這是染濁的虛妄分別。但它也並沒有離開我們的自性。慧思大師的叁性染淨說思路是:一、自性清淨心是遍滿一切時間和空間的,所以一切的言語動作都是自性的顯現,不管是果覺位上的佛陀還是生死輪回中的衆生,在體上說都是自性所具備的。二、衆生與佛的差別是在于迷與覺的受用方面,諸佛的一切用是淨的,衆生的一切用是染的。即便如此,染淨的各種功用仍然還都是自性所具備的。叁、雖然我們凡夫衆生的每一念心都是自性所具備,但染淨熏習的不同,而導致了迷與覺的千差萬別。所以,仍然需要經過修行,熏習淨法,使自己在各種用上也達到與果覺佛的一致性。
(3)入叁無性說
用叁性說來分析世界與心性的關系,主要是從正面肯定的角度進行的,使學人有的放矢,知所取舍,從而樹立正確的信仰和積極的態度,努力修行達到圓滿覺悟。但如果于此又産生法執,則非佛陀本願,因此佛菩薩祖師大德們又不厭其煩地進行掃蕩,從反面的角度來否定人們執著的一切。慧思大師立叁無性亦具此意,如他說:“上來叁番明止觀二門,當知觀門即能成立叁性,緣起爲有;止門即能除滅叁性,得入叁無性。入叁無性者,謂除分別性,入無相性;除依他性,入無生性;除真實性,入無性性。”【《大乘止觀法門釋要》,244頁。】他是把叁無性的理論放在止觀的實踐當中來講的,通過叁止叁觀,對分別性、依他性、真實性等觀察,知其一切皆是虛妄不實,有即非有,非有即有,依次而止而觀,簡擇叁性都無所得,依此能分別證入叁無性。《大乘止觀法門》一書的要旨正在于此。慧思大師學說之立意亦獨具一格,時刻不忘以導入禅修爲旨趣,頗值得重視。
5.辯證唯心說
“辯證”是指事物本身發展有其內在的矛盾,同時也正因爲這種內在的矛盾而使事物得到不停地發展;矛盾的統一和互動,是一切事物發展的規律。一般人認爲佛教是唯心論者,因爲《華嚴經》中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導致了世人的上述看法。然而,佛經裏還說:“心本無生因境有”,這難道就又成爲唯物論者了嗎?其實,在《心經》中又說了:“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是指色、受、想、行、識,色是指物質世界,後四者都是指精神世界。可見,唯心和唯物這兩種主張都不是佛教的根本論調。
佛教對心和物是站在二者互動的角度來看的,站在體和用這不同的角度。佛教解釋心性的時候,也往往以體和用這兩者的關系來說明問題。爲了區別辯證唯物論,這裏把以此方法來描述心性的論述稱爲“辯證唯心說”。慧思大師把唯心分爲“唯心所作”和“唯是一心”兩種,他對這二者的解釋是:
唯心所作者,謂依心起于諸法,非有而有,即是從體起用證也。唯是一心者,謂知彼所起之相,有即非有,體是一心,即是滅相入實證也。此明真實性中觀行斷得也【《大乘止觀法門釋要》,290頁。】。
這裏就是從體和用兩個角度來說,並將之統一起來的,站在諸法的立場,諸法是以“有”的狀態出現,這是用,從體觀之則是“非有”的,所以是“非有而有”。同樣,站在心的立場,心是“非有”的,此爲體,從其用察之則又是“有”的,所以有也就是非有,故說“有即非有”。此處二者是矛盾的統一和互動。從文字表面看,好像就是持一種唯心論點,但若從其整體的論述情況來看,則又不是簡單的所謂唯心論了,他這裏所指的“心”,既與諸法(即物質)相聯系,又清楚的表示其各自的個性,既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兩種概念,又是完全統一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
6.假想妙用說
《法華經》中的化城比喻,中國流傳的望梅止渴,依現實的眼光看來,都只是一種假想而已,盡管屬于假想,還是不無功用的。而慧思大師卻把這種假想,通過論述而納入了修習禅法的範圍,可見他對心性的理解又自有一層含義。一切皆由因緣而生,一切只能隨緣,然而緣也是我們創造的,創造也是一種隨緣。慧思大師說:
如此于大小便處,假想熏心而改變之。其余一切淨穢境界,須如是假想熏心,以改其舊相。……然初學行者,未得事從心轉,但可閉目假想爲之,久久純熟,即諸法隨念改轉【《大乘止觀法門釋要》,335頁。】。
從眼前的生活中淨自心想處著手,乃至成賢成聖,修菩薩行,廣度衆生,圓成佛道,都包涵在這當下一念心性之間。
7.法界法爾說
以上介紹了慧思大師心性說的體、相、用等各個方面,在這裏,我們不禁要進一步問:爲什麼心性會有如此的玄妙功用?古人雲:“向上一著,千聖不傳。”然而慧思大師還是把它的底細給道了出來:
一心之中,具有一切凡聖,法界法爾。一一凡聖,各各先後隨自種子強者受報,不得一人俱受六道之身,法界法爾。一心之中,一時俱有凡聖,不相除滅,法界法爾。一切凡聖,雖同一心,不妨一一凡聖各自修智,自斷其惑,法界法爾。智慧分起,能分除惑;智慧滿足,除惑皆盡;不由一心之內,不容染淨,故斷惑也,法界法爾【《大乘止觀法門釋要》,164頁。】。
並沒有“爲什麼”,本來如此,“法爾如是”!因此,他指出佛法的根本意趣,乃在于“不壞真寂,不壞緣起”【《大乘止觀法門釋要》,319頁。】,這可謂慧思大師心性說的最後定論。
綜上所述,慧思大師禅法思想中的心性說主要體現在七個方面。他的心性說是以指導禅修爲目的的,具有獨特的思辯方式和深厚的宗教內涵。他的心性說對後世天臺宗産生了巨大的影響。智者大師的整套教觀理論,在慧思大師那裏都能夠尋找到根源或影子。
慧思大師心性中最具特色的便是性染、性淨說。很多人都不理解他所提出的性染說,這與他的生活經曆有某種聯系。他在入居南嶽之前,由于提倡大乘法和修習禅定,曾經四次遭到惡(僧)人的毒害,險些喪命。可見當時的佛門已經是危機四伏,鬥诤堅固了。所以,他在忍辱負重的過程中,發現了忍辱應該有叁種:生忍、法忍、大忍,而大菩薩修行以大忍爲最根本,“諸菩薩但觀衆生有利益處,即便調伏,爲護大乘,護正法故,不必一切慈悲軟語”【《大正藏》卷四六,701c。】。他又例舉了《涅槃經》中有一國王爲護覺德法師並護正法,殺一國中破戒惡人,令覺德法師得行正法,王死後即生阿[門@衆]佛前,作第一大弟子,此國王後來成佛,即爲釋迦佛。所以慧思大師接著說:“若有菩薩行世俗忍,不治惡人,令其長惡,敗壞正法,此菩薩即是惡魔也。……其人命終,與諸惡人俱墮地獄,是故不名大忍。”【《大正藏》卷四六,701c~a。】他對破戒惡人的深惡痛絕,溢于言表。因此,天臺宗所說的性惡,就是指自性具備這種打罵之惡行卻能感善果的微妙功用,猶如良醫能以砒霜治病,庸醫卻能用良藥毒死人。
《天臺早期禅法的心性說》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