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早期禅法的心性說▪P2

  ..續本文上一頁亦名“佛性”。他說:“佛名爲覺,性名爲心,以此淨心之體,非是不覺,故說爲覺心也。”【同上書,31頁。】乍一看,這似乎可以歸納到“性覺”的範疇之內,但他又說:“不覺滅故,方證淨心,將知心非不覺”【同上書,32頁。】,並對爲何不說“是覺”,而說“非是不覺”,作了如下的解釋:“心體平等,非覺非不覺,但爲明如如佛故,擬對說爲覺也。”【同上書,33~34頁。】 這裏的“佛性”具有體、用兩方面的內容,可以說是把曆史上“性寂”和“性覺”這兩種心性說都容納在一起了。他同時還提出“本寂”和“本覺”都是指此淨心而言,只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說罷了。

   (4)此心複名“法身”。這個心又可以叫做“法身”,法就是功能的意思,身就是依靠止住的意思。這個心還可以爲一切染法所熏習,就因爲能夠被染法熏習而隨順于染法,由于隨順染法,而能夠攝持這被熏習而來的各種習氣,再依靠這些被熏習而來的各種習氣,從而顯現了宇宙人生的一切雜染現象。而這些能夠攝持、熏習、顯現等等功能,都是依靠這個心而建立起來的,所以從“功能”和“依止”這兩方面來說,這個心又可以稱爲法身。如說:“即此心性能持、能現二種功能,及所持、所現二種染法,皆依此一心而立,與心不一不異,故名此心以爲法身。”【同上書,63~64頁。】此處從“起用”的角度加以描述,以此來解釋吾人現前的種種煩惱染習與當下心體之間的關系,並指出這種關系是“不一不異”的,一切染法皆依此一心而立,所以此處之心即是萬法之全體。

   (5)此心又稱“如來藏”。如來藏指一切雜染清淨的萬法,其內在的自性都是平等不二的;在不二平等的自性中又能夠生起(顯現)一切雜染諸法,這一切全部概括在一起,就是如來藏。如他說:“能生名如來藏也。”【同上書,67~68頁。】前面說染習與此心是不一不異的,而此處則更進一步說,這一切染淨諸法就是吾人此心中所生出,猶言一切萬法全體皆是如來藏,法從心生,離心別無有法。此處著重體現了心的“能動性”,由“寂靜”或“寂滅”,表現出“覺悟”或“運動”的傾向。如來藏的能生義,乃是慧思大師在引經據典進行論證後的創新,值得我們注意。 

   (6)此心亦號“法界”。法就是法爾如是,界就是界限差別,一切萬法本來就這樣有著各種不同的性質,而這清淨的本心也是本來就具足一切諸法的。如他說:“以此心體,法爾具足一切諸法,故言法界。”【同上書,69頁。】這裏說的是淨心不但是本寂的、覺悟的、能動的,而且這一切動靜、非動靜,相對、絕對等等,法界全體都是此心具足的,非但具足,而且還是本然的,本來如此,法爾如是的。這又在界限上超出了前面所說心的五種含義,甚至是總和了前面所說的各種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天臺智者大師所提出 “一念叁千”、“十界互具” 的理念,與這種觀點如出一轍,尤其是專指“法界”來說,雖然相對于“十界互具”仍然是樸素的,但是佛教就是稱四聖六凡爲“十法界”,特別是“心”、“具”、“界”都已明顯的提出,這裏的“法界”是泛指“一切諸法”,而到了“十界互具”的提出,則是思想理論上的一大飛躍,落實得非常缜密而具有極強的邏輯性。從這點看,《大乘止觀法門》應成立于智者大師提出“十界互具”的理論之前,天臺的“性具思想”受《大乘止觀法門》的“性染性淨”思想影響而成,固然可以看其爲智者大師從乃師之傳承而來,而此處的“心”、“具”、“界”理論,也可以說是智者大師“十界互具”的思想淵源。

   (7)此心複名“法性”。一切萬事萬物,都有它各自不同的性質,淨心的本身也具足一切諸法的各種性質。一切差別的諸法都是沒有自性的,沒有可以作爲永恒性的內在自體,所以都只能以這個淨心爲其本體。

   從上述七種解釋看,我們可以歸納爲叁層含義:一是此心本寂的、不動的、無可改變的,二是此心本覺的、能動的、可以隨順一切染淨諸法的,叁是此心普遍的、容攝的、本然的。由此可見,慧思大師對心的理解是廣義的,是作了宏觀把握的。總之,他所認爲的心就是“萬法之全體”。

  2.心即全妄而皆真

   現象本是虛妄的,然從心性的角度來看現象,虛幻現象的本體也就成爲真實的了,世間與出世間、現象與本質都是相融相攝的,這是慧思大師所主張的心性的“現象論”。如他在《大乘止觀法門》卷二中說:

  以一切世間出世間事,即以彼世間出世間性爲體故。是故世間出世間性,體融相攝,故世間出世間事,亦即圓融相攝無礙也【同上書,115~116頁。】。

  正如倪和清所說:“現象世界中之萬事萬物,各各不同,而皆可圓融互攝,此中道理,天臺說得最明。”【《天臺思想要論》,刊于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55冊,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279頁。】法性即是心的異名,一毛孔性能攝一切法性,一切法性也是如此,相融互攝,圓滿無礙。從心的本身來說,一切虛妄現象的當體即是真實的,爲了表達這種含義,慧思大師還作了巧妙的比喻:譬如見到黃金所作的蛇,知道它是由黃金所作,就能夠明白整個蛇的本身,純粹都是黃金。再說,黃金也是隨著打金工匠的努力製作之後才變爲蛇蟲這種形狀的。這樣就會明白,隨著工匠的技術處理,就可以用蛇體的黃金來製造成佛像。所以說:“藏心如真金,具足違順性,能隨染淨業,顯現凡聖果。”【《大乘止觀法門釋要》,310~311頁。】 現象可以千差萬別,作蛇作佛染淨各異,但金體始終毫無變化,此心如金當體即真,即虛妄本身就是真實的。 

  3.如來藏說

   如來藏說在中國佛教心性說中是占有主流地位的,可以說是中國佛教思想的核心【參印順:《如來藏之研究》,印順文教基金會,3頁。】。而在慧思大師的諸多心性說中,如來藏說是比較重要的一種,這在他所著的《諸法無诤叁昧法門》中有所提及,特別是在他的《大乘止觀法門》中作了詳細的討論。有關他的如來藏說的研究,曆來也受到了學界的關注,比較系統地對其進行考察的是臺灣的聖嚴法師。其《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一書的第3章,幾乎都是圍繞這個問題進行的。慧思大師的如來藏說,主要是繼承了《大乘起信論》一系的說法,同時還采納了《勝經》、《佛性論》等各種經論的意見,並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主要表現在叁個方面:一是如來藏的叁義,二是兩種如來藏,叁是如來藏緣起說。

   (1)如來藏叁義。在慧思大師看來,如來藏具有叁層含義:a.能藏義。一是指如來的果德法身而言,二是衆生的性德淨心而言。因爲這兩種德性是平等的,在這平等的德性當中隨緣顯現一切諸法,並且這兩種德性都包含有染、淨兩種性質,甚至連染、淨兩種事相也不會妨礙此二種德性的存在,所以說是“能藏”,如說“藏體平等,名之爲如。平等緣起,目之爲來。此即是能藏名如來藏也”。b.所藏義,指真心被無明煩惱等等雜染諸法所覆蔽,雖被覆蔽,因其自體因爲沒有任何形象可言,所以也就從來沒有改變。盡管其自體沒有改變本來性質,還具有染、淨等微妙的功用,所以也可以稱爲如來藏。c.能生義。真心具有染、淨二種功能作用,在受到習氣的熏習之後,便能生起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染、淨諸法,所以說具有“能生”的意思。這裏“能藏”和“所藏”二種是常見的說法,至于第叁種“能生藏”則是慧思大師的創見,正如聖嚴法師所說:“在此叁義中,《大乘止觀》的能生藏,和《佛性論》的叁義之任何一個,都不能相當。可是,在本書之中的能生藏,它的作者對它用力最多,……因此,本書的如來藏叁義,毋甯是作者慧思禅師,在其參考經義論證之後,另行整理出來的一個新觀念,名之謂能生藏。”【聖嚴:《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東初出版社,1991年,133頁。】

   慧思大師是從“體”和“用”兩個方面對如來藏叁義進行分析的。“能藏”是從體上來說,如來的果德和衆生的性德都有一個共同的體,此體完全平等不二,能夠包含一切染淨諸法,從體的能包含的角度來說,名之爲藏體。“所藏”是從用上來說,雖然如來果德和衆生性德的體是平等不二的,但平等不二的真心卻被無明所覆,而這無明染法的本身也是真心自體所具備的,因爲真心自體具備了染淨兩種功用,所以一切染淨諸法,無非是真心自體的妙用而已。“能生藏”則是綜合體、用兩者來說的:如來藏是一切衆生染淨諸法的本體,若離體則一切萬法無從生起,所以從體上說有能生的意思;後者,本體雖然不動,但能生起一切世間出世間的染淨諸法,因此從用上說有能生的意思。如說:“染淨平等(體),名之爲如;能生染淨(用),目之爲來。”

   (2)兩種如來藏。他又把如來藏分爲“空”與“不空”兩種來說明。a.空如來藏。從自性空的角度來說,清淨心能生起一切雜染、清淨等法,但是心體卻妙絕染、靜之相而清淨平等,而且依此心所起的一切染、淨諸法也是沒有自性的,所以生死、不生死都是不可得的,都畢竟是空的。如《大乘止觀法門》中說:“流轉即生死,不轉是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心性既寂,是故心體空淨,以是因緣,名此心體爲空如來藏。非謂空無心體也。”【《大乘止觀法門釋要》,79~80頁。】 b.空如來藏。一切諸法都是無自性,但並不否認一切緣起法的存在。所謂不空,是指在纏法身,具備染淨二法。淨法即是無漏性功德、出障淨德。衆生皆具備此二種真性淨德。如果不具此種淨德,凡夫便沒有成佛的希望。正因爲衆生都具備此無漏的性德和出障的淨德,所以從染、淨兩種角度來說,如來藏都是不空的。由此可見他對不空如來藏的理解有獨到之處,尤其是他的“染性、染事”一說,直接影響到後來整個…

《天臺早期禅法的心性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