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相關的忏法初探▪P5

  ..續本文上一頁つぃて》一文,《宗教研究》251。

   16參見汪娟《敦煌禮忏文研究》,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9月初版,第223頁。

   17將于《藏外佛教文獻》第八輯刊出。

   18將于《藏外佛教文獻》第八輯刊出。

   19《金光明經玄義》,見《天臺藏》,湛然寺印行,第20頁。

   20《摩诃止觀輔行傳弘訣》卷二,叁秦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頁下。

   21見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25頁B。

   22“姚和上”,諸本均無,據甲本補。

   23“金剛五禮”,丙、醜、寅、卯本無,庚、壬本作“金光五禮贊”,辛本作“金光五禮”癸、子本作“金剛五禮文”。

   24“一本”,辛本作“本”,下有“心奉□”叁字。余諸本均無。

   25“滿”,甲、丙、戊、庚、辛、壬、癸、子、寅本無。

   26“去”,醜本作“來”。

   27“無”,辛本無。

   28“來”,子本作“來寂”,醜本作“去”。

   29“不”,辛本無。

   30“寂”,癸本作“堪”,子本無,寅本作“藉”。

   31“湛”,甲、丙、癸、寅本作“但”,辛本作“滔”。

   32“意”,丁本無,戊本作“矣”,癸本作“意虛空”,寅本作“已”。

   33“恒”,寅本作“桓”。

   34“安”,丙本作“然”。

   35“尊”,甲、丙、戊、寅本作“遵”。

   36“同”,癸本作“化佛”。

   37“敬”,甲本作“竟”,乙、丁、己、庚、醜本作“境”,丙本作“行”,癸本作“佛”。

   38“恒”,寅本作“桓”。

   39“德”,癸本作“得”。

   40“色”,癸本作“心”。

   41“心”,癸本作“色”。

   42“清淨”,甲、乙、丙、丁、戊、己、子、醜、寅本無。

   43“法”,癸本無。

   44“釋”,甲、丙、戊、寅本作“本師釋”,壬、卯本作“同名釋”。

   45“迦”,壬、寅本作“伽”。

   46“滿”,除卯本外,余諸本均無。

   47“毗”,辛本無。

   48“遮”,子本作“庶”。

   49“那”,乙、丙、癸本作“那佛”。

   50“葉”,壬本作“業”。

   51“蓮”,壬、寅本作“連”。

   52“智”,底、庚、辛、癸本作“枝”,卯本作“致”,據甲、乙、丙、丁、戊、己、辛、壬、子、醜、寅本改。

   53“珍”,庚、辛本作“真”。

   54“寶”,寅本作“保”。

   55“德”,甲、丙、戊、庚、辛、癸、寅本作“得”。

   56“無”,底、癸本作“望”,據余諸本改。

   57“極”,甲本作“極頂”,戊本作“邊”,壬本作“敬”,癸本作“境”,子本作“遊”。

   58“願海無邊”,甲本作“用海無邊”,丙本作“緣海無邊”,戊本無。

   59“積行叁祇”,壬本作“積行叁歸敬”,辛本作“借幸二祇”,醜本作“積行叁權”,寅本作“積下叁祇”。

   60“累功”,壬本作“禮剛”,辛本作“理廣”,醜本作“累劫”。

   61“廣”,甲、丙、辛、壬、寅本作“光”。

   62“超”,底本作“超虛”,甲、丙、戊、寅本作“充”,壬本作“胎”,癸本作“照”,據乙、丁、己、庚、辛、子、醜、卯本刪。

   63“界”,寅本作“惑”,丁本至此結束。

   64“體滿虛空”,癸本無,寅本作“替滿虛空”。

   65“圓滿”,甲、丙、戊、子、寅本無,壬本作“員滿”。

   66“報身”,底、丙、己、庚、辛、壬、癸、醜、卯本作“寶身”,寅本無,據甲、乙、戊、子本改。

   67“釋”,甲、丙、戊、辛、寅本作“本師釋”,乙、己、壬、醜、卯本作“同名釋”。

   68“迦”,壬、寅本作“伽”。

   69“尼佛”,醜本缺。

   70“滿”,除卯本外,余諸本均無。

   71“生”,戊本作“十”。

   72“之”,底、乙、丁、己、醜本作“至”,卯本作“主”,據甲、丙、戊、庚、辛、壬、癸、子、寅本改。

   73“北”,辛、壬本作“比”,子本作“化”。

   74“之”,底、乙、丁、己、醜本作“至”,卯本作“主”,據甲、丙、戊、庚、辛、壬、癸、子、寅本改。

   75“城”,甲、丙、辛、寅本作“成”,庚本作“誠”。

   76“迦”,丙、辛、壬本作“加”,寅本作“家”。

   77“衛”,甲本作“惟”,乙、丙、戊、己、庚、癸、子、醜本作“維”,辛本作“盈”,壬本作“爲”,寅本作“唯”。

   78“姓”,底、乙、己、庚、辛、壬、癸、子、醜、卯本無,丙、寅本作“性”,據甲、戊本補。

   79“釋迦”,底、乙、己、庚、辛、壬、癸、子、醜、卯本無,寅本作“粉伽”,據甲、丙、戊本補。

   80“氏”,底、乙、己、庚、辛、壬、癸、子、醜、卯本無,甲本作“示”,寅本作“是”,據丙、戊本補。

   81“父”,辛本無,癸本作“少”。

   82“名”,辛本無,醜本作“王”。

   83“淨”,辛本無,寅本作“靖”。

   84“飯”,辛本無,壬本作“梵”,寅本作“犯”。

   85“號”,甲本作“曰”,丙本作“越”,辛本作“大名諸梵號”,癸本作“名”,寅本作“口”。

   86“摩”,乙、己、寅本作“磨”。

   87“叁十”,甲、丙、庚、辛、癸本作“卅”。

   88“成”,壬本作“城”。

   89“千百億”,甲、乙、丙、戊、己、子、醜、寅本無,辛、壬、癸、卯本作“千百”。

   90“化”,乙、己本作“佛”,醜本作“法”。

   91“同名”,甲、丙、戊、寅、辰本作“本師”,乙、己、庚、子本無。辰本從此開始。

   92“迦”,壬、寅本作“伽”。

   93“滿”,除卯本外,余諸本均無。

   94“禮”,辛本無。

   95“金剛”,甲、丙、寅本作“微妙金剛”,辛本作“金光”,辰本作“甚深微妙金剛”。

   96“般若”,辛本作“不若波羅蜜多”,癸本作“般若波羅蜜多”,寅本作“波若”。

   97“微妙甚深”,甲、丙、寅、辰本無,卯本作“爲妙甚深”。

   98“不可思議”,底、乙、丙、己、庚、癸、子、醜、卯本無,寅本作“不可思儀”,據甲本補。

   99“佛身”,癸本作“寂”,卯本作“身”。

   100“人”,寅本作“仁”。

   101“聲”,卯本作“虛”。

   102“色空”,辛、壬本無。

   103“苦”,癸本作“煩”。

   104“蓋”,寅本作“改”。

   105“茲”,底、庚、壬本作“慈”,甲本作“資”,寅本作“次”,據乙、丙、己、辛、癸、子、醜、卯、辰本改。

   106“永”,壬本作“如”;卯本作“常”,在其旁注一“永”字。

   107“寂”,甲、丙、戊、辛、寅、辰本作“息”,壬本作“誦”。

   108“金剛般”,甲、丙、戊、辰本作“般”,辛本作“金光”,寅本作“波”。

   109“波”,辰本作“婆”。

   110“滿”,除卯本外,余諸本均無。

   111“城”,癸本作“成”。

   112“南”,壬本作“男”,子本無。

   113“須達”,底、辛、卯本作“悉達”,壬本作“失達”,癸本作“須達陀”,據甲、乙、丙、己、庚本改。

   114“如來精舍”,庚本作“如來情捨”,癸本無。

   115“衆聖”,甲、丙、辰本作“聖衆”,辛本作“種善”,癸本作“世衆”,寅本作“聖主”。

   116“房”,辛本作“堂”。

   117“于彼伽藍”,底、乙、己、醜本作“于此”,戊本作“于此伽藍”,辛本作“如來依此”,壬本作“如來因此”,庚、癸、子、卯本作“如來于此”,寅本作“于此伽監”,辰本殘作“于彼□藍”,據甲、丙本改。

   118“說斯”,甲、丙本作“說思”,辛本作“說欺”,寅本作“雪思”。

   119“般”,甲、寅本作“波”,辛本作“不”。

   120“今”,寅、辰本作“金”。

   121“恭”,甲、丙、寅本作“共”。

   122“憶”,甲、丙、寅、辰本作“追”,庚本作“億”。

   123“世”,底本作“聖”據余諸本改。

   124“金剛般”,甲、寅本作“波”,丙、戊、辰本作“般”,壬本作“金光般”,辛本作“金光不”。

   125“多”,辛本無。

   126“深”,辛本無。

   127“藏”,醜本無。

   128“金剛五禮”,底、甲、乙、丙、戊、己、庚、辛、醜、寅、卯、辰本無,壬本作“金光五禮贊”,癸本作“金光五禮文”,據子本、首題補。

   129“一本”,底、甲、乙、丙、己、庚、辛、癸、醜、寅、卯、辰本無,據壬、子、首題補。

   130底本在“金剛五禮”前有“已後是”叁字,據甲本刪。

   131“敬”,甲本作“滿敬”。

   132“寂”,底本作“湛”,據甲本改。

   133“坦”,甲本無。

   134“矣”,甲本作“意”。

   135“遵”,甲本作“尊”。

   136“非色非心”,底本無,據甲本補。

   137“光”,甲本作“廣”。

   138“充”,甲本作“超”。

   139“之”,甲本作“至”。

   140“姓”,底本作“性”,甲本無,據伯3664本改。

   141“釋迦氏”,甲本無。

   142“曰”,甲本作“號”。

   143“釋”,甲本作“同名釋”。

   144“甚深微妙,金剛般若”,甲本作“金剛般若,微妙甚深”;“甚”,底本作“深”,據文意改。

   145“不可思”,甲本無。

   146“議”,底本作“儀”,甲本無,據伯3664本改。

   147“此”,甲本作“茲”。

   148“寂”,底本作“息”,據甲本改。

   149“般”,甲本作“金剛般”。

   150“甚”,底本作“深”,據甲本改。

   151“舍偉城南”,底本作“如來精舍”,據甲本改。

   152“精舍”,底本作“說法”,據甲本改。

   153“彼”,甲本作“此”。

   154“伽藍”,甲本無。

   155“斯”,底本作“思”,據甲本改。

   156“恭”,底本作“共”,據甲本改。

   157“追”,甲本作“憶”。

   158“般”,甲本作“金剛般”。

   159“甚”,底本作“深”,據甲本改。

   160“藏”,甲本于此後有“竟”字。

   161“相”,原本作“見”,據現在流通本(北京通教寺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218頁)改。

   162“啓”,原本作“起”,據現在流通本(北京通教寺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203頁)改。

   163“合相理”,原本作“禮合相”,據《金剛經解義》(見《卍續藏》第叁十八卷,第688頁下)改。

   163“得”,原本作“德”,據現在流通本(北京通教寺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206頁)改。“受”,原本作“愛”,據現在流通本(北京通教寺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222頁)改。

   164“受”,原本作“愛”,據現在流通本(北京通教寺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222頁)改。

   165“稽”,原本作“啓”,據《集諸經禮忏》(見《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457頁中、465頁上)改。

  

  

《《金剛經》相關的忏法初探》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