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除此之外,金刚忏法的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依同一部经作了如此多并不重复的忏法,由经名的礼赞到内容的提取,乃至故事的穿插,这种发展的历程,是其它忏法所没有的。
第二、四种忏法的形式差别之大,几乎毫无关系,它不是建立在前一个忏法的基础上来完成的,而是因外在的环境之不同而有差别的。通过这种差别,我们可以了解到《金刚经》被各个朝代的人们所接受的程度不同,所以依经而作的忏法也就有明显的差异了,这也是其它忏法所不具的。
另外,也许他们在撰作金刚忏法的时候,并不知道在他们之前就已经有人作过这方面的工作,所以也就未加采用,而是凭当时的义学思潮和个人的兴趣来制作的。因此各个忏法也就表现出浓厚的时代特征。
2、意义
金刚忏法对我们研究佛教文化,是非常有价值的!
首先,敦煌写经是眼下研究佛教不可或缺的领域,《金刚五礼》的十八个写本,表现了敦煌写经的诸多特点,异体字的通用等,如伯3664号把“佛”字写成“仏”字,类似的情况都能给了解唐代的异体字提供了方便。
其次,就金刚忏法中的《金刚五礼》而言,它的出现对我们研究唐人写经的方式及敦煌地区音韵也有一定的价值。例如:“累功”二字,在伯2975号就把它写作“礼刚”,伯3792号则为“理广”,因为“功”、“刚”、“广”三字在唐朝的读音是一致的,现在的闽南话还保留了部分唐音,而闽南话的“刚”、“广”与“功”现在还是同一读音;再如:“化”字,在斯4173号和北敦08174号都把它写成了“佛”,而伯3881号却把它写成了“法”,我们知道在南方的口音里,声母“H”和“F”的读音常常是不分的,所以把“H”作声母的“化”,就读成了“F”作声母的“法”,再产生一点音变,就读成“佛”的音了,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这说明了唐人写经时,除了看着本子照抄外,还有一类写经方式就是一人念着文本,另一人边听边写,由于同音字的存在,导致了抄写的错误,这是研究唐人写经方式和敦煌音韵的原始资料。
再者,《金刚礼》是以“楞严弯”的版式刻石的,是佛典版本研究的硬性资料,体现出中国古代人们好简的雕刻方式。
从金刚忏法的发展源流看,中国佛教的修行方法常常是因时因地制宜的,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及人文背景下,往往会有人对修行方法进行适当的修订或改制,这从中国佛教的禅林清规以及各个宗派独特的西行方法中也表现得极为清楚。不唯如此,佛教传入东南亚其它国家和中国的西藏也是这样,甚至于整个文化的产生流传亦无不如此。这就提示我们,如何在现前这种人文环境中寻找佛教自身的立足点,不违佛陀本意而有新的发展。也只有适合当代人的需求,才能够使这种文化在当代起到应有的良性作用。
通过上述对四种金刚忏法的整理,希望能给了解佛教忏悔和民间礼仪的研究带来某些方便,同时给研究《金刚经》在中国的流传及其影响也提供一点信息,为佛教徒修学忏法消除业障起到微薄的积极作用。
附录一:
金刚五礼
[说明]:整理本的底、校本情况如下:
一、《姚和上金刚五礼一本》
底本:北敦07329号;
校本:甲本:伯3664号;乙本:斯4173号;丙本:斯1674号;
丁本:斯4712号;戊本:北敦08337号;己本:北敦08174号;
庚本:伯2044号;辛本:伯3792号;壬本:伯2975号;
癸本:伯3645号;子本:伯4597号;丑本:伯3881号;
寅本:伯2911号;卯本:斯4600号;辰本:北敦07370号。
二、《金剛五禮》
底本:伯2325号;
校本:甲本:俄176背面。
[录文一]
姚和上22金刚五礼23一本24
一心满25敬礼,清净真如,无去26无27来28,不生不29灭,寂30然常住,湛31意32恒33安34,千佛共尊35,十方同36敬37,恒38沙功德39,非色40非心41,南无清净42法43身释44迦45牟尼佛。
一心满46敬礼,毗47卢遮48那49,千叶50莲51花,四智52珍53宝54,德55山无56极57,愿海无边58,积行三祇59,累功60十地,广61超62法界63,体满虚空64,南无圆满65报身66释67迦68牟尼佛69。
一心满70敬礼,如来生71地,雪山之72北73,香山之74东,城75号迦76卫77,姓78释迦79氏80,父81名82净83饭84,母号85摩86耶,十九出家,三十87成88道,南无千百亿89化90身同名91释迦92牟尼佛。
一心满93敬礼94,金刚95般若96,微妙甚深97,不可思议98,生诸佛身99,灭凡夫罪,无人100无我,声101空色空102,苦103恼盖104缠,因兹105永106寂107,南无金刚般108若波109罗蜜多甚深法藏。
一心满110敬礼,舍卫城111南112,须达113园中,祇陀林下,如来精舍114,众圣115禅房116,于彼伽蓝117,说斯118般119若,我今120恭121敬,忆122念世123尊,南无金刚般124若波罗蜜多125甚深126法藏127。
金刚五礼128一本129
[录文完]
[录文二]
金刚五礼130
一心敬131礼,清净真如,无去无来,不生不灭,寂132然常住,坦133矣134恒安,千佛共遵135,十方同敬,恒沙功德,非色非心136,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一心敬礼,毗卢遮那,千叶莲花,四智珍宝,德山无极,愿海无边,积行三祇,累功十地,光137充138法界,体满虚空,南无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一心敬礼,如来生地,雪山之139北,香山之东,城号加维,姓140释迦氏141,父名净饭,母曰142摩耶,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南无千百亿化身释143迦牟尼佛。
一心敬礼,甚深微妙,金刚般若144,不可思145议146,生诸佛身,灭凡夫罪,无人无我,声空色空,苦恼盖缠,因此147永寂148,南无般149若波罗蜜多甚150深法藏。
一心敬礼,舍卫城南151,须达园中,祇陀林下,如来精舍152,圣众禅房,于彼153伽蓝154,说斯155般若,我今恭156敬,追157念世尊,南无般158若波罗蜜多甚159深法藏160。
[录文完]
附录二:
金刚礼一本
通理大师集
作供、梵叹如常,依慈氏礼声
志心归命礼:法身非相,应化非真,福智无比,无为福胜,
一相无相,化无所化,无断无灭,法界通化,
庄严净土,如理实见,离色离相161。一切佛宝。
志心归命礼:善现启162请,尊重正教,无法可得,依法出生,
一合相理163,法会因由,大乘正宗,无得164无说,
持经功德,如法受持,非说所说。一切法宝。
志心归命礼:妙行无住,正信希有,离相寂灭,能净业障,
一体同观,威仪寂静,究竟无我,知见不生,
净心行善,不受165不贪。无诤三昧,一切僧宝。
志心普奉为:三十二分满,一十八住圆,二十七疑遣,德海难思议。
四恩并七趣,法界诸群生,罪障皆消灭,速圆般若海。
志心忏悔
志心普忏愿:先身有报障,今日受持经。暂被人轻贱,转重复还轻。
唯愿八金刚,清净四菩萨。我今与众生,速圆般若海。
唱处世界
处世界,如虚空。如莲花,不著水。心清净,超于彼。稽166首礼,无上尊。
吟回向偈
我以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所。
志心普命:十身无碍佛,法报化三身。愿共诸众生,皆共成佛道。
志心普命:十藏甚深法,戒定慧三乘。愿共诸众生,皆共成佛道。
志心普命:十地圣贤僧,上中下三根。愿共诸众生,皆共成佛道。
礼忏归依竟,所集诸圣因。施一切群生,皆共成佛道。
[录文完]
①梁武帝撰《金刚般若忏文》一卷,收录在唐道宣《广弘明集·悔罪篇第九》卷二十八。见《大正藏》卷五十二,第332页中—下。
②收在《房山石经·辽金刻经》首字“覆”卷内,第92页下。
③《六祖坛经·般若品》,见《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50页下。
④《金刚经》,见《大正藏》卷八,第750页下。
⑤道宣给此类忏悔文命名为“梁陈皇帝依经悔过文(十首)”,《金刚般若忏文》为其中之二。见《大正藏》卷五十二,第330页下。
⑥《瑜伽焰口》,上海佛学书局,1999年版,折叠装第57页。
⑦《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大正藏》卷十,第847页上。
⑧见《大正藏》卷五十二,第332页下。
⑨参见汪娟《敦煌礼忏文研究》,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9月初版,第224—225页。
⑩参见汪娟《敦煌礼忏文研究》,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9月初版,第212—220页,227—228页。
11参见杨亦武《房山石经与云居寺》,载《北京文博》1993年3月,第57页。
12参见任杰《通理大师对房山刻经事业的重大贡献》。吕铁钢主编《房山石经研究》第三卷,第122页。
13参见《房山石经中通理大师刻经之研究》,觉苑出版社,1993年4月,第48页。
14参见《房山石经中通理大师刻经之研究》,觉苑出版社,1993年4月,第47页。
15参见广川尧敏《敦煌出土七阶佛名经に…
《《金刚经》相关的忏法初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