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除此之外,金剛忏法的特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依同一部經作了如此多並不重複的忏法,由經名的禮贊到內容的提取,乃至故事的穿插,這種發展的曆程,是其它忏法所沒有的。
第二、四種忏法的形式差別之大,幾乎毫無關系,它不是建立在前一個忏法的基礎上來完成的,而是因外在的環境之不同而有差別的。通過這種差別,我們可以了解到《金剛經》被各個朝代的人們所接受的程度不同,所以依經而作的忏法也就有明顯的差異了,這也是其它忏法所不具的。
另外,也許他們在撰作金剛忏法的時候,並不知道在他們之前就已經有人作過這方面的工作,所以也就未加采用,而是憑當時的義學思潮和個人的興趣來製作的。因此各個忏法也就表現出濃厚的時代特征。
2、意義
金剛忏法對我們研究佛教文化,是非常有價值的!
首先,敦煌寫經是眼下研究佛教不可或缺的領域,《金剛五禮》的十八個寫本,表現了敦煌寫經的諸多特點,異體字的通用等,如伯3664號把“佛”字寫成“仏”字,類似的情況都能給了解唐代的異體字提供了方便。
其次,就金剛忏法中的《金剛五禮》而言,它的出現對我們研究唐人寫經的方式及敦煌地區音韻也有一定的價值。例如:“累功”二字,在伯2975號就把它寫作“禮剛”,伯3792號則爲“理廣”,因爲“功”、“剛”、“廣”叁字在唐朝的讀音是一致的,現在的閩南話還保留了部分唐音,而閩南話的“剛”、“廣”與“功”現在還是同一讀音;再如:“化”字,在斯4173號和北敦08174號都把它寫成了“佛”,而伯3881號卻把它寫成了“法”,我們知道在南方的口音裏,聲母“H”和“F”的讀音常常是不分的,所以把“H”作聲母的“化”,就讀成了“F”作聲母的“法”,再産生一點音變,就讀成“佛”的音了,類似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這說明了唐人寫經時,除了看著本子照抄外,還有一類寫經方式就是一人念著文本,另一人邊聽邊寫,由于同音字的存在,導致了抄寫的錯誤,這是研究唐人寫經方式和敦煌音韻的原始資料。
再者,《金剛禮》是以“楞嚴彎”的版式刻石的,是佛典版本研究的硬性資料,體現出中國古代人們好簡的雕刻方式。
從金剛忏法的發展源流看,中國佛教的修行方法常常是因時因地製宜的,在特定的曆史階段及人文背景下,往往會有人對修行方法進行適當的修訂或改製,這從中國佛教的禅林清規以及各個宗派獨特的西行方法中也表現得極爲清楚。不唯如此,佛教傳入東南亞其它國家和中國的西藏也是這樣,甚至于整個文化的産生流傳亦無不如此。這就提示我們,如何在現前這種人文環境中尋找佛教自身的立足點,不違佛陀本意而有新的發展。也只有適合當代人的需求,才能夠使這種文化在當代起到應有的良性作用。
通過上述對四種金剛忏法的整理,希望能給了解佛教忏悔和民間禮儀的研究帶來某些方便,同時給研究《金剛經》在中國的流傳及其影響也提供一點信息,爲佛教徒修學忏法消除業障起到微薄的積極作用。
附錄一:
金剛五禮
[說明]:整理本的底、校本情況如下:
一、《姚和上金剛五禮一本》
底本:北敦07329號;
校本:甲本:伯3664號;乙本:斯4173號;丙本:斯1674號;
丁本:斯4712號;戊本:北敦08337號;己本:北敦08174號;
庚本:伯2044號;辛本:伯3792號;壬本:伯2975號;
癸本:伯3645號;子本:伯4597號;醜本:伯3881號;
寅本:伯2911號;卯本:斯4600號;辰本:北敦07370號。
二、《金剛五禮》
底本:伯2325號;
校本:甲本:俄176背面。
[錄文一]
姚和上22金剛五禮23一本24
一心滿25敬禮,清淨真如,無去26無27來28,不生不29滅,寂30然常住,湛31意32恒33安34,千佛共尊35,十方同36敬37,恒38沙功德39,非色40非心41,南無清淨42法43身釋44迦45牟尼佛。
一心滿46敬禮,毗47盧遮48那49,千葉50蓮51花,四智52珍53寶54,德55山無56極57,願海無邊58,積行叁祇59,累功60十地,廣61超62法界63,體滿虛空64,南無圓滿65報身66釋67迦68牟尼佛69。
一心滿70敬禮,如來生71地,雪山之72北73,香山之74東,城75號迦76衛77,姓78釋迦79氏80,父81名82淨83飯84,母號85摩86耶,十九出家,叁十87成88道,南無千百億89化90身同名91釋迦92牟尼佛。
一心滿93敬禮94,金剛95般若96,微妙甚深97,不可思議98,生諸佛身99,滅凡夫罪,無人100無我,聲101空色空102,苦103惱蓋104纏,因茲105永106寂107,南無金剛般108若波109羅蜜多甚深法藏。
一心滿110敬禮,舍衛城111南112,須達113園中,祇陀林下,如來精舍114,衆聖115禅房116,于彼伽藍117,說斯118般119若,我今120恭121敬,憶122念世123尊,南無金剛般124若波羅蜜多125甚深126法藏127。
金剛五禮128一本129
[錄文完]
[錄文二]
金剛五禮130
一心敬131禮,清淨真如,無去無來,不生不滅,寂132然常住,坦133矣134恒安,千佛共遵135,十方同敬,恒沙功德,非色非心136,南無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
一心敬禮,毗盧遮那,千葉蓮花,四智珍寶,德山無極,願海無邊,積行叁祇,累功十地,光137充138法界,體滿虛空,南無圓滿報身盧舍那佛。
一心敬禮,如來生地,雪山之139北,香山之東,城號加維,姓140釋迦氏141,父名淨飯,母曰142摩耶,十九出家,叁十成道,南無千百億化身釋143迦牟尼佛。
一心敬禮,甚深微妙,金剛般若144,不可思145議146,生諸佛身,滅凡夫罪,無人無我,聲空色空,苦惱蓋纏,因此147永寂148,南無般149若波羅蜜多甚150深法藏。
一心敬禮,舍衛城南151,須達園中,祇陀林下,如來精舍152,聖衆禅房,于彼153伽藍154,說斯155般若,我今恭156敬,追157念世尊,南無般158若波羅蜜多甚159深法藏160。
[錄文完]
附錄二:
金剛禮一本
通理大師集
作供、梵歎如常,依慈氏禮聲
志心歸命禮:法身非相,應化非真,福智無比,無爲福勝,
一相無相,化無所化,無斷無滅,法界通化,
莊嚴淨土,如理實見,離色離相161。一切佛寶。
志心歸命禮:善現啓162請,尊重正教,無法可得,依法出生,
一合相理163,法會因由,大乘正宗,無得164無說,
持經功德,如法受持,非說所說。一切法寶。
志心歸命禮:妙行無住,正信希有,離相寂滅,能淨業障,
一體同觀,威儀寂靜,究竟無我,知見不生,
淨心行善,不受165不貪。無诤叁昧,一切僧寶。
志心普奉爲:叁十二分滿,一十八住圓,二十七疑遣,德海難思議。
四恩並七趣,法界諸群生,罪障皆消滅,速圓般若海。
志心忏悔
志心普忏願:先身有報障,今日受持經。暫被人輕賤,轉重複還輕。
唯願八金剛,清淨四菩薩。我今與衆生,速圓般若海。
唱處世界
處世界,如虛空。如蓮花,不著水。心清淨,超于彼。稽166首禮,無上尊。
吟回向偈
我以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沈溺諸衆生,速往無量光佛所。
志心普命:十身無礙佛,法報化叁身。願共諸衆生,皆共成佛道。
志心普命:十藏甚深法,戒定慧叁乘。願共諸衆生,皆共成佛道。
志心普命:十地聖賢僧,上中下叁根。願共諸衆生,皆共成佛道。
禮忏歸依竟,所集諸聖因。施一切群生,皆共成佛道。
[錄文完]
①梁武帝撰《金剛般若忏文》一卷,收錄在唐道宣《廣弘明集·悔罪篇第九》卷二十八。見《大正藏》卷五十二,第332頁中—下。
②收在《房山石經·遼金刻經》首字“覆”卷內,第92頁下。
③《六祖壇經·般若品》,見《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50頁下。
④《金剛經》,見《大正藏》卷八,第750頁下。
⑤道宣給此類忏悔文命名爲“梁陳皇帝依經悔過文(十首)”,《金剛般若忏文》爲其中之二。見《大正藏》卷五十二,第330頁下。
⑥《瑜伽焰口》,上海佛學書局,1999年版,折疊裝第57頁。
⑦《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大正藏》卷十,第847頁上。
⑧見《大正藏》卷五十二,第332頁下。
⑨參見汪娟《敦煌禮忏文研究》,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9月初版,第224—225頁。
⑩參見汪娟《敦煌禮忏文研究》,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9月初版,第212—220頁,227—228頁。
11參見楊亦武《房山石經與雲居寺》,載《北京文博》1993年3月,第57頁。
12參見任傑《通理大師對房山刻經事業的重大貢獻》。呂鐵鋼主編《房山石經研究》第叁卷,第122頁。
13參見《房山石經中通理大師刻經之研究》,覺苑出版社,1993年4月,第48頁。
14參見《房山石經中通理大師刻經之研究》,覺苑出版社,1993年4月,第47頁。
15參見廣川堯敏《敦煌出土七階佛名經に…
《《金剛經》相關的忏法初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