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念佛七”、“禅七”一樣,又可稱爲“打七”,或者“結七”。打七是從這種精進修行的內在意義上來說的,而結七則是從克期取證的外在形式上來談的。換句話說,打七就是從內涵來命名,結七就是從外延來稱呼。
首先,我們來了解“打七”的含義。
這個“七”字,既是可以把握的、淺顯的時間概念,也就是以七天作爲一個精進修行的時間階段;又是常被忽略的、深層的生命狀況,也就是第七末那識的分別意根。這樣,打七的內在意義就是:以七天時間作爲一個單位,在這固定的七天時間當中,把我們第七識的分別之意根徹底打消,打消了分別意根之後,完全透露出“平等性智”,從而顯現了我們清淨莊嚴、無二無別的自性,也就明悟了法身慧命的微妙功用。所以,念佛七就是以“證得念佛叁昧”爲目的,禅七以“明心見性”爲旨趣,法華七自然是以“證得法華叁昧”爲願望。如果不明白這個“打七”的功能作用,對一切法不能平等,也就不能轉化第七識而成爲平等性智,當然也就不能把第六識轉成妙觀察智,亦即不能與“打七”的內涵完全相符,也就達不到“打七”的真正目的了。所以,打七就要打破自己以往的各種情見煩惱、分別執著,把所有一切知見、看法、主張、觀點,統統一刀兩斷。以金剛妙慧眼光,掃蕩一切妄念執情,定將身心世界,一眼看透。如慧思大師說:“觀一切衆生皆如佛。”18 又說:
欲求無上道,修學《法華經》。身心證甘露,清淨妙法門。
持戒行忍辱,修習諸禅定。得諸佛叁昧,六根性清淨。
菩薩學《法華》,具足二種行:一者無相行,二者有相行。
無相四安樂,甚深妙禅定。觀察六情根,諸法本來淨。
衆生性無垢,無本亦無淨。不修對治行,自然超衆聖。
無師自然覺,不由次第行。解與諸佛同,妙覺湛然性。19
這段話的關鍵就在于先由次第行而進入徹底圓滿的無次第,即首先觀察有情衆生的六根本來清淨,見到六根本來清淨之後,進一步連這個“清淨”的概念也不落痕迹,即“無本亦無淨”,這個時候叁際平等,十方圓融,不修對治行,也不修次第行,一種平懷,泯然自盡,頓入如來大光明藏,所謂“解與諸佛同,妙覺湛然性”,一見不再見,契入諸法實相。這不僅僅是打七的內涵,也是修學佛法的中心要點,而打七就是以一種克期取證的精進手段,來打破自己無量劫以來的“分別意根”第七識,還我一個平等性的本來面目。
所以智者大師說:
求心畢竟不可得!心如夢幻不實,寂然如虛空,無名無相,不可分別......。不取不舍、不倚不著,一切念想不起,心常寂然,亦不住寂然。言語道斷,不可宣說。雖不得心非心相,而了了通達,一切心非心法,一切皆如幻化。是名觀心無心、法不住法。20
到此地步,就是明鏡當臺,明鏡亦非臺;徹見本來,本來無一物;放光動地,何處惹塵埃!只能用“不住、不動”勉強說出。古大德此時便大袖子一甩,回方丈去了。回頭一看:“一色一香無非中道,語默動靜盡是禅機。”也即湛然大師《法華文句記》卷二(下)說:“一色一香無非四一,如此觀行,真法華之叁昧也。”21智禮大師亦雲:
境觀雙忘,待對斯絕。非言能議,非心可思,故強示雲不可思議微妙觀也。此觀能滅罪之邊際,能顯理之淵源,是首楞嚴禅,是法華叁昧......。當知《止觀》一部即法華叁昧之筌蹄。一乘十觀即法華叁昧之正體,圓頓大乘究竟于此。22
這裏表現了“能所兩忘,對待斯絕”的豁然超越境界。《修忏要旨》又說:
修法華叁昧者,若能精至進功,豈不破障顯理!......法法周備,念念具足,十方叁世不離刹那,諸佛衆生皆名法界,當處皆空,全體即假,二邊叵得,中道不存,叁谛圓融,一心具足,不一不異,非縱非橫,不可言言,甯容識識!23
由此可知,打七的真正內涵,就在于“用根不用識”,所謂“不可言言,甯容識識”,指的是把所有的“識”都掃蕩幹淨,容不下它有半點回旋的余地,分別意根去除掉了,只剩下明曆曆、露堂堂的“叁谛圓融,離言絕相”。正是虎溪大師所說:
境爲妙假觀爲空,境觀雙忘即是中。
忘照何嘗有先後,一心融絕了無蹤。24
修行人如果于此不能咬定,任你費勁周折,百般辛苦,也只是落得一個“舍本逐末”的下場,終是徒勞,豈不冤枉!如能于此認得,便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念念不停、心心無住。一心讀誦《法華經》,不作讀經誦經想,亦不作不讀誦想;一心禮拜《法華經》,不作禮拜恭敬想,亦不作不禮敬想。時時回歸自性,處處活潑天然。這才真正做到了《法華經》中“以佛莊嚴而自莊嚴”的重要開示。打七的內涵,到此也就算是全盤透露,徹底無遺了。
其次,我們再來談談結七的含義。
這是指修行法華七的外在形式和操作方法。“結”字具有組織、總結的意思,也就是在集體修行的時候,組織一夥同修道友,組織一段空閑時間,組織一種修行方法,組織一個安靜地點,總結精神力量,總結功德利益等等。由于組織能量、集中精力的緣故,一般在特定的短暫時間內就可獲得突破性的進展,這就叫做“克期取證”了。而這個期限也一般就確定在七天,因此名爲“結七”。就象慧遠大師在廬山一百二十叁人結蓮社念佛一樣,把衆多的事相組織成一個整體,把衆多的煩惱妄想組織成一真法界。那麼,法華七就是要將自己的妄想雜念收攝回來,象蓮花一樣清淨莊嚴,使內心團結平等,由此進入佛法的智慧大海。
我們這裏就從具體方法和時間安排上作一介紹。關于《法華經》的修行,形式非常多,有禮拜經文,有隨文入觀,有依經而忏悔,有專門讀誦,甚至有焚身供養的,舉不勝舉。今就誦經這一種修法作一回顧。曆代祖師對于誦經這種修法的要求也不盡相同,這有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如慧思大師提倡的“有相行”就比較簡單,他說:
有相行,此是《普賢勸發品》中,誦《法華經》散心精進,如是等人,不修禅定,不入叁昧,若坐、若立、若行,一心專念《法華》文字,精進不臥,如救頭然,是名文字有相行。25
這裏對于誦經的儀式方面沒有提出任何要求,而且說是“散心”,是“不修禅定、不入叁昧”,甚至還強調“若坐、若立、若行”都是可以的,只要“一心專念《法華》文字”就行,這種修行方法,在表面形式上是帶有很大的隨意性,但其內在的實質卻是非常關鍵和重要的,那就是“精進不臥,如救頭然”。其實,這種做法和要求,對于個人自修“法華七”是最適合不過了,因爲沒有繁瑣的儀軌,也不用佛前上供,也不用灑淨結壇,甚至也沒有提到起贊和回向等,就只有一個“一心專念《法華》文字”,何等簡潔爽快!這就是“自修法華七”所應采納的基本模式。
我們再結合智者大師所提倡的“法華叁昧忏儀”的行法,就個人自修的特點,作一些適當的增補和調節,從而構成“自修法華七”的定式。分叁個方面來討論:一是准備工作(即前方便),二是正修方法,叁是時間安排。
1、准備工作
智者大師指出:“修行有二種,一者初行,二者久行。教初行者當用此法(即法華叁昧忏儀),教久修者依安樂行品。”26也就是說,對于老修行的人來說,沒有必要再經過這麼繁瑣的儀式了,直接以“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衆罪如霜雪,慧日能消除。”的思想來讀誦《法華經》就可以了。或者散心精進,只管讀誦《法華經》,如上述慧思大師所說的那種方法也行。但對于初入佛門,沒有長期修行經驗的人來說,還是要有一定的儀式,或者說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備,這樣才能夠獲得更加有效的法喜。
因此,自修法華七的時候,就看個人的條件而定了,如果自己有足夠的經驗,那就不需要作任何准備工作,直接進入正修階段,依據慧思大師的教育去做就行了。如果經驗不是很足,或者有條件可以講究的,那就准備充分一些,作個有備無患,使得更加莊嚴圓滿,也是非常必要的。總之,看個人的習慣和條件而定,如果是好簡約安靜的人,找一個安靜的地方,一心讀誦經典;如果是好莊嚴細致的人,那就布置一個滿意的道場,香花供養,再一心讀誦經典。我們這裏就從心理准備和事相准備兩方面來說。
首先,自修法華七的心理准備。
一是機會難得的殊勝心。盡管只有自己一個人來修行法華七,但這種機會還是非常非常地難得的,尤其是以前從來沒有經曆過這種修行的人,首次自修法華七,那就更是非同小可了!這種善根福德因緣的具足,一定是十方諸佛菩薩的慈悲憐念,一定是無量劫以來久種善根福德,一定是現前大衆和護法善神的極力護持和加被。此機緣得之不易,將對我們整個修學佛法的進程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茫茫人海,嗷嗷苦趣,不爲名利奔忙,便受煩惱折磨!悠悠生死,匆匆過客,不是熙熙攘攘,便覺淒淒慘慘!滾滾紅塵,昏昏末法,不會執迷難悟,定也任意瘋狂!又有幾人能心甘情願地獨自精進?又有幾人具備獨自精進的條件?有人發心卻環境不允許,有環境的人卻又不發心,此心此境,何其難得!因緣會遇,實屬不易!所以應當生起珍重贊歎的歡喜心,機會難得的殊勝心。也就是智禮大師所謂的“須起難思之想”。在歡喜和珍重的心情下,來完成這項心甘情願的安排。
二是不惜身命的精進心。有了好的心情來准備自修法華七,還要有更進一步的精進心,革除自己無始劫以來的姑且之心,古人說:“姑息二字等于自殺”,更何況是這麼短短的七天,或者二十一天時間呢!克期修行時光有限,機會難得不可蹉跎,既然已經下定決心,那就非要求得上乘。只要稍有懈怠心起,即刻覺照掃蕩無遺。不但在准備階段要發起這種勇猛精進的念頭,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修行的過程中,無論出現什麼情況,也不生一念退卻的想法。特…
《關于“自修法華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