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別是在自修時出現了恐怖情景,或者過去世的業障現前,病魔煩惱習氣來幹擾的時候,應時時把握自己的覺照力量,“甯可向前一步死,也不退後一步生。”的英雄氣概!同時,心裏感謝這些業障的出現,因爲無始生死以來,一直蒙受它們的欺騙糾纏困惑,而不自覺知,現在由于自己精進努力的修行,終于松動了它們的陣地,正好是我克服這些煩惱缺陷的好機會,所以克服過去了,膽量和勇氣也就隨之增長。有時會痛哭流涕,有時會渾身不舒服,有時則會昏昏欲睡,有時還會煩躁不安等等,這些情況出現了,都得要拿出全部生命的力量來對付。而最有效的對付方法就是:至生死于度外,把自己當成一個旁觀者來看,清楚的體會著種種情景的出現,又與我毫不相幹!真所謂“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真用功時,渾然不知有天地人生”。慧思大師所說的“精進不臥,如救頭然”。智者大師說有兩種精進心:一是不惜身命一心精進滿叁七日,這是事相上的一心精進。二是我從今日乃至叁七日滿,于其中間諸有所作常自照了,見一切心性悉是不生不滅,這是理性中的一心精進。27如果能夠事理不二,時時安住在前面所說的“平等性智”當中,那才是真正的大精進。
叁是應無所住的平常心。前面的殊勝歡喜心和精進心,都是重要的動力,有了這些動力之後,會在簡短的法華七當中得到佛法的各種體驗,甚至會出現自己以爲非常不可思議的情景。此時,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顆平常心了,《楞嚴經》所說的“但盡凡情,別無聖解。若作聖解,即受群邪。不作聖解,是好境界。”正是此意,《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是此意。因爲,在讀誦《法華經》的時候,在精進法華七的過程當中,會出現心情上的波動,比如會被經中的佛菩薩感動得淚流滿面,會被佛法的深廣圓滿震撼得歎未曾有,會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偉大廣博等等。這些境界雖然不能刻意去求得,如果刻意去求反而得不到了,但在誦經的時候,或者在打七的期間,常常會出現的。行者不可爲此而沾沾自喜,應該以一種極其平常、平淡的心態來看待,使自己的心不住在任何有相的、可以用意識來思維的境界上,保持“念念不停、心心無住”的狀態,如此才會更加客觀地了解生命的景象,更加順利地通過一次“軟硬”的考核。28
總之,在心理准備方面,應當把握這樣一個原則:打七之前,很高興很歡喜的去做;正修之時,很認真很努力的去做;每次誦完經後,就放下了,一概不問結果是什麼樣的。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無事超然、有事坦然、完事了然”的如如不動。以上叁種心理的准備,便是根據這個原則來把握的。正修法華七之前,不得不知。
其次,自修法華七的事相准備。
如果根據慧思大師的說法,就只需要一部《法華經》便可以了,別的什麼都不用准備,甚至是站著讀誦、坐著讀誦、行著讀誦也都可以的,這對久修的人來說,也確實方便快捷。如果行者的習慣就是這樣,喜好簡單直接的,或者其它要求辦不到的,那也不妨就依據這個方法來修,不用做任何其它方面的事相准備了。如果有條件,做事情又喜歡細致周密的人,那就應該在事相上作一些准備了。我們根據智者大師所說的《法華叁昧忏儀·前方便》,進行總結歸納,智者大師說:
夫一切忏悔行法,悉須作前方便。所以者何?若不先嚴淨身心,卒入道場,則道心不發,行不如法,無所感降。是故當于正忏之前,一七日中,先自調伏其心,息諸緣事,供養叁寶,嚴飾道場,淨諸衣服,一心系念。29
這裏指出了“前方便”的重要性,如果匆匆忙忙沒有准備就開始正修,很可能連道心也發不起來,作的也不會特別如法,那麼感應也就沒有了。所以,在正式進入法華七之前,還應該事先有個准備才行,把這些准備工作都做好了,再一心精進,那就更加容易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此處,一方面是在正修之前的七天內,就要做好心理准備,已如上述。另一方面,如果沒有人護七30,自己就要把生活當中的各種雜亂之事都打點妥當,使自己在整個法華七期間不受外事的幹擾;如果有人護七,也要在正式打七之前,把所有相關的事情都交待清楚,以免影響正修。此外,我們從叁個方面來討論事相上的准備。
一是嚴飾道場。這是首先要選擇好的打七場所,或者在莊嚴的大殿,或者在安靜的空屋子裏,或者別的有益誦經的場所都可以。所謂道場,《維摩經》說:
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發心是道場,能辦事故;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衆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降魔是道場,不傾動故;叁界是道場,無所趣故;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叁明是道場,無余礙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31
這是道場的內在精神,完全理性化的重要開示,行者必須明白這個道場的真正意義。但從事相上講,則應該做到莊嚴閑靜爲妥,如智者大師〈嚴淨道場法〉說:
當于閑靜之處,嚴治一室以爲道場。別安自坐之處,令與道場有隔。于道場中敷好高座,安置《法華經》一部,亦未必須安形像舍利並余經典,唯置《法華經》。安施幡蓋種種供養具。于入道場日,清旦之時當淨掃地,香湯灌灑、香泥塗地。32
這裏特別指出,在道場當中“未必安(佛)形像、舍利並余經典,”而“唯置《法華經》。”就可以了。但是,場所一定要“嚴淨”,閑靜嚴治,莊嚴清淨。這樣會使行者的身心都感到非常舒服安穩,在正修的時候就更容易輕安入定,所以要嚴飾道場。
二是供養叁寶。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應該准備花、香、燈、水、果等五供,這五供都是表法的,花表示在因地上美好願望的開端,一切都在歡喜莊嚴的心態中進行;果表示圓滿究竟的結果,一切都趨向于實際的受用和完整的結束;而從花到果的中間階段,則是以香表示福德33,福德的大小直接影響行者的進度快慢;燈表示光明,智慧的光明是整個修學佛法過程中的核心問題;水表示清淨,甯靜透徹而能夠洗盡一切煩惱染汙的禅定之法水,是與智慧的光明並立爲如車雙輪。所以,這五種供養就是表示我們從因地到果覺的必備資糧。借助外在的物質來顯發內在本具的德能,這是供養叁寶的真正意趣所在。以上供品能夠每天一換,都用新鮮的最好,否則就在第一天設好供品,以後就不再設供也行。如果條件還不允許,那就隨分隨力,傾心盡意地努力做到何種程度都可以,比如就只有一尊佛像,或者只有一束花,或者只能在佛前燃香,都可以。甚至連佛像也沒有,那就依據上述慧思大師的說法,或者智者大師所說的“唯置《法華經》”也就行了。但是,這裏五種供養所代表的法義,在心中一定要明白,不管物質條件如何,內心總能與佛法相應,這才是最好的供養叁寶。
叁是淨諸衣服。關于洗浴淨衣這一點,智者大師是很注重的,他在《法華叁昧忏儀》中給予了特別的關注,所謂“身心清淨無障礙故,心所願求悉克果故。”34只有身體和內心一起都清淨了,才能夠所願皆成,否則就會大打折扣了。因此,他強調說:
初入道場,當以香湯沐浴,著淨潔衣,若大衣及諸新染衣。若無,當取己衣勝者,以爲入道場衣。于後若出道場,至不淨處,當脫去淨衣,著故衣,所爲事竟,當更洗浴,著本淨衣,入道場行事也。35
這裏把淨衣潔體說得非常嚴肅,要把自己最好、最幹淨的衣服,也就是自己最喜歡的衣服取出來,作爲入道場時的專用衣服,這樣會在內心當中生起嚴肅慎重和莊嚴的感覺,有利于收攝身心,一心辦道。其實,這也是一種表法,如《國清百錄》卷一說:
一日叁時洗浴者,即表緣一實,修叁叁昧,遣蕩無明、塵沙、見思垢膩,顯淨法身也。著新衣者,表寂滅忍,覆(空、有)二邊醜陋也。36
因此,沐浴是爲了能夠洗除煩惱的塵垢,獲得清淨法身的喜悅;淨衣即表示以寂靜而不生不滅的中道實相來莊嚴自己,從而不再表現出空有、來去、生滅、一異等二邊的醜陋觀點。可見,雖然這些都是在准備階段所要知道的,但是時時處處都要回歸于自性的當下,通過外在物質形式的表法,來顯示自己本具的清淨莊嚴的生命本體。把握根本而不廢枝末,本末一體,不一不異,在事相上的種種准備工作,也是爲了正修時的打成一片而施設的,所謂“東風一到,觸目皆春”啊!
上述這麼多的准備工作就緒之後,接下來就討論自修法華七的正修方法。
2、正修方法
修法華叁昧,或者衆人共修法華七的時候,正修的儀式就比較隆重繁瑣,而相對來說,個人自修法華七的儀式,就可以比較簡單一些。除了專門讀誦《法華經》外,還可以在誦經的余暇,以打坐的方式來休息、觀察實相,因此我們對誦經和打坐這兩種正修,進行探討。首先,根據前人所述的誦經方軌,對正修誦經的儀式作一介紹:
自修法華七誦經儀式:
◎香贊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诃薩(叁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南無《大乘妙法蓮華經》(叁稱)
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叁稱)
◎法華偈
六萬余言七軸裝,無邊妙義廣含藏。
白玉齒邊流舍利,紅蓮舌上放毫光。
喉中甘露涓涓潤,口內醍醐滴滴涼。
假饒造罪過山嶽,不須妙法兩叁行。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正式讀誦《法華經》經文,務必:全神貫注、字句分明、音聲渾正、不急不寬。(正式誦經之前,可以准備一杯茶,滋潤喉嚨,使自己發音能夠圓潤渾厚。但誦經聲音不可太高,以免傷氣,或者影響別人)…
《關于“自修法華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