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關于“自修法華七”▪P4

  ..續本文上一頁誦完每卷,分別唱贊回向發願。

   七卷《法華經》的贊文,分別如下:

   ◎第一卷贊:

   世尊現瑞,彌勒疑詳。文殊爲衆廣宣揚,古佛放毫光。叁請法王,爲演妙蓮香。

   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叁稱)

   ◎第二卷贊:  

   如來喻說,叁界爲家。火宅門外布叁車,諸子競紛華。長者欣誇,受記果無差。

   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叁稱)

   ◎第叁卷贊:

   叁根普潤,弟子蒙恩,化城虛設莫爲真。再觀智勝因,十六王孫,八面證金身。

   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叁稱)

   ◎第四卷贊:

   五百弟子,記證金仙。多寶佛塔湧其前,樂說起根源。爲法求賢,聽演妙蓮诠。

   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叁稱)

   ◎第五卷贊:

   曼殊起告,擁護真诠。堅持四法得安然,地湧衆多千。阿逸重宣,壽量廣無邊。

   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叁稱)

   ◎第六卷贊:

   彌勒啓問,較量經因。六根清淨見天真。不輕禮常存。爲法燃身,供養淨明尊。

   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叁稱)

   ◎第七卷贊:

   妙音、觀音,救苦尋聲。淨藏、淨眼轉邪心。普賢行願深。四法常欽,萬古永爲箴。

   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叁稱)

  在上述每誦完一卷《法華經》,念完每卷的贊文之後,應該做一個簡短的回向發願,這可以根據個人修法華七的本願而發,也可以作這樣的回向:

  願我此生,速開智慧,證菩提道,救度衆生。不求余果(或者“往生淨土”)。

  回向完畢,可以休息片刻,或坐禅一支香,再接著誦經也可以。如果不太習慣坐禅的人,就隨便攝心斂念,觀照實相即可。但不能整天一次都不坐,可以少坐幾次,在不坐的時候可以用“拜經”來代替。“拜經儀式”自行檢索,此不多敘。

   但就誦經而言,如果不能誦完整部《法華經》的,也可以單獨只誦其中的一卷,或者一品二品都行。關于誦經的方法,智者大師有詳細而明確的教誨:

  一心正念誦《法華經》。但誦有二種人:一具足誦,二不具足誦。具足誦者,行者先已誦《妙經》一部通利,令入道場,可從第一而誦一品二品,或至一卷,行道欲竟,即止誦經。如前稱諸佛菩薩名,叁自歸依竟,還本坐處。若意猶未欲坐禅,更端坐誦經,亦得多少隨心斟酌。但四時坐禅,不得全廢,事須久坐。若人本不習坐,但欲誦經忏悔,當于行坐之中久誦經疲極可暫斂念,消息竟便即誦經。亦不乖行法,故雲不入叁昧,但誦持故見上妙色。

   二不具足誦者,所謂行者本未曾誦《法華經》,今爲行叁昧故,當誦〈安樂行〉一品,極令通利,若旋繞時,誦此品若一遍,二叁遍,隨意多少。若兼誦《法華》余品亦得。但不得誦余經典籍。

   夫誦經之法,當使文句分明,音聲辨了,不寬不急。系緣經中文句,如對文不異,不得謬誤。當次靜心,了音聲性如空谷響。雖不得音聲,而心曆曆,照諸句義,言詞辨了。運此法音,充滿法界,供養叁寶,普施衆生,令入大乘一實境界。37

  這裏指出了兩種讀誦經文的方式,具足誦就是指能夠誦完整部《法華經》而言,不具足誦則是指選擇其中的一卷或者一品來誦,一般是以誦《法華經·安樂行品》而言。但也不是死板的,可以多誦幾品也無妨。總之,讀誦時的表現和心態才是最關鍵的。表現就是要“文句分明,音聲辨了,不寬不急”。而心態卻要甯靜明亮,即所謂的:音如空谷回聲,無有自性可得;正于無所得時,而能了了分明;無自性空充滿十方法界,所有一切皆入一乘實相。

   其次,關于正修時打坐的方法。

   行者可以利用誦經的空暇,來進行坐禅。如智者大師〈實相正觀方法〉中所說:

  行者行道誦經竟,當就坐處,入繩床中,齊整衣服,端身正坐,閉眼合口,調和氣息,寬放身心。然後斂念正觀,觀一切法空如實相。若觀心無心,則罪福無主,知罪福性空,則一切諸法皆空。如是觀時,能破一切生死顛倒,叁毒妄想極重惡業,亦無所破。身心清淨,念念之中,照了諸法,不受不著細微陰界,以是因緣,得與叁昧相應。

   行者善觀心性,猶如虛空,于畢竟淨心中,見一切法門,通達無閡。

   觀心性空,不得于刹那頃,憶念五欲世事,生邪念心,及與外人言語、論議、放逸、眠臥、戲笑、視色、聽聲,著諸塵境,起不善、無記、煩惱、雜念,乖《四安樂行》中說。若能如是心心相續,不離實相,不惜身命,爲一切衆生行忏悔法,是名叁七日中真實一心精進修也。38 

  這裏的打坐,就是以“觀一切法空如實相”、“觀心性空”爲手段,以“破一切生死顛倒”、“得與叁昧相應”爲目的,只有這樣努力,才算是真正的一心精進自修法華七。

   上述自修法華七的正修方法,是從天臺宗修行方法“法華叁昧”的修行儀式中,進行洗練選取而成。爲了便捷易行起見,就不展開討論了,行者若想更進一步加深了解,可以在上述所引的文獻當中,自行檢閱。

  3、時間安排

   對于有相的修行法華七,在時間上應該有個具體的安排,總的時間就是確定在:七天或者二十一天。起七的第一天,是要經過選擇的,如智者大師開示說:

  (正入道場叁七日修行一心精進)正入道場用六齋日,此日太子四天王使者等,諸天善神下來人間,檢校善惡,見修善者,即注善簿,安慰守護,爲現瑞相。令行者心生歡喜,增益善根故。39

  所謂六齋日,是指六個宜行八關齋戒的日子,即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叁日、二十九日、叁十日。按此六齋日,爲四天王視察人間善惡之日,古來皆以農曆爲准,若月小,只有二十九日,則最後二齋日,當改爲二十八日、二十九日。因此,自修法華七的起七之日,就選擇在這六個日子當中的某一日即可。但如果工作或者別的重要事情不能脫開,條件不允許在這六齋日開始打七的話,也不妨就按照自己的需要而進行開七,畢竟來說,是以自己實際的修行功夫爲首,以了辦生死大事爲重,更何況在正修的時候,還必須打破時空觀念的執著,才能證得“叁際平等、十方圓融”的自性清淨心。之所以要選擇日子,目的就是爲了有善神安慰守護,初學的行人能夠因此心生歡喜,從而增益善根。如果能夠回歸自性的話,則“日日是好日”。還選什麼呢?!

   接下來,我們要討論分的時間,也就是每天的“時間安排”了,修行法華叁昧的時候,也有一個時間安排的問題,我們參照這個時間,來安排自修法華七的具體時間。根據張聖慧著《法華叁昧之檢討及修學之經過》一文的記載,民國二十四年十月十五(正是六齋日)開始,臺宗大德根慧老法師主持法會,進行了法華叁昧的修習,其中介紹了“修學時間表”,並注明:“有相叁昧與無相叁昧同”,其時間安排如下:

  上午:二點起身,二點半至叁點上殿禮忏,叁點至四點半讀《法華經》,四點半至五點過早堂,五點半至六點念飯佛,七點至八點坐禅,八點至九點禮忏,九點至十點讀《法華經》,十點至十點半開示,十點半至十一點大供,十一點至十二點過午堂及念飯佛,十二點至一點休息。

   下午:一點至二點坐禅,二點至叁點禮忏,叁點至四點讀《法華經》,四點至五點養息,五點至六點半坐禅,六點半至七點吃放參,七點至八點禮忏,八點至九點讀《法華經》,九點至十點念佛回向、開靜。40

  這裏表明了在修法華叁昧的時候,休息的時間是晚上十點鍾到次日淩晨二點鍾,加上中午午休和下午養息各一小時,總共是六個鍾頭的休息時間。一天當中,四次禮忏、四次誦經、叁次坐禅,還有開示、上供、回向等。那麼,現在自修法華七,禮忏、開示、上供等都可以省卻了,以誦經爲主,以坐禅(拜經)爲輔,時間安排如下:

  自修法華七時間表:

   二點半起身,叁點至四點半誦經一卷,四點半至五點半坐禅(觀實相,或者拜經),六點過早堂,六點半至八點誦經一卷,八點至九點坐禅,九點至十點半誦經一卷,十一點過午堂,十二點至十叁點午休。

   十叁點至十四點半誦經一卷,十四點半至十五點半坐禅,十五點半至十七點誦經一卷,十七點半放參藥食,十八點至十九點半誦經一卷,十九點半至二十點半坐禅,二十點半至二十二點誦經一卷,回向開靜。

  這樣一來,如果是“具足誦者”,一天當中就可以誦完一部七卷的《法華經》,而且速度相當中和,用一個半小時來誦一卷《法華經》,應該可以做到“文句分明,音聲辨了,不寬不急”的要求了。而且中間的坐禅觀實相,或者拜經消業障,都能夠渾爲一體,使行者的心不散亂,而能精進到底。

  叁、注意事項

  上述已經把自修法華七的誦經依據、准備工作、正修方法、時間安排等,作了介紹。現在,學人又問:自修法華七都需要注意哪些重點,或者細節?我們還是先來聽聽佛陀的教導吧!在《法華經》卷五裏面,釋尊告訴文殊菩薩說:

  文殊師利,如來滅後,于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余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于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贊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爲解說,令得一切種智。41

  這就是告訴我們“應住安樂行”,不要以自己的一廂情願來衡量他人的好惡長短,就算別人真的有不對的地方,我們也要使內心安住于實相的無相當中,從而遠離一切分別執著,自性清淨不生不滅,以真性的流露,對待周圍的人,自心安樂,而能以大乘佛法爲他人解說,無牽無挂,縱橫自在。這是首要注意的大事。

   接下來,佛陀又對文殊菩薩說:

  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于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

《關于“自修法華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