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关于“自修法华七”▪P3

  ..续本文上一页别是在自修时出现了恐怖情景,或者过去世的业障现前,病魔烦恼习气来干扰的时候,应时时把握自己的觉照力量,“宁可向前一步死,也不退后一步生。”的英雄气概!同时,心里感谢这些业障的出现,因为无始生死以来,一直蒙受它们的欺骗纠缠困惑,而不自觉知,现在由于自己精进努力的修行,终于松动了它们的阵地,正好是我克服这些烦恼缺陷的好机会,所以克服过去了,胆量和勇气也就随之增长。有时会痛哭流涕,有时会浑身不舒服,有时则会昏昏欲睡,有时还会烦躁不安等等,这些情况出现了,都得要拿出全部生命的力量来对付。而最有效的对付方法就是:至生死于度外,把自己当成一个旁观者来看,清楚的体会着种种情景的出现,又与我毫不相干!真所谓“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真用功时,浑然不知有天地人生”。慧思大师所说的“精进不卧,如救头然”。智者大师说有两种精进心:一是不惜身命一心精进满三七日,这是事相上的一心精进。二是我从今日乃至三七日满,于其中间诸有所作常自照了,见一切心性悉是不生不灭,这是理性中的一心精进。27如果能够事理不二,时时安住在前面所说的“平等性智”当中,那才是真正的大精进。

   三是应无所住的平常心。前面的殊胜欢喜心和精进心,都是重要的动力,有了这些动力之后,会在简短的法华七当中得到佛法的各种体验,甚至会出现自己以为非常不可思议的情景。此时,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了,《楞严经》所说的“但尽凡情,别无圣解。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不作圣解,是好境界。”正是此意,《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是此意。因为,在读诵《法华经》的时候,在精进法华七的过程当中,会出现心情上的波动,比如会被经中的佛菩萨感动得泪流满面,会被佛法的深广圆满震撼得叹未曾有,会感受到自己生命的伟大广博等等。这些境界虽然不能刻意去求得,如果刻意去求反而得不到了,但在诵经的时候,或者在打七的期间,常常会出现的。行者不可为此而沾沾自喜,应该以一种极其平常、平淡的心态来看待,使自己的心不住在任何有相的、可以用意识来思维的境界上,保持“念念不停、心心无住”的状态,如此才会更加客观地了解生命的景象,更加顺利地通过一次“软硬”的考核。28

   总之,在心理准备方面,应当把握这样一个原则:打七之前,很高兴很欢喜的去做;正修之时,很认真很努力的去做;每次诵完经后,就放下了,一概不问结果是什么样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无事超然、有事坦然、完事了然”的如如不动。以上三种心理的准备,便是根据这个原则来把握的。正修法华七之前,不得不知。

   其次,自修法华七的事相准备。

   如果根据慧思大师的说法,就只需要一部《法华经》便可以了,别的什么都不用准备,甚至是站着读诵、坐着读诵、行着读诵也都可以的,这对久修的人来说,也确实方便快捷。如果行者的习惯就是这样,喜好简单直接的,或者其它要求办不到的,那也不妨就依据这个方法来修,不用做任何其它方面的事相准备了。如果有条件,做事情又喜欢细致周密的人,那就应该在事相上作一些准备了。我们根据智者大师所说的《法华三昧忏仪·前方便》,进行总结归纳,智者大师说:

  夫一切忏悔行法,悉须作前方便。所以者何?若不先严净身心,卒入道场,则道心不发,行不如法,无所感降。是故当于正忏之前,一七日中,先自调伏其心,息诸缘事,供养三宝,严饰道场,净诸衣服,一心系念。29

  这里指出了“前方便”的重要性,如果匆匆忙忙没有准备就开始正修,很可能连道心也发不起来,作的也不会特别如法,那么感应也就没有了。所以,在正式进入法华七之前,还应该事先有个准备才行,把这些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再一心精进,那就更加容易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此处,一方面是在正修之前的七天内,就要做好心理准备,已如上述。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人护七30,自己就要把生活当中的各种杂乱之事都打点妥当,使自己在整个法华七期间不受外事的干扰;如果有人护七,也要在正式打七之前,把所有相关的事情都交待清楚,以免影响正修。此外,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讨论事相上的准备。

   一是严饰道场。这是首先要选择好的打七场所,或者在庄严的大殿,或者在安静的空屋子里,或者别的有益诵经的场所都可以。所谓道场,《维摩经》说:

  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发心是道场,能办事故;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降魔是道场,不倾动故;三界是道场,无所趣故;师子吼是道场,无所畏故;力无畏不共法是道场,无诸过故;三明是道场,无余碍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31

  这是道场的内在精神,完全理性化的重要开示,行者必须明白这个道场的真正意义。但从事相上讲,则应该做到庄严闲静为妥,如智者大师〈严净道场法〉说:

  当于闲静之处,严治一室以为道场。别安自坐之处,令与道场有隔。于道场中敷好高座,安置《法华经》一部,亦未必须安形像舍利并余经典,唯置《法华经》。安施幡盖种种供养具。于入道场日,清旦之时当净扫地,香汤灌洒、香泥涂地。32

  这里特别指出,在道场当中“未必安(佛)形像、舍利并余经典,”而“唯置《法华经》。”就可以了。但是,场所一定要“严净”,闲静严治,庄严清净。这样会使行者的身心都感到非常舒服安稳,在正修的时候就更容易轻安入定,所以要严饰道场。

   二是供养三宝。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应该准备花、香、灯、水、果等五供,这五供都是表法的,花表示在因地上美好愿望的开端,一切都在欢喜庄严的心态中进行;果表示圆满究竟的结果,一切都趋向于实际的受用和完整的结束;而从花到果的中间阶段,则是以香表示福德33,福德的大小直接影响行者的进度快慢;灯表示光明,智慧的光明是整个修学佛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水表示清净,宁静透彻而能够洗尽一切烦恼染污的禅定之法水,是与智慧的光明并立为如车双轮。所以,这五种供养就是表示我们从因地到果觉的必备资粮。借助外在的物质来显发内在本具的德能,这是供养三宝的真正意趣所在。以上供品能够每天一换,都用新鲜的最好,否则就在第一天设好供品,以后就不再设供也行。如果条件还不允许,那就随分随力,倾心尽意地努力做到何种程度都可以,比如就只有一尊佛像,或者只有一束花,或者只能在佛前燃香,都可以。甚至连佛像也没有,那就依据上述慧思大师的说法,或者智者大师所说的“唯置《法华经》”也就行了。但是,这里五种供养所代表的法义,在心中一定要明白,不管物质条件如何,内心总能与佛法相应,这才是最好的供养三宝。

   三是净诸衣服。关于洗浴净衣这一点,智者大师是很注重的,他在《法华三昧忏仪》中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所谓“身心清净无障碍故,心所愿求悉克果故。”34只有身体和内心一起都清净了,才能够所愿皆成,否则就会大打折扣了。因此,他强调说:

  初入道场,当以香汤沐浴,著净洁衣,若大衣及诸新染衣。若无,当取己衣胜者,以为入道场衣。于后若出道场,至不净处,当脱去净衣,著故衣,所为事竟,当更洗浴,著本净衣,入道场行事也。35

  这里把净衣洁体说得非常严肃,要把自己最好、最干净的衣服,也就是自己最喜欢的衣服取出来,作为入道场时的专用衣服,这样会在内心当中生起严肃慎重和庄严的感觉,有利于收摄身心,一心办道。其实,这也是一种表法,如《国清百录》卷一说:

  一日三时洗浴者,即表缘一实,修三三昧,遣荡无明、尘沙、见思垢腻,显净法身也。著新衣者,表寂灭忍,覆(空、有)二边丑陋也。36

  因此,沐浴是为了能够洗除烦恼的尘垢,获得清净法身的喜悦;净衣即表示以寂静而不生不灭的中道实相来庄严自己,从而不再表现出空有、来去、生灭、一异等二边的丑陋观点。可见,虽然这些都是在准备阶段所要知道的,但是时时处处都要回归于自性的当下,通过外在物质形式的表法,来显示自己本具的清净庄严的生命本体。把握根本而不废枝末,本末一体,不一不异,在事相上的种种准备工作,也是为了正修时的打成一片而施设的,所谓“东风一到,触目皆春”啊!

   上述这么多的准备工作就绪之后,接下来就讨论自修法华七的正修方法。

  2、正修方法

   修法华三昧,或者众人共修法华七的时候,正修的仪式就比较隆重繁琐,而相对来说,个人自修法华七的仪式,就可以比较简单一些。除了专门读诵《法华经》外,还可以在诵经的余暇,以打坐的方式来休息、观察实相,因此我们对诵经和打坐这两种正修,进行探讨。首先,根据前人所述的诵经方轨,对正修诵经的仪式作一介绍:

  自修法华七诵经仪式: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三称)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三称)

   ◎法华偈

   六万余言七轴装,无边妙义广含藏。

   白玉齿边流舍利,红莲舌上放毫光。

   喉中甘露涓涓润,口内醍醐滴滴凉。

   假饶造罪过山岳,不须妙法两三行。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正式读诵《法华经》经文,务必:全神贯注、字句分明、音声浑正、不急不宽。(正式诵经之前,可以准备一杯茶,滋润喉咙,使自己发音能够圆润浑厚。但诵经声音不可太高,以免伤气,或者影响别人)…

《关于“自修法华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