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关于“自修法华七”▪P2

  ..续本文上一页“念佛七”、“禅七”一样,又可称为“打七”,或者“结七”。打七是从这种精进修行的内在意义上来说的,而结七则是从克期取证的外在形式上来谈的。换句话说,打七就是从内涵来命名,结七就是从外延来称呼。

   首先,我们来了解“打七”的含义。

   这个“七”字,既是可以把握的、浅显的时间概念,也就是以七天作为一个精进修行的时间阶段;又是常被忽略的、深层的生命状况,也就是第七末那识的分别意根。这样,打七的内在意义就是:以七天时间作为一个单位,在这固定的七天时间当中,把我们第七识的分别之意根彻底打消,打消了分别意根之后,完全透露出“平等性智”,从而显现了我们清净庄严、无二无别的自性,也就明悟了法身慧命的微妙功用。所以,念佛七就是以“证得念佛三昧”为目的,禅七以“明心见性”为旨趣,法华七自然是以“证得法华三昧”为愿望。如果不明白这个“打七”的功能作用,对一切法不能平等,也就不能转化第七识而成为平等性智,当然也就不能把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亦即不能与“打七”的内涵完全相符,也就达不到“打七”的真正目的了。所以,打七就要打破自己以往的各种情见烦恼、分别执著,把所有一切知见、看法、主张、观点,统统一刀两断。以金刚妙慧眼光,扫荡一切妄念执情,定将身心世界,一眼看透。如慧思大师说:“观一切众生皆如佛。”18 又说:

  欲求无上道,修学《法华经》。身心证甘露,清净妙法门。

   持戒行忍辱,修习诸禅定。得诸佛三昧,六根性清净。

   菩萨学《法华》,具足二种行:一者无相行,二者有相行。

   无相四安乐,甚深妙禅定。观察六情根,诸法本来净。

   众生性无垢,无本亦无净。不修对治行,自然超众圣。

   无师自然觉,不由次第行。解与诸佛同,妙觉湛然性。19

  这段话的关键就在于先由次第行而进入彻底圆满的无次第,即首先观察有情众生的六根本来清净,见到六根本来清净之后,进一步连这个“清净”的概念也不落痕迹,即“无本亦无净”,这个时候三际平等,十方圆融,不修对治行,也不修次第行,一种平怀,泯然自尽,顿入如来大光明藏,所谓“解与诸佛同,妙觉湛然性”,一见不再见,契入诸法实相。这不仅仅是打七的内涵,也是修学佛法的中心要点,而打七就是以一种克期取证的精进手段,来打破自己无量劫以来的“分别意根”第七识,还我一个平等性的本来面目。

   所以智者大师说:

  求心毕竟不可得!心如梦幻不实,寂然如虚空,无名无相,不可分别......。不取不舍、不倚不著,一切念想不起,心常寂然,亦不住寂然。言语道断,不可宣说。虽不得心非心相,而了了通达,一切心非心法,一切皆如幻化。是名观心无心、法不住法。20

  到此地步,就是明镜当台,明镜亦非台;彻见本来,本来无一物;放光动地,何处惹尘埃!只能用“不住、不动”勉强说出。古大德此时便大袖子一甩,回方丈去了。回头一看:“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语默动静尽是禅机。”也即湛然大师《法华文句记》卷二(下)说:“一色一香无非四一,如此观行,真法华之三昧也。”21智礼大师亦云:

  境观双忘,待对斯绝。非言能议,非心可思,故强示云不可思议微妙观也。此观能灭罪之边际,能显理之渊源,是首楞严禅,是法华三昧......。当知《止观》一部即法华三昧之筌蹄。一乘十观即法华三昧之正体,圆顿大乘究竟于此。22

  这里表现了“能所两忘,对待斯绝”的豁然超越境界。《修忏要旨》又说:

  修法华三昧者,若能精至进功,岂不破障显理!......法法周备,念念具足,十方三世不离刹那,诸佛众生皆名法界,当处皆空,全体即假,二边叵得,中道不存,三谛圆融,一心具足,不一不异,非纵非横,不可言言,宁容识识!23

  由此可知,打七的真正内涵,就在于“用根不用识”,所谓“不可言言,宁容识识”,指的是把所有的“识”都扫荡干净,容不下它有半点回旋的余地,分别意根去除掉了,只剩下明历历、露堂堂的“三谛圆融,离言绝相”。正是虎溪大师所说:

  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即是中。

   忘照何尝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24

  修行人如果于此不能咬定,任你费劲周折,百般辛苦,也只是落得一个“舍本逐末”的下场,终是徒劳,岂不冤枉!如能于此认得,便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念念不停、心心无住。一心读诵《法华经》,不作读经诵经想,亦不作不读诵想;一心礼拜《法华经》,不作礼拜恭敬想,亦不作不礼敬想。时时回归自性,处处活泼天然。这才真正做到了《法华经》中“以佛庄严而自庄严”的重要开示。打七的内涵,到此也就算是全盘透露,彻底无遗了。

   其次,我们再来谈谈结七的含义。

   这是指修行法华七的外在形式和操作方法。“结”字具有组织、总结的意思,也就是在集体修行的时候,组织一伙同修道友,组织一段空闲时间,组织一种修行方法,组织一个安静地点,总结精神力量,总结功德利益等等。由于组织能量、集中精力的缘故,一般在特定的短暂时间内就可获得突破性的进展,这就叫做“克期取证”了。而这个期限也一般就确定在七天,因此名为“结七”。就象慧远大师在庐山一百二十三人结莲社念佛一样,把众多的事相组织成一个整体,把众多的烦恼妄想组织成一真法界。那么,法华七就是要将自己的妄想杂念收摄回来,象莲花一样清净庄严,使内心团结平等,由此进入佛法的智慧大海。

   我们这里就从具体方法和时间安排上作一介绍。关于《法华经》的修行,形式非常多,有礼拜经文,有随文入观,有依经而忏悔,有专门读诵,甚至有焚身供养的,举不胜举。今就诵经这一种修法作一回顾。历代祖师对于诵经这种修法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如慧思大师提倡的“有相行”就比较简单,他说:

  有相行,此是《普贤劝发品》中,诵《法华经》散心精进,如是等人,不修禅定,不入三昧,若坐、若立、若行,一心专念《法华》文字,精进不卧,如救头然,是名文字有相行。25

  这里对于诵经的仪式方面没有提出任何要求,而且说是“散心”,是“不修禅定、不入三昧”,甚至还强调“若坐、若立、若行”都是可以的,只要“一心专念《法华》文字”就行,这种修行方法,在表面形式上是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但其内在的实质却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那就是“精进不卧,如救头然”。其实,这种做法和要求,对于个人自修“法华七”是最适合不过了,因为没有繁琐的仪轨,也不用佛前上供,也不用洒净结坛,甚至也没有提到起赞和回向等,就只有一个“一心专念《法华》文字”,何等简洁爽快!这就是“自修法华七”所应采纳的基本模式。

   我们再结合智者大师所提倡的“法华三昧忏仪”的行法,就个人自修的特点,作一些适当的增补和调节,从而构成“自修法华七”的定式。分三个方面来讨论:一是准备工作(即前方便),二是正修方法,三是时间安排。

  1、准备工作

   智者大师指出:“修行有二种,一者初行,二者久行。教初行者当用此法(即法华三昧忏仪),教久修者依安乐行品。”26也就是说,对于老修行的人来说,没有必要再经过这么繁琐的仪式了,直接以“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雪,慧日能消除。”的思想来读诵《法华经》就可以了。或者散心精进,只管读诵《法华经》,如上述慧思大师所说的那种方法也行。但对于初入佛门,没有长期修行经验的人来说,还是要有一定的仪式,或者说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加有效的法喜。

   因此,自修法华七的时候,就看个人的条件而定了,如果自己有足够的经验,那就不需要作任何准备工作,直接进入正修阶段,依据慧思大师的教育去做就行了。如果经验不是很足,或者有条件可以讲究的,那就准备充分一些,作个有备无患,使得更加庄严圆满,也是非常必要的。总之,看个人的习惯和条件而定,如果是好简约安静的人,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一心读诵经典;如果是好庄严细致的人,那就布置一个满意的道场,香花供养,再一心读诵经典。我们这里就从心理准备和事相准备两方面来说。

   首先,自修法华七的心理准备。

   一是机会难得的殊胜心。尽管只有自己一个人来修行法华七,但这种机会还是非常非常地难得的,尤其是以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修行的人,首次自修法华七,那就更是非同小可了!这种善根福德因缘的具足,一定是十方诸佛菩萨的慈悲怜念,一定是无量劫以来久种善根福德,一定是现前大众和护法善神的极力护持和加被。此机缘得之不易,将对我们整个修学佛法的进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茫茫人海,嗷嗷苦趣,不为名利奔忙,便受烦恼折磨!悠悠生死,匆匆过客,不是熙熙攘攘,便觉凄凄惨惨!滚滚红尘,昏昏末法,不会执迷难悟,定也任意疯狂!又有几人能心甘情愿地独自精进?又有几人具备独自精进的条件?有人发心却环境不允许,有环境的人却又不发心,此心此境,何其难得!因缘会遇,实属不易!所以应当生起珍重赞叹的欢喜心,机会难得的殊胜心。也就是智礼大师所谓的“须起难思之想”。在欢喜和珍重的心情下,来完成这项心甘情愿的安排。

   二是不惜身命的精进心。有了好的心情来准备自修法华七,还要有更进一步的精进心,革除自己无始劫以来的姑且之心,古人说:“姑息二字等于自杀”,更何况是这么短短的七天,或者二十一天时间呢!克期修行时光有限,机会难得不可蹉跎,既然已经下定决心,那就非要求得上乘。只要稍有懈怠心起,即刻觉照扫荡无遗。不但在准备阶段要发起这种勇猛精进的念头,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修行的过程中,无论出现什么情况,也不生一念退却的想法。特…

《关于“自修法华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