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关于“自修法华七”

  关于“自修法华七”

  达 照

  “法华七”这个名称,是伴随着念佛七、观音七、禅七等名称的产生而出现的,一般是指以七天为期的集体诵《法华经》的修道行为(现在基本上被合在“水陆道场”里面了,即所谓的“法华坛”。但也有进行单修“法华七”的,应付经忏的情况比较多,专门以修行办道为目的的比较少)。每天除了专门读诵《法华经》以外,还要洒净、起赞、上供、回向等辅助行仪。

   但是,自己一个人的“自修法华七”却还不多见(自修《法华经》,在历史上是非常多的)。随着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个人的时间都显得极为宝贵,个人的工作都显得特别紧张,在这种现实环境当中,能够单独一人自由的专修“法华七”,应该是一种新型的特别值得提倡和推广的修行方法。为此,我们对这种修行方法的依据,以及内涵和外延,乃至应该注意的事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经典的考索,以资借鉴。

  一、依 据

  “自修法华七”的特点,便是以个人专门读诵《法华经》为日课,以七天或者二十一天为一期。为什么要读诵《法华经》呢?这在《法华经》当中,佛陀有明确的开示。如《法华经》卷一说:“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1卷四又说: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2

   ......

   药王,其有读诵《法华经》者,当知是人,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则为如来肩所荷担。其所至方,应随向礼,一心合掌,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肴馔,作诸伎乐,人中上供而供养之,应持天宝而以散之,天上宝聚应以奉献。所以者何?是人欢喜说法,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3

  同时,在《法华经》卷六也说: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4

   ......

   当知是《法华经》,大饶益诸菩萨摩诃萨。能令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诸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常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是经。5

   ......

   是故汝等,于如来灭后,应一心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修行。所在国土,若有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修行,若经卷所住之处......,皆应起塔供养。所以者何?当知是处即是道场,诸佛于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佛于此转于*轮,诸佛于此而般涅槃。6

  而于《法华经》卷七当中,则有许多菩萨以及护法善神也在佛前发誓,表示一定要护持读诵《法华经》的修行者,而且还说了各自的秘密咒语来绝对拥护诵经行者,如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十罗剎女与鬼子母并其子及眷属等,其中以普贤菩萨的大宏誓愿最为了不起。在《劝发品》中,普贤菩萨说:

  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众俱诣其所,而自现身,供养守护,安慰其心,亦为供养《法华经》故。是人若坐,思惟此《经》,尔时我复乘白象王现其人前。其人若于《法华经》,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当教之,与共读诵,还令通利。尔时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得见我身,甚大欢喜,转复精进。以见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罗尼,名为旋陀罗尼、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法音方便陀罗尼,得如是等陀罗尼。

   世尊!若后世后五百岁浊恶世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读诵者、书写者,欲修习是《法华经》,于三七日中,应一心精进。满三七日已,我当乘六牙白象,与无量菩萨而自围绕,以一切众生所喜见身,现其人前,而为说法,示教利喜。7

  这段经文便是读诵经典的“法华七”的根本依据所在,是普贤菩萨对佛发誓,一定护持于三七日当中读诵《法华经》的修行者的具体表白。而且指出了“若行若立”的诵经形式和“若坐思惟”的禅修方法。因此,《法华经》被翻译成汉文之后,就成为中国人最喜欢读诵的一部重要佛经。正如唐朝道宣律师所说的:“自汉至唐六百余载,总历群籍四千余轴,受持盛者,无出此经。”8而在各种读诵受持《法华经》的史料记载中,天台宗的祖师更显得勤恳精进,同时也获得了极为显著的成果,比如二祖慧思大师得法华三昧,一切佛法即念现前,天台智者大师证旋陀罗尼,即得无碍辩才。所以,天台宗也就把这部《法华经》作为整个佛法的核心典籍,成为立宗的根本依据。慧思大师《法华经安乐行义》说:

  《法华经》者,大乘顿觉,无师自悟,疾成佛道。一切世间,难信法门。凡是一切新学菩萨,欲求大乘,超过一切诸菩萨,疾成佛道,须持戒、忍辱、精进、勤修禅定,专心勤学“法华三昧”。9

  智者大师《法华三昧忏仪》也说: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诵大乘经者,欲修大乘行者,发大乘意者,欲见普贤菩萨色身者,欲见释迦牟尼佛多宝佛塔、分身诸佛及十方佛者,欲得六根清净、入佛境界通达无阂者,......欲得破四魔净一切烦恼、灭一切障道罪、现身入菩萨正位、具一切诸佛自在功德者,先当于空闲处,三七日一心精进入法华三昧......。所以者何?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行大直道无留难故。10

  但在专修《法华经》的方法上,慧思大师依据《法华经·安乐行品》,著《法华经安乐行义》,分为“无相行”和“有相行”两种,无相行就是观照实相,当下无念,所谓:“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有相行就是诵《法华经》散心精进,所谓:“不修禅定,不入三昧,若坐、若立、若行,一心专念《法华》文字,精进不卧,如救头然。”这是慧思大师对《法华经》的修行方法所做出的开示。智者大师在慧思大师这两种“行”的基础上,又加入更多的关于“忏仪”方面的内容,完成了“法华三昧忏仪”的修行方法,从而成为天台四种三昧当中最具特色的“半行半坐三昧”。

   这个“法华三昧”的名称,便是出自《法华经》卷七〈妙音菩萨品〉11与《法华三昧经》12等。据《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记载,智者大师于光州大苏山入法华三昧前方便,获得初旋陀罗尼13,再根据他自己亲自证得的经验以及佛经的记载,撰述了《法华三昧忏仪》一文。而关于“法华三昧忏”的修行,在天台教学史上,真可谓屡见不鲜、前赴后继!历代祖师大德们几乎没有不修法华三昧忏的。其中,宋代四明智礼大师的苦修情景特别感人,据《佛祖统记》卷八〈知礼传〉记载,宋·天禧元年(1017),知礼与异闻等十人,结修法华忏,誓于三岁期满,焚身供养《法华经》。后来幸亏有许多朝廷官员及诸山长老致书劝请住世,才没有舍身。14这可视为慧思大师所谓“不顾身命”的写照了。

   《法华三昧忏仪》的行法非常周备,后又经过唐代湛然大师《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的进一步完善,就显得更为圆满了。法华三昧是天台宗禅修的重要方法,被称为是“天台圆顿止观行法之重要代表”15。因为这个方法是属于集体共修的,在人数上也没有限制,只要发心愿意修持就可以参与。所以整个修行的仪式,都显得非常隆重,诸如修行的前方便就要供养三宝、严饰道场、净诸衣服等,而正修的时候,也要严净道场、洗净身手、佛前设供、奉请三宝、梵呗赞叹、齐声礼佛、说罪忏悔、行道旋绕、读诵经典等。这些在集体共修的时候,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庄严气氛,能促使修行者的身心消融在庄严肃穆、宁静明亮的行住坐卧之中。其具体行法,可以拜读智者大师的《法华三昧忏仪》16,参考法藏法师的《天台禅法的特质》17一文,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隆重的修行仪式对集体修行来说,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意义。然而,对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现代人来说,除了专门从事佛法修行者外,想要集合一班志同道合,又都能够读诵《法华经》的人一起修行,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就拿出家的修行者来说,想以专门修行办道为目的,又都能够对“法华七”生起绝对信心,而进行集体的“法华七”的共修,似乎也不多见了。而在这样的年代里,如果有人能够选择一个适当的时间,进行一番克期取证,倒是更为便捷、实惠。尤其是在一个人“自修法华七”的时候,毕竟还是显示不出集体的那种庄严肃穆、气势磅礴、浑然天成的氛围来,如果也依据那些繁琐的仪式来进行,恐怕不但达不到集体共修时的互动感染的效果,而且连自修的那份单纯朴素的感觉也将随之消失,那就更划不来了。但是,个人自修“法华七”的时代需要,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又不可回避。故而我们只能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顺应时代的潮流,做出现在最如法的选择了。

   所以,“自修法华七”的根本依据就是《法华经》,以及天台宗的《法华经安乐行义》、《法华三昧忏仪》,同时也参考现在所流行的“法华七”的行法,并就个人自修的特点,对隆重繁琐的仪式进行浓缩和洗练,力求做到既能够如法行持,又可以获得真正的功德利益。

  二、内涵和外延

  这里所谓的内涵,就是指“法华七”根本的、实质性的内在意义,外延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操作的外在表现。因为需要通过某种形式上的、具体方法的修行,才能够显示这种行法的内在精神境界,所以对这内外两种情况,也就都有必要进行探讨和把握。

   那么,“法华七”有什么内在意义和外在表现呢?

   “法华七”与…

《关于“自修法华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