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關于“自修法華七”

  關于“自修法華七”

  達 照

  “法華七”這個名稱,是伴隨著念佛七、觀音七、禅七等名稱的産生而出現的,一般是指以七天爲期的集體誦《法華經》的修道行爲(現在基本上被合在“水陸道場”裏面了,即所謂的“法華壇”。但也有進行單修“法華七”的,應付經忏的情況比較多,專門以修行辦道爲目的的比較少)。每天除了專門讀誦《法華經》以外,還要灑淨、起贊、上供、回向等輔助行儀。

   但是,自己一個人的“自修法華七”卻還不多見(自修《法華經》,在曆史上是非常多的)。隨著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模式,個人的時間都顯得極爲寶貴,個人的工作都顯得特別緊張,在這種現實環境當中,能夠單獨一人自由的專修“法華七”,應該是一種新型的特別值得提倡和推廣的修行方法。爲此,我們對這種修行方法的依據,以及內涵和外延,乃至應該注意的事項,做一個簡單的回顧和經典的考索,以資借鑒。

  一、依 據

  “自修法華七”的特點,便是以個人專門讀誦《法華經》爲日課,以七天或者二十一天爲一期。爲什麼要讀誦《法華經》呢?這在《法華經》當中,佛陀有明確的開示。如《法華經》卷一說:“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決了。”1卷四又說: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2

   ......

   藥王,其有讀誦《法華經》者,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則爲如來肩所荷擔。其所至方,應隨向禮,一心合掌,恭敬供養,尊重贊歎,華香璎珞,末香塗香燒香,缯蓋幢幡,衣服肴馔,作諸伎樂,人中上供而供養之,應持天寶而以散之,天上寶聚應以奉獻。所以者何?是人歡喜說法,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3

  同時,在《法華經》卷六也說: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于叁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亦見其中一切衆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悉見悉知。4

   ......

   當知是《法華經》,大饒益諸菩薩摩诃薩。能令至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諸菩薩摩诃薩,于如來滅後,常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經。5

   ......

   是故汝等,于如來滅後,應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所在國土,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若經卷所住之處......,皆應起塔供養。所以者何?當知是處即是道場,諸佛于此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諸佛于此轉于*輪,諸佛于此而般涅槃。6

  而于《法華經》卷七當中,則有許多菩薩以及護法善神也在佛前發誓,表示一定要護持讀誦《法華經》的修行者,而且還說了各自的秘密咒語來絕對擁護誦經行者,如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十羅剎女與鬼子母並其子及眷屬等,其中以普賢菩薩的大宏誓願最爲了不起。在《勸發品》中,普賢菩薩說:

  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衆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亦爲供養《法華經》故。是人若坐,思惟此《經》,爾時我複乘白象王現其人前。其人若于《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轉複精進。以見我故,即得叁昧及陀羅尼,名爲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法音方便陀羅尼,得如是等陀羅尼。

   世尊!若後世後五百歲濁惡世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讀誦者、書寫者,欲修習是《法華經》,于叁七日中,應一心精進。滿叁七日已,我當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衆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而爲說法,示教利喜。7

  這段經文便是讀誦經典的“法華七”的根本依據所在,是普賢菩薩對佛發誓,一定護持于叁七日當中讀誦《法華經》的修行者的具體表白。而且指出了“若行若立”的誦經形式和“若坐思惟”的禅修方法。因此,《法華經》被翻譯成漢文之後,就成爲中國人最喜歡讀誦的一部重要佛經。正如唐朝道宣律師所說的:“自漢至唐六百余載,總曆群籍四千余軸,受持盛者,無出此經。”8而在各種讀誦受持《法華經》的史料記載中,天臺宗的祖師更顯得勤懇精進,同時也獲得了極爲顯著的成果,比如二祖慧思大師得法華叁昧,一切佛法即念現前,天臺智者大師證旋陀羅尼,即得無礙辯才。所以,天臺宗也就把這部《法華經》作爲整個佛法的核心典籍,成爲立宗的根本依據。慧思大師《法華經安樂行義》說:

  《法華經》者,大乘頓覺,無師自悟,疾成佛道。一切世間,難信法門。凡是一切新學菩薩,欲求大乘,超過一切諸菩薩,疾成佛道,須持戒、忍辱、精進、勤修禅定,專心勤學“法華叁昧”。9

  智者大師《法華叁昧忏儀》也說: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濁惡世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誦大乘經者,欲修大乘行者,發大乘意者,欲見普賢菩薩色身者,欲見釋迦牟尼佛多寶佛塔、分身諸佛及十方佛者,欲得六根清淨、入佛境界通達無閡者,......欲得破四魔淨一切煩惱、滅一切障道罪、現身入菩薩正位、具一切諸佛自在功德者,先當于空閑處,叁七日一心精進入法華叁昧......。所以者何?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秘密之藏,于諸經中最在其上,行大直道無留難故。10

  但在專修《法華經》的方法上,慧思大師依據《法華經·安樂行品》,著《法華經安樂行義》,分爲“無相行”和“有相行”兩種,無相行就是觀照實相,當下無念,所謂:“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畢竟不生。”有相行就是誦《法華經》散心精進,所謂:“不修禅定,不入叁昧,若坐、若立、若行,一心專念《法華》文字,精進不臥,如救頭然。”這是慧思大師對《法華經》的修行方法所做出的開示。智者大師在慧思大師這兩種“行”的基礎上,又加入更多的關于“忏儀”方面的內容,完成了“法華叁昧忏儀”的修行方法,從而成爲天臺四種叁昧當中最具特色的“半行半坐叁昧”。

   這個“法華叁昧”的名稱,便是出自《法華經》卷七〈妙音菩薩品〉11與《法華叁昧經》12等。據《隋天臺智者大師別傳》記載,智者大師于光州大蘇山入法華叁昧前方便,獲得初旋陀羅尼13,再根據他自己親自證得的經驗以及佛經的記載,撰述了《法華叁昧忏儀》一文。而關于“法華叁昧忏”的修行,在天臺教學史上,真可謂屢見不鮮、前赴後繼!曆代祖師大德們幾乎沒有不修法華叁昧忏的。其中,宋代四明智禮大師的苦修情景特別感人,據《佛祖統記》卷八〈知禮傳〉記載,宋·天禧元年(1017),知禮與異聞等十人,結修法華忏,誓于叁歲期滿,焚身供養《法華經》。後來幸虧有許多朝廷官員及諸山長老致書勸請住世,才沒有舍身。14這可視爲慧思大師所謂“不顧身命”的寫照了。

   《法華叁昧忏儀》的行法非常周備,後又經過唐代湛然大師《法華叁昧行事運想補助儀》的進一步完善,就顯得更爲圓滿了。法華叁昧是天臺宗禅修的重要方法,被稱爲是“天臺圓頓止觀行法之重要代表”15。因爲這個方法是屬于集體共修的,在人數上也沒有限製,只要發心願意修持就可以參與。所以整個修行的儀式,都顯得非常隆重,諸如修行的前方便就要供養叁寶、嚴飾道場、淨諸衣服等,而正修的時候,也要嚴淨道場、洗淨身手、佛前設供、奉請叁寶、梵呗贊歎、齊聲禮佛、說罪忏悔、行道旋繞、讀誦經典等。這些在集體共修的時候,是不可或缺的一種莊嚴氣氛,能促使修行者的身心消融在莊嚴肅穆、甯靜明亮的行住坐臥之中。其具體行法,可以拜讀智者大師的《法華叁昧忏儀》16,參考法藏法師的《天臺禅法的特質》17一文,這裏就不多介紹了。

   隆重的修行儀式對集體修行來說,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意義。然而,對于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現代人來說,除了專門從事佛法修行者外,想要集合一班志同道合,又都能夠讀誦《法華經》的人一起修行,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就拿出家的修行者來說,想以專門修行辦道爲目的,又都能夠對“法華七”生起絕對信心,而進行集體的“法華七”的共修,似乎也不多見了。而在這樣的年代裏,如果有人能夠選擇一個適當的時間,進行一番克期取證,倒是更爲便捷、實惠。尤其是在一個人“自修法華七”的時候,畢竟還是顯示不出集體的那種莊嚴肅穆、氣勢磅礴、渾然天成的氛圍來,如果也依據那些繁瑣的儀式來進行,恐怕不但達不到集體共修時的互動感染的效果,而且連自修的那份單純樸素的感覺也將隨之消失,那就更劃不來了。但是,個人自修“法華七”的時代需要,已經擺在我們面前,又不可回避。故而我們只能承擔起曆史賦予的使命,順應時代的潮流,做出現在最如法的選擇了。

   所以,“自修法華七”的根本依據就是《法華經》,以及天臺宗的《法華經安樂行義》、《法華叁昧忏儀》,同時也參考現在所流行的“法華七”的行法,並就個人自修的特點,對隆重繁瑣的儀式進行濃縮和洗練,力求做到既能夠如法行持,又可以獲得真正的功德利益。

  二、內涵和外延

  這裏所謂的內涵,就是指“法華七”根本的、實質性的內在意義,外延則是指具體的、可以操作的外在表現。因爲需要通過某種形式上的、具體方法的修行,才能夠顯示這種行法的內在精神境界,所以對這內外兩種情況,也就都有必要進行探討和把握。

   那麼,“法華七”有什麼內在意義和外在表現呢?

   “法華七”與…

《關于“自修法華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