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直講 第十一章 法*二十五 善用在於人

  第十一章 *輪二十五 善用在於人

  當我們學習二十五*輪時,就應了知*輪的意義在於:輾碎煩惱--奢摩他體真止、空觀,能破見思煩惱,運轉至真谛理體,成就一切智,而得般若德;叁摩缽提方便隨緣止、假觀,能破塵沙煩惱,運轉至俗谛理體,成就道種智,而得解脫德;禅那離二邊分別止、中道觀,能破無明煩惱,運轉中谛理體,成就一切種智,而得法身德。次第而修則次第成就;圓妙而修、一叁無異,則一念具足,當下圓成。

  二十五*輪是根本叁輪上的方便開演,不同組合的方式,以適合二十五種類型的修行人。

  無論你行於何法,總可以在二十五輪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修持之路,如果你的行持不適合於相應的*輪,那一定會滯在某處而始終難得成就。

   下面我們學習由辯音菩薩提出的*輪之旨。  

  “於是辯音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細辨法音,善轉*輪,禮佛得旨,長跪了心。)

  “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爲希有。”

   大悲世尊!您剛才所講的叁種觀門,能夠使令一切衆生成佛,而且分得如此清楚,一層一層的,妙法之輪,運轉無礙,如是妙觀*輪,亦是對佛門整個修證觀行的總的概括,如此微妙,如此殊勝,實在是少有的!

  “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

  願爲大衆及末世衆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

  世尊啊!您剛才講叁個法門是非常的好,是很圓滿了,但菩薩種類很多,所以有很多差別,這個方便對一切菩薩在這圓覺門中有幾種修習

  細分下去還有幾種類型

  願爲大衆及末世衆生再方便開示,使他們悟到真實體相。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初入者爲始,圓成者爲終,終始*輪,圓轉無礙。

  “爾時,世尊告辯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問於如來如是修習,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能夠問到這樣的如來修證境界,而且還講到滿足一切菩薩的修行法門,你問得很好。你要仔細谛聽,應當爲你宣說。

  “時,辯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以歡喜心受持微妙的教法,以默然之心去契悟本來面目。下面講整個*輪的觀法。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

   先從根本上講,就是講一切如來,圓覺本性,本來清淨,所以本來沒修習亦沒修習的人,先破了人與法的執著,方能契合真覺。

  “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一切菩薩與衆生在未明心見性之前,都處于未覺的迷惑狀態,所以都是依理解力去修行,這樣的修行,不能離幻,均屬幻力。因此,往往佛祖在給你佛法前先要破世俗法,因爲佛法很微妙的,如原來的東西還在,用世俗的觀念去理解佛法,佛法就學不進去。這好比有精美的東西給你吃,先要餓了才能吃得進去,肚子飽了就吃不進去。所以先破了它,放下後,把俗情世智化空,才能進修真實佛法。“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因爲還沒覺,要依幻力修習,藉妄心用功。

  “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這時候便有二十五種清淨禅定的修習*輪。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

  這是第一輪,別的都不管,專門取個極靜的地方去修行,如到深山老林中去,選個清淨環境。

   “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

  由靜而定,由定而慧,以慧破惑,顯於空明,於是永斷一切煩惱,且到究竟時亦能成就,進人聖門,靈妙開發,這樣也會圓滿道業。

  “不起於座,便入涅槃。”

  這樣不用來到人間應化,到深山老林中修,常於座中用功,修到一定時候不起於座,即入涅槃境界,這是從奢摩他直接進入涅槃解脫之道。

   “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這樣的菩薩叫單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靜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爲單修叁摩缽提。”

  假使這些菩薩僅僅觀修如幻法門,就在事相人際中應用,無須取靜爲行,因佛力的加持,故能以幻智方便,“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在世界隨緣變化出種種應機的作用,完備地去修所有菩薩的清淨妙行,在顯現陀羅尼總持門的妙用時又不失去寂靜念。不是坐在那裏空守死定,而是活潑潑地善持妙化;且是榮辱不動,是非不生,一切境界安心自然,這樣的陀羅尼不失,靜慧也不失,又能解脫自他煩惱,這樣的菩薩叫單修叁摩缽提。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禅那。” 

  假使菩薩只把幻執滅掉,絕念無住,不取(起)作用,於是獨斷一切煩惱,煩惱斷盡時,與靈妙真心相應,證到實相,這樣的菩薩叫單修禅那。《入佛境界經》中講:“諸法猶如幻,如幻不可得,離諸幻法故,敬禮無所觀。”如幻不可得即是滅幻,無所觀即不取。

  以上是根本叁輪的單修法。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

  這菩薩先以靜觀開頭,再在靜中照幻,照幻照得明了以後,這樣再在中間起菩薩行,有個過程。因此,如果沒有靜慧作爲起點,就會自居幻化之中,所以先取至靜,再起菩薩行,度如幻衆生,這樣是兼顧兩者。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

   這樣的菩薩叫先修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假使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靜性就是寂性,藉靜而兼修寂性,這樣以二觀綜合的功用,就斷了煩惱,永出生死。這樣的菩薩叫先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複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衆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叁摩缽提,後修禅那。”

  這裏講叁個法門次第而入的*輪用心之道。靜慧力即是奢摩他,幻力變化即叁摩缽提,入寂即禅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巳,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衆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後修叁摩缽提。”

  就是講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以後,再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衆生,這樣的菩薩叫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後修叁摩缽提。

  “先修叁摩缽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禅那。”以變化力做佛事時,又即安住寂靜,又能斷除煩惱,層層深入,這是由幻即靜,即靜而寂,次第成就。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中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由幻用而達寂性,即寂性而安住至靜,這是初幻、中寂、後靜。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順隨。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齊修奢摩他、禅那。”

  先用幻法,後齊修靜寂二法。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於至靜,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叁摩缽提、奢摩他,後修禅那。”

  由幻化而即靜空,再修寂觀而斷煩惱。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於寂滅,後住清淨,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修叁摩缽提、禅那,後修奢摩他。”

  以變化力資於寂滅”,是幻寂齊修,後經清淨無作靜慮是奢摩他的靜空觀。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取至靜,住於清淨。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這是後七輪的第一輪,叫“寶明空海觀”。《佛頂經》說:“同入如來寶明空海。”所以先以靈心寂滅之力,歸於本覺靈明,猶如寶明一樣,後入靜慧猶如空海。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順隨。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叁摩缽提。”

  這是第二“虛空妙用觀”,靈心之體,猶如虛空生起一切變化,所以先以寂滅靈心,廣大如虛空,再以如幻變化而起妙用。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於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

  這是第叁“舜若呈禅觀”。“舜若”即虛空神,此神有顯色而無形體,所以遇日光映照時,暫時顯現色相。說明這個*輪,是先寂滅爲虛空,次靜想照空,再後起一切幻化作用。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清淨境界,歸於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叁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這是第四“飲光歸定觀”。飲光就是大迦葉,他的修證就是本*輪的以禅那先證體,次起如幻神通,後才歸於靜空之定。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於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齊修奢摩他、叁摩缽提。”

  這是第五“多寶呈通觀”。多寶佛先成道,證真如性體,後在塔中發起法華,猶如靜中起幻化而無礙。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

  這是第六“下方騰化觀”。藉《法華經》中六萬恒河菩薩從下方騰化而現,說明此法先是齊修寂與靜,後以其大力而忽呈如幻變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叁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這是第七“帝心含變觀”。藉帝心之寶能含一切物像,“對即應變,應而還空”。說明靈心妙觀如果成就,就能包含一切德用,應一切緣而起幻化,後又入於安靜空明。

  

  下面還有一輪圓修妙觀,叫做“如意圓修觀”,猶如“如意寶珠,四方俱照”,譬喻大智慧人頓覺心性,叁觀一時齊修而圓融。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

   一切事理、性相、真妄、色空等等種類,舉體相應,所以圓人修法無法不圓,偏邪皆是中正。所以以圓覺之智合於理體,理即非理,全體是事。又以圓覺合事,事即非事,所以全事即理。一切性相等二邊之法,全即不二,能圓悟這個宗旨,中道的第一義谛,立即顯現於心中,非理非事是以雙遮來顯中,即理即事是以雙…

《圓覺經直講 第十一章 法*二十五 善用在於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