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直講 第十一章 法*二十五 善用在於人▪P2

  ..續本文上一頁照來顯中,遮照同時,就是圓覺。

   “於諸性相,無離覺性。”

  性即靜觀之修,相即如幻之觀,“無離覺性”,即性即相而不離靈覺妙心的寂滅真觀。也即:即空、即假、即中,叁即一,一即叁。又以圓覺圓合一切,是從體起用;如性相無異覺性,是會用歸體,體用無礙,寂照同時,就是圓滿無上妙覺。

  “此菩薩者,是爲圓修叁種自性清淨隨順。”

  這樣圓修的菩薩,因爲同時體現了自性的叁個方面--法身、般若、解脫,所以獲得清淨隨順。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

  這是結成了一切菩薩在因地中修習所應用的方便妙輪,是成佛的正因。

  “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忏悔,經叁七日,於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這是世尊告訴我們怎樣選擇符合自己根性的*輪的辦法。佛說:凡是修大乘道,發心成佛的菩薩與末世一切衆生,如果想依這二十五輪的方便修習時,應當先采用事相中的威儀法式以及用心的方便,身、口、意叁業清淨,戒、定、慧叁學具足,事相圓融。第一、當持梵行,清淨的菩薩戒的行儀,攝律儀,攝善法,饒益有情的叁聚淨戒應當具足。第二、應當以寂靜心而修于定,其心不亂,方便趣入正道。第叁、應該在正定中,以無分別的淨覺心而照了法義,悟入妙道,化轉妄惑。

  這樣叁學合於一心,妙觀顯於一念,方能成佛。然後在佛前求哀忏悔,消除多生的業累,打破無始的障礙,恢複清淨的心體。這樣要經過叁七二十一日,因爲發露先罪的日子假使太短了,顧慮到罪業消不盡,只怕精誠不夠,難以感佛來應,所以應當在叁七日中求哀忏悔,忏悔之後,可以把標有二十五輪標記的紙箋放在佛前(表見次頁),跪下頂禮佛後,隨手拈取一張,不可在此時亂心分別,或簡擇選取,應一心求佛,誠心求取。打開後,依結中所開示*輪,就知道自己根機的頓與漸,知道自己應修的*輪,不能再貪求其他修法。

   “ 一念疑悔,即不成就”,因爲佛力加持,使你得到自己的*輪。所以一者仗佛力而順達,二者合根性而易趣,所以千萬不可生懷疑之心,以及後悔之意。因爲心生疑阻,失去以前的功德,縱使再修,稍難成就,所以不應輕於事相,應根據所開示的*輪一心用功,必能成就。接下去是偈文: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辨音汝當知,一切諸菩薩,無礙清靜慧,皆以禅定生。所謂奢摩他,叁摩提禅那,叁法頓漸修,有二十五種。十方諸如來,叁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頓覺人,並法不隨順。一切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常當持此輪,隨順勤修習,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槃。”

   佛方便演繹了二十五*輪之後,爲使行者明了而入,所以再以偈言宣示:[辯音汝當知],善辯法音的人應當了之:[一切諸菩薩,無礙清靜慧,皆以禅定生。]解脫依于慧照,慧照源于禅定,禅定在于*輪:[所謂奢摩他,叁摩提禅那。]叁中觀修之法,都是以圓覺清靜心,離能所對待而修心觀。然而法有頓漸,根有利鈍,所以形成:[叁法頓漸修,有二十五種],二十五種*輪已包括一切法的修習關鍵。因爲叁谛攝一切理,叁觀融一切行故。所以因果不二:[十方諸如來,叁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如來已成,行者而趨,無不因此*輪而得道。

  [唯除頓覺人,並法不隨順],前一偈說明菩薩應修而爲之,這裏指菩薩無所爲。其中有兩層意思:

  一、上根之人得圓頓悟解,對於一切定相之法也不隨順,所以不必依二十五輪以及道場探結的方法來決定自己的根性。這裏的不隨順於法,也就是不取於相。不隨相轉,即隨順於真覺妙體。這是頓入圓明,觸目合道,不可再以著相法加以繩索,傷了無瘡的身體。也是前面所講的“知幻即離,不作方便”等的直接拂離妙照,所以不必隨順於法。

  二、這二句作沒有信心的下根人解說,就是說都沒有信心的人,聽到如此大法,內心也不能生起隨順。合起來亦即“上智與下愚不移”之義。第一層是不隨倒用之法,第二層是不隨正修之法。

  “一切諸菩薩,及未世衆生,常當持此輪”,常常地修持符合自己根機的*輪,並且“隨順勤修習”,順入妙覺,加上“依佛大悲力”的大光明加持,自然破除一切煩惱障礙,順利到達寶所,所以“不久證涅槃”,並非遙遠而是不久當得涅槃大道。

  我們回顧以上講到的二品,這兩品都是講做工夫,這個工夫是佛的特殊方便,因爲有些大心衆生對圓覺的理雖然已明白,但他們不能夠單刀直人,只因不能直接體現佛的智慧,就是講一舉一動都是佛性的直接顯現。只因做不到,所以佛用這樣門:

  第一是奢摩他:奢摩他是體真止,體現真性空的一面,放下萬緣,取靜爲行,所以是泯相,一切相都把它歇下來,一切的心念把它歇下來,達到一種寂靜輕安,還僅僅是寂靜,還不是寂滅。也就是講這個階段是伏的階段,妄想一切煩惱盡伏,得到很深的定,再由定顯覺,由覺顯現法界中佛的心,達到輕安境界,煩惱不會緣起。

  第二是叁摩缽提:在天臺宗來說是方便隨緣止,就是能夠隨一切衆生的緣,做些方便的事業,並以幻智對一切所有的事業行於如幻如化之中,知一切境界本來空寂時,又以如幻如化的空寂來做如幻如化的事業,這中間沒來沒去,這裹與第一點不同的是:前面的奢摩他是絕對的靜、絕對地歸於寂靜,放下一切世界事業不幹,來到清淨的地方去;

   第二點是絕對的動,愈動愈好,在動的事業當中來體現佛的智慧,動而不動,不動而動,逐漸開顯本具的妙用。因爲如幻如化,所以這在《華嚴經》來講是“如幻銷塵觀”,起一切幻,用幻來銷一切塵。因爲我們知道所有緣起的一切身心世界本來都是幻化不實,好比是夢中的境界,又如鏡中的像,亦如電視中的鏡頭一樣,全部是幻化,以幻來除幻,知幻不被幻所迷,所以不用到深山老林中去,而在社會上做一切利生的事業,這樣的一種觀,是絕對不動而動,以動製動,成就大悲輕安,在幻化中獲證大悲心行的輕安妙樂。

  第叁是禅那:禅那是息兩邊分別知,把所有的分別都歇下來,不是動也不是靜,不是真也不是俗,不是內也不是外,沒有兩邊,它不可以講是佛或是衆生,是悟非悟,是沒概念沒名稱,在華嚴宗講是“絕對靈心觀”,純粹靈知妙心的體現、直接的體現,不是概念,不落兩邊的境界,這是達到寂滅輕安。第二點的大悲輕安,是在大悲當中弘法利生,禅定不動,這裹的寂滅是一切煩惱、一切兩邊境界全部歇盡時,就達到寂滅輕安。

  佛回答了叁種根本*輪後,這裏辯音菩薩又提出問題:“因衆生有無量,是否還有更多的方便

  ”所以接下來在叁根本輪中化起最圓滿二十五輪。因爲再化開成二十六輪是不可能的了,二十四輪亦不可以,我們可以算一下叁輪的最極變化,正是二十五輪。因根本叁個輪,最後一個圓融觀的一個輪,就是叁個法門同時顯現的一個輪,這中間有初七、中七、後七,叁七二十一個輪,正好是二十五個輪,這二十五輪是非常完整的一種*輪,不可能多,不可能少,這是講第一點*輪的圓滿其次講的是佛教中念佛持咒,或者數息等,凡是有所依賴、有些規則等的一切法門都是方便,這個方便是凡夫的方便,就是講凡夫是依賴一種對像,根據一種形式來做工夫的,無論我們所依的是甚麼東西,依佛的相來觀想,依佛的聲音來聽,或者依極樂世界的莊嚴來觀相,或者依人的呼吸與氣脈,或者觀光明相,無論何種依賴的東西,都是凡夫的方便。聖人就是二乘羅漢,也不依這個方便,也不需要這個方便,都是凡夫的方便,爲甚麼

  凡夫業障太重,就是說心太散亂,悟性太差,沒有辦法用凡夫的心悟到佛的真實心,那麼我們可以看出這二十五輪中沒有凡夫著相的方便,只有從叁谛真實體中顯現的*輪,這叫聖輪方便。

  聖輪方便進去的全部是以淨圓覺心做因地修行,因淨覺心,所以不是建立所緣,我們要建立所緣,建立所有的境界。南懷瑾先生講修行最初要建立所緣,建立不淨觀或建立念咒等都是建立所緣,既有所緣就被相對的條件所縛,而很難打破相對。這是對凡夫不得已的方便,但所緣的法多了就會雜亂,所以所緣不可以多,同時所緣不可以執,多會雜,執會落,固執了就沒辦法走到佛性中去。執就是凡夫的執著與習慣,這亦不可行,亦不可貪,在自己的法門中貪自己的利益、貪自己的福報、貪自己的神通,這就是外道,所以放下這個是相當不容易。

  

  那麼這二十五輪其所有的搭配與建立是大心衆生入聖的方便,是他們的最初的基礎,就是要悟淨圓覺,對圓覺要悟入、要理解,後再在二十五輪中建立,所以大家看上面的這個表,表中前面的本叁輪,本叁輪的單修就是最基本最基本的,只修其中一種,好比「O」表示奢摩他;「●」表叁摩缽提,「⑧」表禅那,這僅僅是爲表述的方便。

  第一、“澄渾息用觀”,就是把心念澄清,歸於純樸;息用,一切的作用都息下來,不起分別作用,一切人生世界中弘法利生等所有的都把它歇下來。

  第二、“庖丁恣刃觀”。“庖丁”就是一位屠牛者,相傳庖丁解牛,不用眼看,手到時刀鋒不會傷著手,且把牛解得清清楚楚,此譬喻菩薩人世,做如幻叁昧度衆生時,不會傷著智慧,亦不會傷著衆生;刀鋒表示智慧,牛的骨頭、牛的經脈等表示衆生,菩薩要解剖衆生,把衆生的心思研究透,世界的緣起要研究透,知道如幻,且要通達如幻,通達如幻的境界來度如幻的衆生,這就像“庖丁恣刃”一樣。

  第叁個本輪是禅那,禅那是無礙境界,是“呈音出礙觀”,好比鍾敲起,透過聲音傳播無礙。至於下面的字都是解釋,大家可以去體會:

  第一種是初七輪從奢摩他到叁摩缽提;即先從奢摩他修起,後歸入叁摩缽提,即力量比較弱,度衆生沒力量,所以先要歸於至靜,在極靜中産生力量、智慧,如此産生如幻智慧之後,來方便運用。

  第二種是先修奢摩他後直接歸禅那,就是講在至靜中不經過如幻,即曉得在這裹沒度生的緣份,直接把自己的煩惱滅掉,直接歸到寂滅境界。

  第叁種是從奢摩他開始到叁摩缽提,最後再歸到禅那,這種的表達是一種類型,這類型表示修行人真實進到聖道的所有的方便,這不用多作解釋的,要自己去體會,發現自己是那一種人。

  然而有些人是相當混亂的,連最初奢摩他也做不到,做不到極靜的覺心顯現,叁摩缽提亦做不到,世界如幻還看不破,還有許多執著。說到禅那,還有粗心在,煩惱者未伏,何來斷惑證真

  所以沒達到寂滅,兩邊還有取著。現代的人是這種的類型比較多,那怎麼辦

  應在早晚堅持打坐,做工夫--做奢摩他工夫,歸入至靜。因白天有工作,有家務,做事時做叁摩缽提--做如幻觀,在做事當中鍛煉,

  還不能說做到了,只能說在做鍛煉,做如幻的工夫,不能把庸俗的事當一回事,不執著,一心去體悟空有不二的真性。如到一定時候,突然相應時,會體會到禅那,不是說立刻就來的,這是刹那相應,這是偶然之間身心脫落進入到禅那真實的地方。現代的人只能這樣修,絕對的奢摩他和絕對的叁摩缽提對有工作的人來說是很難很難的,或者說短期來修可以,長期就困難,除非是過來人或者是根基相當好的人,才能做到,這個表只是做個簡明的解釋,大家去看是會看懂的。

  

  

《圓覺經直講 第十一章 法*二十五 善用在於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