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直讲 第十一章 法*二十五 善用在於人

  第十一章 *轮二十五 善用在於人

  当我们学习二十五*轮时,就应了知*轮的意义在於:辗碎烦恼--奢摩他体真止、空观,能破见思烦恼,运转至真谛理体,成就一切智,而得般若德;三摩钵提方便随缘止、假观,能破尘沙烦恼,运转至俗谛理体,成就道种智,而得解脱德;禅那离二边分别止、中道观,能破无明烦恼,运转中谛理体,成就一切种智,而得法身德。次第而修则次第成就;圆妙而修、一三无异,则一念具足,当下圆成。

  二十五*轮是根本三轮上的方便开演,不同组合的方式,以适合二十五种类型的修行人。

  无论你行於何法,总可以在二十五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修持之路,如果你的行持不适合於相应的*轮,那一定会滞在某处而始终难得成就。

   下面我们学习由辩音菩萨提出的*轮之旨。  

  “於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细辨法音,善转*轮,礼佛得旨,长跪了心。)

  “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

   大悲世尊!您刚才所讲的三种观门,能够使令一切众生成佛,而且分得如此清楚,一层一层的,妙法之轮,运转无碍,如是妙观*轮,亦是对佛门整个修证观行的总的概括,如此微妙,如此殊胜,实在是少有的!

  “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於圆觉门有几修习

  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

  世尊啊!您刚才讲三个法门是非常的好,是很圆满了,但菩萨种类很多,所以有很多差别,这个方便对一切菩萨在这圆觉门中有几种修习

  细分下去还有几种类型

  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再方便开示,使他们悟到真实体相。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初入者为始,圆成者为终,终始*轮,圆转无碍。

  “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於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能够问到这样的如来修证境界,而且还讲到满足一切菩萨的修行法门,你问得很好。你要仔细谛听,应当为你宣说。

  “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以欢喜心受持微妙的教法,以默然之心去契悟本来面目。下面讲整个*轮的观法。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

   先从根本上讲,就是讲一切如来,圆觉本性,本来清净,所以本来没修习亦没修习的人,先破了人与法的执著,方能契合真觉。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於未觉幻力修习。”一切菩萨与众生在未明心见性之前,都处于未觉的迷惑状态,所以都是依理解力去修行,这样的修行,不能离幻,均属幻力。因此,往往佛祖在给你佛法前先要破世俗法,因为佛法很微妙的,如原来的东西还在,用世俗的观念去理解佛法,佛法就学不进去。这好比有精美的东西给你吃,先要饿了才能吃得进去,肚子饱了就吃不进去。所以先破了它,放下後,把俗情世智化空,才能进修真实佛法。“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於未觉幻力修习”。因为还没觉,要依幻力修习,藉妄心用功。

  “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这时候便有二十五种清净禅定的修习*轮。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

  这是第一轮,别的都不管,专门取个极静的地方去修行,如到深山老林中去,选个清净环境。

   “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

  由静而定,由定而慧,以慧破惑,显於空明,於是永断一切烦恼,且到究竟时亦能成就,进人圣门,灵妙开发,这样也会圆满道业。

  “不起於座,便入涅槃。”

  这样不用来到人间应化,到深山老林中修,常於座中用功,修到一定时候不起於座,即入涅槃境界,这是从奢摩他直接进入涅槃解脱之道。

   “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这样的菩萨叫单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静妙行,於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为单修三摩钵提。”

  假使这些菩萨仅仅观修如幻法门,就在事相人际中应用,无须取静为行,因佛力的加持,故能以幻智方便,“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在世界随缘变化出种种应机的作用,完备地去修所有菩萨的清净妙行,在显现陀罗尼总持门的妙用时又不失去寂静念。不是坐在那裏空守死定,而是活泼泼地善持妙化;且是荣辱不动,是非不生,一切境界安心自然,这样的陀罗尼不失,静慧也不失,又能解脱自他烦恼,这样的菩萨叫单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假使菩萨只把幻执灭掉,绝念无住,不取(起)作用,於是独断一切烦恼,烦恼断尽时,与灵妙真心相应,证到实相,这样的菩萨叫单修禅那。《入佛境界经》中讲:“诸法犹如幻,如幻不可得,离诸幻法故,敬礼无所观。”如幻不可得即是灭幻,无所观即不取。

  以上是根本三轮的单修法。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萨行。”

  这菩萨先以静观开头,再在静中照幻,照幻照得明了以後,这样再在中间起菩萨行,有个过程。因此,如果没有静慧作为起点,就会自居幻化之中,所以先取至静,再起菩萨行,度如幻众生,这样是兼顾两者。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钵提。”

   这样的菩萨叫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假使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静性就是寂性,藉静而兼修寂性,这样以二观综合的功用,就断了烦恼,永出生死。这样的菩萨叫先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後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後修禅那。”

  这裏讲三个法门次第而入的*轮用心之道。静慧力即是奢摩他,幻力变化即三摩钵提,入寂即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巳,後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後修三摩钵提。”

  就是讲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以後,再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这样的菩萨叫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後修三摩钵提。

  “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禅那。”以变化力做佛事时,又即安住寂静,又能断除烦恼,层层深入,这是由幻即静,即静而寂,次第成就。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由幻用而达寂性,即寂性而安住至静,这是初幻、中寂、後静。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顺随。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先用幻法,後齐修静寂二法。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於至静,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由幻化而即静空,再修寂观而断烦恼。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於寂灭,後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後修奢摩他。”

  以变化力资於寂灭”,是幻寂齐修,後经清净无作静虑是奢摩他的静空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取至静,住於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这是後七轮的第一轮,叫“宝明空海观”。《佛顶经》说:“同入如来宝明空海。”所以先以灵心寂灭之力,归於本觉灵明,犹如宝明一样,後入静慧犹如空海。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顺随。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後修三摩钵提。”

  这是第二“虚空妙用观”,灵心之体,犹如虚空生起一切变化,所以先以寂灭灵心,广大如虚空,再以如幻变化而起妙用。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於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钵提。”

  这是第三“舜若呈禅观”。“舜若”即虚空神,此神有显色而无形体,所以遇日光映照时,暂时显现色相。说明这个*轮,是先寂灭为虚空,次静想照空,再後起一切幻化作用。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於作用,清净境界,归於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後修奢摩他。” 这是第四“饮光归定观”。饮光就是大迦叶,他的修证就是本*轮的以禅那先证体,次起如幻神通,後才归於静空之定。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於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这是第五“多宝呈通观”。多宝佛先成道,证真如性体,後在塔中发起法华,犹如静中起幻化而无碍。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於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後修三摩钵提。”

  这是第六“下方腾化观”。藉《法华经》中六万恒河菩萨从下方腾化而现,说明此法先是齐修寂与静,後以其大力而忽呈如幻变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於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後修奢摩他。”

  这是第七“帝心含变观”。藉帝心之宝能含一切物像,“对即应变,应而还空”。说明灵心妙观如果成就,就能包含一切德用,应一切缘而起幻化,後又入於安静空明。

  

  下面还有一轮圆修妙观,叫做“如意圆修观”,犹如“如意宝珠,四方俱照”,譬喻大智慧人顿觉心性,三观一时齐修而圆融。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

   一切事理、性相、真妄、色空等等种类,举体相应,所以圆人修法无法不圆,偏邪皆是中正。所以以圆觉之智合於理体,理即非理,全体是事。又以圆觉合事,事即非事,所以全事即理。一切性相等二边之法,全即不二,能圆悟这个宗旨,中道的第一义谛,立即显现於心中,非理非事是以双遮来显中,即理即事是以双…

《圆觉经直讲 第十一章 法*二十五 善用在於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