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直讲 第十二章 除障显理 了相非相

  第十二章 除障显理 了相非相

  

  师法已得,解行一致,因正缘具,心照境明,唯四相之障未除,本体之理难显,故宜了相非相,即事化执,直趋妙明,透出智见。--作者提示

  

  下面是净诸业障菩萨提出问题。学佛人到现在为甚么还不会成佛,大家知道都有业障,但佛经裏的陀罗尼好、阿弥陀佛也好,都是消业障,一句佛号消去八十亿劫的重罪,所以(往生咒)、(大悲咒)、(楞严咒)乃至礼拜、忏悔等都可以消业障。

  大家要注意,在这世中如没把心灵中的执著转化掉,这时如能一心念佛,念念若清净,这下就没业障,一切无始以来的各样业障都可以消除。但业障是来自思想的相续,念头是念念生念念灭,是永远没办法断绝。由此可知,这个业障,是众生相续心的作用。

  然而主宰这相续心是甚么

  就是“我”,“我”的执著,分析起来就是执我的知见,就是自我的执著。那么修行人有人、我、众生、寿者的四相的关系,千百年来佛门当中没有真正清净过,为甚么没清净

  只因有斗诤--知见之间的斗诤、宗派之间的斗诤、地位高低的斗诤、人我是非的斗诤,所以佛门中并不太平。社会上的所有形式都反映到佛门中来,为甚么会这样呢

  因佛门中的人没改造好,就是说没显示自己的这种清净觉性,且同时带有业障,个人业障和社会的共业是相呼应,相互作用的。所以人与人之间始终是比较的,始终是排斥的,或者相互之间建立关系,这种关系始终是斗诤性的,夹杂著私欲的烦恼。当一个人否定别人时,这个人的内心就有一种想把别人压倒的心理产生,所以人都以自我的角度来看世界,这是烦恼的根源。

  我们讲到四相,四相有两种,一种是迷识境,一种是迷智境。《金刚经》裏讲的藏与执藏这三种藏功能。第七识末那识是执著、亦是一个通道,这通道有大有小,凡夫的通道相当狭,就是说符合於我的我就让你通过,不符合我的就不让你通过。为甚么

  它执著第八识为内自我,裹面有个自我。这自我是甚么

  就是“人影”。人与生俱来的,或者後天所起的摄受知识、摄受境界的影。影是内心虚妄地执有自己固定的东西,这个东西根深柢固,如我是女的,这女的形象、女的自我根深柢固;我是母亲,我是什么人,我是什么地位等一切;我喜欢吃什么,里面的内自我是根深柢固,而当我们一旦执著内自我时,就产生了相应的通道--第七识。

  然而内自我有不同:有些人心胸开阔些,自我比较大些,有些人的自我比较小,所以形成了第七识的通道有大有小。当通道通不过时,就会与人产生斗诤、排斥,人类社会的冲突就是这样形成的,如人一句话说来不符合你的内自我时,就不让你通过,不让通过裹面的东西会出来与其抵抗,所以第七识是通道。修行到一定时候都要不断地扩充这个通道,直到把这个通道打破。

  我们人死时,很多人感觉死亡的经验说明,人会觉得自己走出这一个通道,就是走出我的某一种感觉,第八识的我,执著、通过第七识的通道通出,再去投胎,有些通道是白的,有些通道是黑的,业障重的人通道是黑的,所以临终时会恐怖,觉得自己走向黑暗中去,愈走愈深不知到哪里去,人会觉得失控;有些人修行修得好,这通道是白的、光明的,所以有不同。

  那么第八识的种子、内在我的形象、我的感觉通过这个通道--第七识往外通时,通到哪里呢

  通到第六识。第六识是了别境界,了别自己的思惟、感受、爱好,对目前反映的境界,综合以前的境界,同时对前五识起作用--五根、五识是现量境界,它是直接的,好比摄影师摄影的镜头,是直接的,我们的根对外面也是直接的,直接有个条件,如耳朵只能听到声音,眼睛只能看到色相等,这反应一是遗传性的,二是肉体的结构,三是自然界之间的刺激,不断刺激某一个部分,产生反应,这种相互之间的交接刺激形成这样的直接的反应,直接反应就叫现量境界,这是凡夫现量,不是圣人的现量;圣人的现量是没对象的、没对待,凡夫现量是有对待的,会随着对象的反应而反应,随着对象的变化而变化,这凡夫现量是不由控制、不由自主的,这样第六识在这里面产生好恶,喜欢不喜欢,产生要与不要,接受不接受等思想,这思想生起时会往里走,走到第七识通道,通过通道走到第八识。

   第八识因“信号”输入,而产生变化,变化以后里面的内自我同步地产生变化。譬如看到某一人不顺眼,这不顺眼的信号输到第七识时,里面的第八识起变化,变化过程自我的面目就起变化了,态度及人的相貌都起变化,人的感觉起变化,对“我”也起变化,变得不舒服,不舒服後身体内的细胞全部变化。所以第八识会使我们的细胞起变化,就是“见分”。第八识的“见分”就会引起物质的变化,心理与生理会起变化,甚至会引起外界的变化,会觉得外界的东西都不好受,本来是很舒服的,里面一变化,就都觉得不好受,这是外界物质引起的变化,这样是一个轮转,不断生死轮转的一个“识”的过程。

  那么我们入迷在其中轮转不知,故就有了迷识的四相产生,这是我、我的自体、我的感觉,就是说我的身体与我的感觉形成了自我以及自我世界,这就是我相。这个我会随着环境的不同产生变化,我到哪里去,或我是一个人,在跟人说话,与谁在一起等,这是人相,都是从自我来讲的,对人来讲,如对上辈的我是下辈,如对上司来说我是下级等,这样众生相就产生分化、产生高低的变化,好恶的变化、美与丑、是与非、善与恶,这人类的众生相都产生了,这就形成了社会,社会就是由这共性产生。

  每个人都有是非、善恶、高低比较,这样就产生我们人类的变化,产生社会的结构、家庭的组合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很复杂的社会现象,这就叫众生相。在这众生当中,人执著我的命根、我的存在、我的生活,我在这人生社会当中起作用等,这个执著坚固不移,这就叫寿者相。这是一个活著的人,有生命力,我的生命力在社会上起作用,能够活到多少岁,这就叫执著命根,或叫寿者相。因为每个人都怕死,只因怕自己死,所以要把自己吃饱、穿好,受到社会重视,这命根执著相当厉害,到死时也放不下,命根舍不得放弃,这样坚固的执著,这就叫迷识四相。

  我们这裏要讲迷智四相,迷识的四相修行修得好,可以避免的,但迷智四相是非常难避免,为甚么

  有些开悟的人也会把人杀掉,或者有些师父相当高明,弟子也相当多,但宗派的斗诤相当厉害,师父与师父之间也会打斗。我们知道,禅宗的初祖达摩祖师不只一次被人用毒药毒他,慧思大师也一样,几次被那些论师用毒害他,他的徒弟们有好几个被害死了,唯有大师没有被害死,只因念(大般若咒)才幸免。所以一个人自己有所悟、有所证的智相里面,对别人会否定,对别人说法会产生抵抗,认为别人都是徒有虚名,别人的做法及其所教诲这样多的徒弟都不行,就是有人做了国师等都是没有用的,正因此反过来会认为自己有所悟、有所证,认为自己是天下的眼目,是得道的人,会产生这样的思想。

  所以修行真正修好,对名利会不执著,没有自己知见的执著,没有自己所证的执著。一个人没有认为自己有所证、有所悟,没有自己的观点时,他在这个世界裹面已超出这个世界,他不可能有任何矛盾,但这样一般是很难做到的,这一点是智相上面的障碍,是最难消除的。

  我们学佛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成佛。怎样才能成佛

  这是个关键问题。当一个人能够体会到自己能成佛,这个人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执著,这执著是原初的贪心而来的。因为执著於菩提,贪成佛,甚至有些人贪做领导,贪在佛教里面做个头,结果到了某一个层次时,自然会做头,甚至有称自己开悟了,或向人宣布自己是什么宗的第几代祖师,我当上了什么了等,或身边还有保镖,成为佛教中一个很厉害的人。到这里,这人已经在堕,堕在智相里面,结果跟他学的人会修不成功;因被他智相执著盖住了,大家只能跟着他转,没办法走到自己的世界里。修行人若只能跟别人转,他的修行就修不起来,这样他变成了一个权威的牺牲品。而佛教里面是没权威的,佛教里面不存在迷信,对个人的崇拜应该说是不存在的。

  佛说人人平等,人人都是佛,所以若把自己摆在最高位时,是最危险的,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对愚痴的人不得已做个精神导师,引导愚痴、为人开发智慧。

   譬如西藏就是这样的一种类型,比较原始,神秘纯朴的环境当中,人需要一个神秘的领袖--活佛,神秘的领导者,人们会觉得他的道力、他的神通等是众生所达不到的,这样就产生崇拜,有崇拜才会向他学习,这是在文化、智慧不开化的情况下,用这样的方法去引导。但是《圆觉经》所体现的是人生很高的境界、智慧的境界,它不需要这种东西,这里甚至对佛也没崇拜,它全部是净土说经,都是平等,无有高下,体现出是统一的完整的心灵。所以说毗卢顶上行。禅宗里体现出的是诃佛駡祖,这种做法就是打破这个神秘的东西,这个东西不破永远成障碍,这一品就讲这个问题。

  “於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向佛言。”

   这些跟前面的礼仪是一样的。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

   为什么说“广说如是不思议事”

  这二十五轮妙法,一般菩萨没办法问,因为一般菩萨还没到如来这样的境界,所以没问出二十五轮中的各轮情况,只有佛把所有入圣轮的方便化成二十五轮,使所有入圣流的菩萨与众生都有自己的路可走,有自己修证的门可入。所以是非常非常不可思议的事。“一切如来因地行相。”

  那么前面所讲的二十五轮的修证法门,是一切如来的因地行相,修行方法及相貌都体现出来,同时以此行相回答了文殊菩萨所提的一切如来因地修证的问题。

  “令诸大众得未曾有。”

  在座的大众从来没…

《圆觉经直讲 第十二章 除障显理 了相非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