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照来显中,遮照同时,就是圆觉。
“於诸性相,无离觉性。”
性即静观之修,相即如幻之观,“无离觉性”,即性即相而不离灵觉妙心的寂灭真观。也即:即空、即假、即中,三即一,一即三。又以圆觉圆合一切,是从体起用;如性相无异觉性,是会用归体,体用无碍,寂照同时,就是圆满无上妙觉。
“此菩萨者,是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这样圆修的菩萨,因为同时体现了自性的三个方面--法身、般若、解脱,所以获得清净随顺。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
这是结成了一切菩萨在因地中修习所应用的方便妙轮,是成佛的正因。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於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这是世尊告诉我们怎样选择符合自己根性的*轮的办法。佛说:凡是修大乘道,发心成佛的菩萨与末世一切众生,如果想依这二十五轮的方便修习时,应当先采用事相中的威仪法式以及用心的方便,身、口、意三业清净,戒、定、慧三学具足,事相圆融。第一、当持梵行,清净的菩萨戒的行仪,摄律仪,摄善法,饶益有情的三聚净戒应当具足。第二、应当以寂静心而修于定,其心不乱,方便趣入正道。第三、应该在正定中,以无分别的净觉心而照了法义,悟入妙道,化转妄惑。
这样三学合於一心,妙观显於一念,方能成佛。然後在佛前求哀忏悔,消除多生的业累,打破无始的障碍,恢复清净的心体。这样要经过三七二十一日,因为发露先罪的日子假使太短了,顾虑到罪业消不尽,只怕精诚不够,难以感佛来应,所以应当在三七日中求哀忏悔,忏悔之後,可以把标有二十五轮标记的纸笺放在佛前(表见次页),跪下顶礼佛後,随手拈取一张,不可在此时乱心分别,或简择选取,应一心求佛,诚心求取。打开後,依结中所开示*轮,就知道自己根机的顿与渐,知道自己应修的*轮,不能再贪求其他修法。
“ 一念疑悔,即不成就”,因为佛力加持,使你得到自己的*轮。所以一者仗佛力而顺达,二者合根性而易趣,所以千万不可生怀疑之心,以及後悔之意。因为心生疑阻,失去以前的功德,纵使再修,稍难成就,所以不应轻於事相,应根据所开示的*轮一心用功,必能成就。接下去是偈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辨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无碍清静慧,皆以禅定生。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当持此轮,随顺勤修习,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槃。”
佛方便演绎了二十五*轮之后,为使行者明了而入,所以再以偈言宣示:[辩音汝当知],善辩法音的人应当了之:[一切诸菩萨,无碍清静慧,皆以禅定生。]解脱依于慧照,慧照源于禅定,禅定在于*轮:[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中观修之法,都是以圆觉清静心,离能所对待而修心观。然而法有顿渐,根有利钝,所以形成:[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二十五种*轮已包括一切法的修习关键。因为三谛摄一切理,三观融一切行故。所以因果不二:[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如来已成,行者而趋,无不因此*轮而得道。
[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前一偈说明菩萨应修而为之,这里指菩萨无所为。其中有两层意思:
一、上根之人得圆顿悟解,对於一切定相之法也不随顺,所以不必依二十五轮以及道场探结的方法来决定自己的根性。这里的不随顺於法,也就是不取於相。不随相转,即随顺於真觉妙体。这是顿入圆明,触目合道,不可再以著相法加以绳索,伤了无疮的身体。也是前面所讲的“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等的直接拂离妙照,所以不必随顺於法。
二、这二句作没有信心的下根人解说,就是说都没有信心的人,听到如此大法,内心也不能生起随顺。合起来亦即“上智与下愚不移”之义。第一层是不随倒用之法,第二层是不随正修之法。
“一切诸菩萨,及未世众生,常当持此轮”,常常地修持符合自己根机的*轮,并且“随顺勤修习”,顺入妙觉,加上“依佛大悲力”的大光明加持,自然破除一切烦恼障碍,顺利到达宝所,所以“不久证涅槃”,并非遥远而是不久当得涅槃大道。
我们回顾以上讲到的二品,这两品都是讲做工夫,这个工夫是佛的特殊方便,因为有些大心众生对圆觉的理虽然已明白,但他们不能够单刀直人,只因不能直接体现佛的智慧,就是讲一举一动都是佛性的直接显现。只因做不到,所以佛用这样门:
第一是奢摩他:奢摩他是体真止,体现真性空的一面,放下万缘,取静为行,所以是泯相,一切相都把它歇下来,一切的心念把它歇下来,达到一种寂静轻安,还仅仅是寂静,还不是寂灭。也就是讲这个阶段是伏的阶段,妄想一切烦恼尽伏,得到很深的定,再由定显觉,由觉显现法界中佛的心,达到轻安境界,烦恼不会缘起。
第二是三摩钵提:在天台宗来说是方便随缘止,就是能够随一切众生的缘,做些方便的事业,并以幻智对一切所有的事业行於如幻如化之中,知一切境界本来空寂时,又以如幻如化的空寂来做如幻如化的事业,这中间没来没去,这裹与第一点不同的是:前面的奢摩他是绝对的静、绝对地归於寂静,放下一切世界事业不干,来到清净的地方去;
第二点是绝对的动,愈动愈好,在动的事业当中来体现佛的智慧,动而不动,不动而动,逐渐开显本具的妙用。因为如幻如化,所以这在《华严经》来讲是“如幻销尘观”,起一切幻,用幻来销一切尘。因为我们知道所有缘起的一切身心世界本来都是幻化不实,好比是梦中的境界,又如镜中的像,亦如电视中的镜头一样,全部是幻化,以幻来除幻,知幻不被幻所迷,所以不用到深山老林中去,而在社会上做一切利生的事业,这样的一种观,是绝对不动而动,以动制动,成就大悲轻安,在幻化中获证大悲心行的轻安妙乐。
第三是禅那:禅那是息两边分别知,把所有的分别都歇下来,不是动也不是静,不是真也不是俗,不是内也不是外,没有两边,它不可以讲是佛或是众生,是悟非悟,是没概念没名称,在华严宗讲是“绝对灵心观”,纯粹灵知妙心的体现、直接的体现,不是概念,不落两边的境界,这是达到寂灭轻安。第二点的大悲轻安,是在大悲当中弘法利生,禅定不动,这裹的寂灭是一切烦恼、一切两边境界全部歇尽时,就达到寂灭轻安。
佛回答了三种根本*轮後,这裏辩音菩萨又提出问题:“因众生有无量,是否还有更多的方便
”所以接下来在三根本轮中化起最圆满二十五轮。因为再化开成二十六轮是不可能的了,二十四轮亦不可以,我们可以算一下三轮的最极变化,正是二十五轮。因根本三个轮,最後一个圆融观的一个轮,就是三个法门同时显现的一个轮,这中间有初七、中七、後七,三七二十一个轮,正好是二十五个轮,这二十五轮是非常完整的一种*轮,不可能多,不可能少,这是讲第一点*轮的圆满其次讲的是佛教中念佛持咒,或者数息等,凡是有所依赖、有些规则等的一切法门都是方便,这个方便是凡夫的方便,就是讲凡夫是依赖一种对像,根据一种形式来做工夫的,无论我们所依的是甚么东西,依佛的相来观想,依佛的声音来听,或者依极乐世界的庄严来观相,或者依人的呼吸与气脉,或者观光明相,无论何种依赖的东西,都是凡夫的方便。圣人就是二乘罗汉,也不依这个方便,也不需要这个方便,都是凡夫的方便,为甚么
凡夫业障太重,就是说心太散乱,悟性太差,没有办法用凡夫的心悟到佛的真实心,那么我们可以看出这二十五轮中没有凡夫著相的方便,只有从三谛真实体中显现的*轮,这叫圣轮方便。
圣轮方便进去的全部是以净圆觉心做因地修行,因净觉心,所以不是建立所缘,我们要建立所缘,建立所有的境界。南怀瑾先生讲修行最初要建立所缘,建立不净观或建立念咒等都是建立所缘,既有所缘就被相对的条件所缚,而很难打破相对。这是对凡夫不得已的方便,但所缘的法多了就会杂乱,所以所缘不可以多,同时所缘不可以执,多会杂,执会落,固执了就没办法走到佛性中去。执就是凡夫的执著与习惯,这亦不可行,亦不可贪,在自己的法门中贪自己的利益、贪自己的福报、贪自己的神通,这就是外道,所以放下这个是相当不容易。
那么这二十五轮其所有的搭配与建立是大心众生入圣的方便,是他们的最初的基础,就是要悟净圆觉,对圆觉要悟入、要理解,後再在二十五轮中建立,所以大家看上面的这个表,表中前面的本三轮,本三轮的单修就是最基本最基本的,只修其中一种,好比「O」表示奢摩他;「●」表三摩钵提,「⑧」表禅那,这仅仅是为表述的方便。
第一、“澄浑息用观”,就是把心念澄清,归於纯朴;息用,一切的作用都息下来,不起分别作用,一切人生世界中弘法利生等所有的都把它歇下来。
第二、“庖丁恣刃观”。“庖丁”就是一位屠牛者,相传庖丁解牛,不用眼看,手到时刀锋不会伤著手,且把牛解得清清楚楚,此譬喻菩萨人世,做如幻三昧度众生时,不会伤著智慧,亦不会伤著众生;刀锋表示智慧,牛的骨头、牛的经脉等表示众生,菩萨要解剖众生,把众生的心思研究透,世界的缘起要研究透,知道如幻,且要通达如幻,通达如幻的境界来度如幻的众生,这就像“庖丁恣刃”一样。
第三个本轮是禅那,禅那是无碍境界,是“呈音出碍观”,好比钟敲起,透过声音传播无碍。至於下面的字都是解释,大家可以去体会:
第一种是初七轮从奢摩他到三摩钵提;即先从奢摩他修起,後归入三摩钵提,即力量比较弱,度众生没力量,所以先要归於至静,在极静中产生力量、智慧,如此产生如幻智慧之後,来方便运用。
第二种是先修奢摩他後直接归禅那,就是讲在至静中不经过如幻,即晓得在这裹没度生的缘份,直接把自己的烦恼灭掉,直接归到寂灭境界。
第三种是从奢摩他开始到三摩钵提,最後再归到禅那,这种的表达是一种类型,这类型表示修行人真实进到圣道的所有的方便,这不用多作解释的,要自己去体会,发现自己是那一种人。
然而有些人是相当混乱的,连最初奢摩他也做不到,做不到极静的觉心显现,三摩钵提亦做不到,世界如幻还看不破,还有许多执著。说到禅那,还有粗心在,烦恼者未伏,何来断惑证真
所以没达到寂灭,两边还有取著。现代的人是这种的类型比较多,那怎么办
应在早晚坚持打坐,做工夫--做奢摩他工夫,归入至静。因白天有工作,有家务,做事时做三摩钵提--做如幻观,在做事当中锻炼,
还不能说做到了,只能说在做锻炼,做如幻的工夫,不能把庸俗的事当一回事,不执著,一心去体悟空有不二的真性。如到一定时候,突然相应时,会体会到禅那,不是说立刻就来的,这是刹那相应,这是偶然之间身心脱落进入到禅那真实的地方。现代的人只能这样修,绝对的奢摩他和绝对的三摩钵提对有工作的人来说是很难很难的,或者说短期来修可以,长期就困难,除非是过来人或者是根基相当好的人,才能做到,这个表只是做个简明的解释,大家去看是会看懂的。
《圆觉经直讲 第十一章 法*二十五 善用在於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