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放,但在佛法來說「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沒分別,都是儒上佛道的顯現。因爲菩提正覺,無所不覺,一切外道諸法同入覺性而消融殆盡。
[無明、真如無異境界。]
無明與真如沒有兩樣的境界。無明就是真如,真如就是無明,沒有兩樣的境界,只是凡夫分別這是無明,這是真如。對佛來說無明真如沒有兩個境界,整個甯宙就是一個光呀,清淨的能量,無形無相,全部在這裏面,沒辦法分別,但這東西且看不到的、摸不到的,所以佛只能這樣說:「無明、真如無異境界。」都是一體十昕妙顯。
[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
一切的戒、定、慧叁學所對治的淫、怒、癡叁毒都是清淨梵行,染與淨都一樣。《諸法無行經》裏面講:「貪欲即是道,嗔恚亦複然,如是叁毒中,有無量佛道。] 但如沒證到,沒開悟是不准隨便講的,這是佛的境界,這是佛的無上究竟境界:究竟自在境界,究竟障礙中得究竟自在境界。我們可以對佛的境界去體會,那悟道的人,對這個能夠真正明白,是這樣的境界,但有些地方做不到。爲甚麼
只因還有東西在。
[衆生、國土同一法性。]
衆生性、國土性,有情、無情同一法性。依報、正報不二。所以講西方淨土在那裏
依報與正報同一法性,佛就在當下,任何地方都是淨土,任何衆生也都是佛。所以國土與衆生都在同一地方顯現。所以《涅槃經》中講:「我以佛眼遍觀叁界,有情、無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究竟者就是法性,法性無二,平等圓具。
[地獄、天宮皆爲淨土。]
苦與樂,地獄與天宮都是佛的淨土,因爲心體本空,清淨湛然,善惡報果,都由妙心隨緣顯了。
[有性、無性齊成佛道。]
有性--叁乘種性,無性--一闡提,有佛性與沒佛性的,都成佛道,不等於以後成佛道,以後開發,現在就能夠成佛道,或者說現在當下就是佛道具足,但是我們衆生不知,唯有如來親證,故以果說因。
[一切煩惱畢竟解脫。]
縛與解,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沒有一切煩惱可得。《佛頂經》說:「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因爲佛證了覺心,心無取舍,所以諸法普同圓。
[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
我們人是講境界的,但佛的境界又是沒辦法講,所以以上用十個境界的對立性來講,佛在這十個境界當中是究竟沒障礙,從而顯現了佛的真實妙德。下面講德的心是怎樣子
也沒辦法講,也只好形容顯示。佛的心是甚麼樣子
是法界海慧,像法界的大海這樣深、這樣廣大,像整個法界這樣大的大智慧,心光無量,照了一切相,房屋、星球、山河大地,所有的相「猶如虛空」,照了諸相好比虛空一樣。
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以上這種境界就是如來所隨順的覺性。
這裏四種隨順都講完了,這是覺相,這覺相是給需要的人作對比的,不需要的人可以丟掉不要,主要是講我們現在的心,怎樣入道,如何去覺了開發。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未世衆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佛說:「善男子!但諸菩薩],只要發心,成佛度衆生的菩薩,或者我們末法的一切衆生,指示我們現在的衆生怎樣安心入佛道
怎樣去做工夫
前面講得那樣複雜,理論這樣高、這樣妙、這樣深,我們是否有份
是否能進去
佛非常慈悲,顧慮到我們衆生的心念,顧慮到我們衆生應該怎樣走的路,都已經爲我們考慮到了。所以這裏指出做工夫的絕妙的方法:「末世衆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怎樣才能成佛
怎樣才能進入
在任何時候,都不打妄想。不起妄想,是怎樣來分判。
妄想有幾種,一個是攀緣心,叫做起,故意起妄想。今天我去買東西,今天想甚麼好吃,今天想會一會甚麼樣的朋友,故意起念頭,這要注意,不要讓它起--故意起不要讓它起。
有些是隨緣性的。譬如講應該做的要去做,應該吃飯的要去燒,都是自然的事,只要不打念頭,不要想今天我把菜燒得好吃些,今天甚麼事情做得好些等,這些念頭都不要打。
有些是串習,就是過去種子自然地一串串地出現,翻騰出來,只要不理它,不要壓,愈壓愈不行,就像石頭壓草一樣,壓住了以後爆發出來還更厲害,這是不能壓的,這是自然的。
第叁種是相續。種子騰現時,還跟著它跑,這是不行的,這妄想一跟著它,就會顛倒。
第四種是慚愧。「哎喲!我怎麼會打妄想!」只是不要打故起之念,串入的不理它,相續心不要讓跟下去,不要像放電影似的不讓放下去。慚愧心暫時可以用,但不能多用,多用亦會迷惑,會失信心的,不能老是想到慚愧,老是慚愧會覺得自己沒力量:「我是薄地凡夫,我很苦惱,我到現在修行還沒進步!」老是這樣想是不行的。而應有勇氣,要成佛。我們本來是佛,即使路有點走錯了,往回走就行的,犯了錯誤可以改正過來。
第五種靜。一靜下來就空了,這靜不應住著,不住著就對的,靜下來是好的,是藥,前面四種是病,靜是藥。《永嘉集》裏面提到這個問題。這樣子我們不起妄念,對念頭我們要明白,無論是粗妄或是細妄念、微細妄念,我們不要故意起它,不攀緣起著外面的法門、外面的境界,這樣我們的念就是正念,不會違背我們的覺性。念佛或者念咒,法門是沒關系的,是根據自己根基去選擇,這是第一步的工夫,這樣去做,對面有甚麼佛來了,甚麼魔來了,都是外法,不要攀緣,都不理它。外面什麼很了不起,師父來了也不要理它;什麼光打來,或看到甚麼都是假的,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於諸妄心亦不息滅」。這是串習,這是裹面的念頭自然翻起,不要故意去滅了它,妄心不可滅,妄心是我們本性的妙用,我們說話、思想、聽經、學習等都需要心念,對這心念只要不分別、不執著、不故意去攀緣,不要弄得急急忙忙,不要把自己弄亂了,搞顛倒了,這是正念。不用去息滅它,只要不住著,要空靜,就不用去息滅它。假如我們求個心去把這妄扔掉,這正是大妄想,這是最大的妄想。我靜不下來,我要把它靜下來,我還沒開悟,要求開悟,這是最大的妄想,這是修道的障礙,這是第二點。實際上這些都講口訣,這是無上的口訣,「於諸妄心,亦不息滅]有些人講自己想靜也靜不下來,妄想這樣多,怎麼辦?想自己靜偏卻愈靜不下來;想把自己修好點,偏又修不好。所以不管它就是,甚麼妄想不妄想的,只管念佛、持咒,妄想自然會消失的。第叁、「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一切境界都是從心中現,都是自心,這妄想境界顯現時,如佛顯現,或其他甚麼顯現,我們在這妄想境界當中不管它,就沒關系了,不要想把它扔掉,也不要想把它拿住。「不加了知」,已經知道了,不再起一個心去了知。如茶杯一拿起,已經看到了,不要再想我已看到茶杯了,而自問:「爲甚麼要拿起茶杯
」不要這樣再想一下,這樣再想一想就是妄想,就是墮,不要這樣想。我們衆生有一種自然覺性,看到了就是看到了,聽就聽到了;走路就走路嘛!不要再想一想,再想一想就叫「加了知」。已經了知不再加了知,這叫「不加了知],這是最要緊的。人的精神分裂症都是加個了知,多個東西在,就會産生分裂,念頭就多起來了,修行修不成功的都是這些原因。
「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在沒了知,沒分別時,就是能知沒了以後。「真實的知顯現時,誰知真實呢
」這樣的心不要生,不要去辨別。譬如眼睛不自見一樣,就是不要去辨別,就是能知沒有了,一切不分別,只管如是,都沒有了,不要去想,這是甚麼境界
這是不是實相
這時是不是開悟
這是不是見道
不要再想想,就是「於無了知」。無了知,是能知,做工夫以後,覺知沒有了,就會剩下能知,如能知也沒有了,就顯現本性。「不辨真實」就是去掉後遺症,衆生有個後遺症,因衆生一直想求個開悟,求一心不亂,求個道,這個道顯現時,總要辨別一下,這到底是不是
實際是沒有是不是的。又像文殊一樣,有是文殊與非文殊,就有兩個文殊了。道性合一,道性不相對,道性可辨別的話,就不是道。所以當下時是不能辨別的。以上佛說的四句就是口訣,無上口訣,就是末法時代的衆生只要依這四句去做,畢竟成佛,畢竟能成道,這並不是立即圓滿了佛道,最起碼是在隨順覺性當中,會分證到覺性的部分功德。而是由因地的發明逐漸成就一切功德。
[彼諸衆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怖畏,是名爲「隨順覺性]。
假如有人聽到這樣的一段話,這樣的修行方法,聽到以後相信下來,這法門真是頓法,真是無上大法。信,相信,能夠領會,又依這樣的精神去做。受,接受下來。持,住持不失。常常以這樣的原則去做工夫,心裏沒有因法門太高妙而生驚怖、畏懼。如《金剛徑》講「不驚不怖」,這樣的人名爲「隨順覺性」,聽到這樣的話已經隨順覺性了。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衆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衆德本,佛說是人名爲「成就一切種智」。
大家知道,這樣的衆生,已不是簡單的衆生,不是一般的衆生,都曾經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供養了這樣多的大菩薩,所以對這樣口訣,無上法門才能解,才能信下來,且去做。
「植衆德本],種植了很多很多功德根本,說明宿因相當相當的深厚。
這智是甚麼智
現在世就是信位智,就是說過去世宿習相當深厚,現在信解入的是信的智,根基相當利,所以佛說這樣的人是甚麼人
「名爲『成就一切種智],佛印可他會成就一切種智,先成佛的智,後成佛的道,現在聽到且去做已經成佛的一切種智,就是說他的知見比大菩薩還高。爲甚麼
因以佛的一切種來修行,所以是這樣圓妙的頓智。以佛的智來修行,必定能夠圓滿無上佛道。這-說明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果因相攝,因果不二。稱性而修,沒先沒後。如能以這樣的觀行去用功,而得相應,在一切法中不二解,就如同經中安心的妙旨,即得無上菩提、一切種智。下面是偈文: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清淨慧當知:圓滿菩提性,無取亦無證,無菩薩衆生。
覺與未覺時,漸次有差別,衆生爲解礙,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不住一切相,大覺悉圓滿,名爲遍隨順。
末世諸衆生,心不生虛妄,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
供養恒沙佛,功德已圓滿,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
「清淨慧當知:圓滿菩提性,無取亦無證,無菩薩衆生」。圓滿菩提本性本是無取無證的。亦沒菩薩也沒衆生,衆生菩薩都是幻化,幻化本空,說明圓覺無證,這是從圓覺的體性來說,下面是對機來講。
「覺與未覺時」,覺與未覺之間。「漸次有差別」,我們人類社會修行的人之所以會有這麼多的差別,原因是以漸次而有差別。「衆生爲解礙」,就是第一種菩薩,即信位菩薩。「菩薩未離覺」,是第二種隨順,未入地的菩薩還沒離開這覺。「入地永寂滅」,入地離開覺,能覺所覺離開:水遠寂滅,證入正道。「不住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就是聖位亦無住。「大覺悉圓滿」,大覺都圓滿了。「名且遍隨順」,名爲周遍隨順,一切無礙、一切究竟、一切圓滿。「末世諸衆生」,末世的一切衆生,特別是指我們。「心不生虛妄」,假如心不故意生起虛妄,不做妄想,忘心頓證,心如把它忘記了,頓時證入。「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佛說這樣的人,現在就是菩薩,實際是佛的智慧,現菩薩身,帶有一點凡夫的習氣。但各人不同,有些人習氣很輕,現世就是菩薩,能利衆生。「供養恒沙佛,功德已圓滿」,供養恒河沙的佛,他的功德已經圓滿,因果不二。「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雖然說有很多很多的方便,就是前面講的頓與漸,這樣多的方便,皆名隨順智,那是法相隨順。法相隨順是指所有衆生隨順,而所有的差別,是指某一個位置而說的,至於真性隨順則是指衆生當下的心歸入法性裏面來講的,這樣的人有特別的根性,所以說是最最殊勝的根。這樣的人可以做衆生的明燈,指引大衆行於佛道。
《圓覺經直講 第九章 夢中差別 醒來長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