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直讲 第九章 梦中差别 醒来长天▪P5

  ..续本文上一页不放,但在佛法来说「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没分别,都是儒上佛道的显现。因为菩提正觉,无所不觉,一切外道诸法同入觉性而消融殆尽。

  [无明、真如无异境界。]

  无明与真如没有两样的境界。无明就是真如,真如就是无明,没有两样的境界,只是凡夫分别这是无明,这是真如。对佛来说无明真如没有两个境界,整个宁宙就是一个光呀,清净的能量,无形无相,全部在这裏面,没办法分别,但这东西且看不到的、摸不到的,所以佛只能这样说:「无明、真如无异境界。」都是一体十昕妙显。

  [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

  一切的戒、定、慧三学所对治的淫、怒、痴三毒都是清净梵行,染与净都一样。《诸法无行经》裏面讲:「贪欲即是道,嗔恚亦复然,如是三毒中,有无量佛道。] 但如没证到,没开悟是不准随便讲的,这是佛的境界,这是佛的无上究竟境界:究竟自在境界,究竟障碍中得究竟自在境界。我们可以对佛的境界去体会,那悟道的人,对这个能够真正明白,是这样的境界,但有些地方做不到。为甚么

  只因还有东西在。

  [众生、国土同一法性。]

  众生性、国土性,有情、无情同一法性。依报、正报不二。所以讲西方净土在那里

  依报与正报同一法性,佛就在当下,任何地方都是净土,任何众生也都是佛。所以国土与众生都在同一地方显现。所以《涅槃经》中讲:「我以佛眼遍观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究竟者就是法性,法性无二,平等圆具。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苦与乐,地狱与天宫都是佛的净土,因为心体本空,清净湛然,善恶报果,都由妙心随缘显了。

  [有性、无性齐成佛道。]

  有性--三乘种性,无性--一阐提,有佛性与没佛性的,都成佛道,不等於以後成佛道,以後开发,现在就能够成佛道,或者说现在当下就是佛道具足,但是我们众生不知,唯有如来亲证,故以果说因。

  [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缚与解,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没有一切烦恼可得。《佛顶经》说:「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因为佛证了觉心,心无取舍,所以诸法普同圆。

  [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

  我们人是讲境界的,但佛的境界又是没办法讲,所以以上用十个境界的对立性来讲,佛在这十个境界当中是究竟没障碍,从而显现了佛的真实妙德。下面讲德的心是怎样子

  也没办法讲,也只好形容显示。佛的心是甚么样子

  是法界海慧,像法界的大海这样深、这样广大,像整个法界这样大的大智慧,心光无量,照了一切相,房屋、星球、山河大地,所有的相「犹如虚空」,照了诸相好比虚空一样。

  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以上这种境界就是如来所随顺的觉性。

  这里四种随顺都讲完了,这是觉相,这觉相是给需要的人作对比的,不需要的人可以丢掉不要,主要是讲我们现在的心,怎样入道,如何去觉了开发。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未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於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无了知不辨真实。]

  佛说:「善男子!但诸菩萨],只要发心,成佛度众生的菩萨,或者我们末法的一切众生,指示我们现在的众生怎样安心入佛道

  怎样去做工夫

  前面讲得那样复杂,理论这样高、这样妙、这样深,我们是否有份

  是否能进去

  佛非常慈悲,顾虑到我们众生的心念,顾虑到我们众生应该怎样走的路,都已经为我们考虑到了。所以这里指出做工夫的绝妙的方法:「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怎样才能成佛

  怎样才能进入

  在任何时候,都不打妄想。不起妄想,是怎样来分判。

  妄想有几种,一个是攀缘心,叫做起,故意起妄想。今天我去买东西,今天想甚么好吃,今天想会一会甚么样的朋友,故意起念头,这要注意,不要让它起--故意起不要让它起。

  有些是随缘性的。譬如讲应该做的要去做,应该吃饭的要去烧,都是自然的事,只要不打念头,不要想今天我把菜烧得好吃些,今天甚么事情做得好些等,这些念头都不要打。

  有些是串习,就是过去种子自然地一串串地出现,翻腾出来,只要不理它,不要压,愈压愈不行,就像石头压草一样,压住了以後爆发出来还更厉害,这是不能压的,这是自然的。

  第三种是相续。种子腾现时,还跟著它跑,这是不行的,这妄想一跟著它,就会颠倒。

  第四种是惭愧。「哎哟!我怎么会打妄想!」只是不要打故起之念,串入的不理它,相续心不要让跟下去,不要像放电影似的不让放下去。惭愧心暂时可以用,但不能多用,多用亦会迷惑,会失信心的,不能老是想到惭愧,老是惭愧会觉得自己没力量:「我是薄地凡夫,我很苦恼,我到现在修行还没进步!」老是这样想是不行的。而应有勇气,要成佛。我们本来是佛,即使路有点走错了,往回走就行的,犯了错误可以改正过来。

  第五种静。一静下来就空了,这静不应住著,不住著就对的,静下来是好的,是药,前面四种是病,静是药。《永嘉集》裏面提到这个问题。这样子我们不起妄念,对念头我们要明白,无论是粗妄或是细妄念、微细妄念,我们不要故意起它,不攀缘起著外面的法门、外面的境界,这样我们的念就是正念,不会违背我们的觉性。念佛或者念咒,法门是没关系的,是根据自己根基去选择,这是第一步的工夫,这样去做,对面有甚么佛来了,甚么魔来了,都是外法,不要攀缘,都不理它。外面什么很了不起,师父来了也不要理它;什么光打来,或看到甚么都是假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於诸妄心亦不息灭」。这是串习,这是裹面的念头自然翻起,不要故意去灭了它,妄心不可灭,妄心是我们本性的妙用,我们说话、思想、听经、学习等都需要心念,对这心念只要不分别、不执著、不故意去攀缘,不要弄得急急忙忙,不要把自己弄乱了,搞颠倒了,这是正念。不用去息灭它,只要不住著,要空静,就不用去息灭它。假如我们求个心去把这妄扔掉,这正是大妄想,这是最大的妄想。我静不下来,我要把它静下来,我还没开悟,要求开悟,这是最大的妄想,这是修道的障碍,这是第二点。实际上这些都讲口诀,这是无上的口诀,「於诸妄心,亦不息灭]有些人讲自己想静也静不下来,妄想这样多,怎么办?想自己静偏却愈静不下来;想把自己修好点,偏又修不好。所以不管它就是,甚么妄想不妄想的,只管念佛、持咒,妄想自然会消失的。第三、「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一切境界都是从心中现,都是自心,这妄想境界显现时,如佛显现,或其他甚么显现,我们在这妄想境界当中不管它,就没关系了,不要想把它扔掉,也不要想把它拿住。「不加了知」,已经知道了,不再起一个心去了知。如茶杯一拿起,已经看到了,不要再想我已看到茶杯了,而自问:「为甚么要拿起茶杯

  」不要这样再想一下,这样再想一想就是妄想,就是堕,不要这样想。我们众生有一种自然觉性,看到了就是看到了,听就听到了;走路就走路嘛!不要再想一想,再想一想就叫「加了知」。已经了知不再加了知,这叫「不加了知],这是最要紧的。人的精神分裂症都是加个了知,多个东西在,就会产生分裂,念头就多起来了,修行修不成功的都是这些原因。

  「於无了知,不辨真实],在没了知,没分别时,就是能知没了以後。「真实的知显现时,谁知真实呢

  」这样的心不要生,不要去辨别。譬如眼睛不自见一样,就是不要去辨别,就是能知没有了,一切不分别,只管如是,都没有了,不要去想,这是甚么境界

  这是不是实相

  这时是不是开悟

  这是不是见道

  不要再想想,就是「於无了知」。无了知,是能知,做工夫以後,觉知没有了,就会剩下能知,如能知也没有了,就显现本性。「不辨真实」就是去掉後遗症,众生有个後遗症,因众生一直想求个开悟,求一心不乱,求个道,这个道显现时,总要辨别一下,这到底是不是

  实际是没有是不是的。又像文殊一样,有是文殊与非文殊,就有两个文殊了。道性合一,道性不相对,道性可辨别的话,就不是道。所以当下时是不能辨别的。以上佛说的四句就是口诀,无上口诀,就是末法时代的众生只要依这四句去做,毕竟成佛,毕竟能成道,这并不是立即圆满了佛道,最起码是在随顺觉性当中,会分证到觉性的部分功德。而是由因地的发明逐渐成就一切功德。

  [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怖畏,是名为「随顺觉性]。

  假如有人听到这样的一段话,这样的修行方法,听到以後相信下来,这法门真是顿法,真是无上大法。信,相信,能够领会,又依这样的精神去做。受,接受下来。持,住持不失。常常以这样的原则去做工夫,心裏没有因法门太高妙而生惊怖、畏惧。如《金刚径》讲「不惊不怖」,这样的人名为「随顺觉性」,听到这样的话已经随顺觉性了。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大家知道,这样的众生,已不是简单的众生,不是一般的众生,都曾经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供养了这样多的大菩萨,所以对这样口诀,无上法门才能解,才能信下来,且去做。

  「植众德本],种植了很多很多功德根本,说明宿因相当相当的深厚。

  这智是甚么智

  现在世就是信位智,就是说过去世宿习相当深厚,现在信解入的是信的智,根基相当利,所以佛说这样的人是甚么人

  「名为『成就一切种智],佛印可他会成就一切种智,先成佛的智,後成佛的道,现在听到且去做已经成佛的一切种智,就是说他的知见比大菩萨还高。为甚么

  因以佛的一切种来修行,所以是这样圆妙的顿智。以佛的智来修行,必定能够圆满无上佛道。这-说明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果因相摄,因果不二。称性而修,没先没後。如能以这样的观行去用功,而得相应,在一切法中不二解,就如同经中安心的妙旨,即得无上菩提、一切种智。下面是偈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慧当知:圆满菩提性,无取亦无证,无菩萨众生。

  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

  入地永寂灭,不住一切相,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

  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佛,功德已圆满,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清净慧当知:圆满菩提性,无取亦无证,无菩萨众生」。圆满菩提本性本是无取无证的。亦没菩萨也没众生,众生菩萨都是幻化,幻化本空,说明圆觉无证,这是从圆觉的体性来说,下面是对机来讲。

  「觉与未觉时」,觉与未觉之间。「渐次有差别」,我们人类社会修行的人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差别,原因是以渐次而有差别。「众生为解碍」,就是第一种菩萨,即信位菩萨。「菩萨未离觉」,是第二种随顺,未入地的菩萨还没离开这觉。「入地永寂灭」,入地离开觉,能觉所觉离开:水远寂灭,证入正道。「不住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就是圣位亦无住。「大觉悉圆满」,大觉都圆满了。「名且遍随顺」,名为周遍随顺,一切无碍、一切究竟、一切圆满。「末世诸众生」,末世的一切众生,特别是指我们。「心不生虚妄」,假如心不故意生起虚妄,不做妄想,忘心顿证,心如把它忘记了,顿时证入。「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佛说这样的人,现在就是菩萨,实际是佛的智慧,现菩萨身,带有一点凡夫的习气。但各人不同,有些人习气很轻,现世就是菩萨,能利众生。「供养恒沙佛,功德已圆满」,供养恒河沙的佛,他的功德已经圆满,因果不二。「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虽然说有很多很多的方便,就是前面讲的顿与渐,这样多的方便,皆名随顺智,那是法相随顺。法相随顺是指所有众生随顺,而所有的差别,是指某一个位置而说的,至於真性随顺则是指众生当下的心归入法性裏面来讲的,这样的人有特别的根性,所以说是最最殊胜的根。这样的人可以做众生的明灯,指引大众行於佛道。

  

《圆觉经直讲 第九章 梦中差别 醒来长天》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