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修行无二 方便多门
知修行无二,乃悟后人语,因其觉心明达,了法无法,唯显实相妙心而已。而於未明悟之众生,实因方便法门以引入,方能逐渐圆成。又於悟人如通达方便法门,不仅自利更能迅速,且利他亦具善巧,可谓不得不知也。--作者提示
我们前面所学的内容,是讲随顺觉性的修行方法与修行境界,归到最後都化为空灵而无二。就是讲每个修行人经过的路不同,层层深入,均依觉性而启行。有些人已经经过了,後面就不需要,有些人前面还没经过的,或还没达到真实悟证的,还需要後面的,这是前後不同。但是被无明迷惑的凡夫都执著有,就性体而言,这也是空的,人空法空,总的意义来讲是空的。悟了以後透境界也是空的,所以说真空观、真空行。
下面接下来讲方便观、方便行。为甚么说方便观、方便行
因各人的习气不同,各人的盖根不同,各人的因缘不同,各人修的路不同。下面佛就开出根本三轮:奢摩他、三摩鉢提、禅那。这是修证的三大**,虽然说修证法相很多,每个人只能取一种作为入门,就是说有一种适合自己的方便**。如果在一种**当中,能够相应证道,就叫圆成。另一种仅仅是修入,没证圆觉的,这样叫亲近。亲近圆觉是在与圆觉接近的路上走,还没圆成,这是第二点要提到的。第三点提到的是我们学习这部《圆觉经》时心要比较细,因为三轮的轮相,层层深入的境界,我们还未达到,而三轮开出的二十五轮,更是复杂,所以讲得比较微妙。但是其宗旨、其精神是一致的,都是围绕圆觉,悟入圆觉做为起点,以随顺圆觉做为起点之故,所以以後再就路还家,就像有东、南、西、北等很多门,但都可以就路还家,尤其在下一品二十五轮中讲的门很多,实际上是一样的。
那么我们在学习当中要明白其意思,明白以後,通过选择深入,深入时不可能多、不可以多,但明白是要明白的。这有什么用呢
就是说一个不圆解的人容易造成执一非余,佛法
里面如果只懂得净土的,且对禅宗不了解,那你会执著己见,会诽谤其他宗。又如你只懂得空轮,奢摩他上方便时,那你可能会诽谤如幻三昧,以及大悲轻安等等境界,这样在佛教当中会产生对立,所以我们从全体来讲都要懂,都要明白。
为什么佛教会有这么多的门
这样修证的轮相是怎样安立的
这样我们如学习明白,就不会以自己为主,觉得自己高,觉得别人修的不是,这一点是非常要紧的。我们举一个例子讲:一般修禅定人是很用功的,且亦有一定的体悟,亦能够透过一些境界,在静境中发出,亦有静智慧,那么他可能会反对他人讲经,或做佛教的弘法事业、慈济功德,他会说你们都是在搞外面的东西,都是在搞热闹,往往会有这样的对立、讥讽,这样就容易与弘法事业及其修证会产生对立。当这样的对立出现时,他就会诽谤,不能与佛教统一,佛教虽然有专修一类型的人,但这种不等於就是圆满,仅仅是一种类型而已。那么佛教是弘法事业、管理事业,慈济利生,也是一种类型,但要符合佛法正道,就是说用自己的智慧去破执著,通过自己的弘法利生事业,在实际工作中要显现对众生的利益。
但如弘法的人、管理的人、讲经说法的人,或做慈济功德的人,亦往往会轻视那些住山专修的人,说他们心量小,不出去弘法,不来帮助我们搞佛教弘法事业,只顾自己修,只要自己成道,不顾众生利益,这样是会对他们有看法的,产生对立矛盾的,这些都是在这两者之间没调节好,不懂这两种关系,这两种能调和的话,表里一致,即能圆融无碍,能够透出人生世界以外而又包融万法的一种高尚意境。这样意境完全方便随缘时,当达到无定法时,别人又会对他产生看法:这个人一下子这样,一下子那样,有时讲净土,有时又讲密宗,他为甚么会变化这么多
他今天讲的与昨天讲的怎么会有矛盾
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他们会猜不透,这种情况说明听法的人在佛教当中还没通过佛教的修证**,才会有局限的定见,所以修证的**对我们都是有意义的。所以禅人往往会有傲气,到一定的时候,会看人家不起,认为别人都是在搞热闹,就是对一般信众看不上,或不慈悲接引他们,一到寺院看到这些信众,就不愿与他们接近,认为他们是来吵扰真行,这样就是被束缚住了,也就没悲心,所以这两者之间要圆融、统一,我们在这里学习,就可以体现这种圆融,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於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这时候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从座位站起,恭恭敬敬地拜佛,从右绕佛三圈然後跪著合掌虔诚地对佛说: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
就是前面这个品段里说的四种随顺觉性的不同境界,佛已为我们广泛地、详细地分别叙述了随顺觉性的真实妙义。
[令诸菩萨觉心光明。]
使令在座的及其他菩萨觉心产生光明,噢!原来是通过四种随顺使得觉心显现光明,照了一切。
[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承蒙佛陀的大智慧圆满法音,使我们了悟忘心顿证的大口诀,只要暂闻法要心生信顺,已经获得大善利,已得随顺觉性。那么,如能通过修习就更殊胜了二甚么说获得善利
当时听到这样的忘心顿证,这样殊胜口诀能够信解,已经具有无量的功德,不是一佛、二佛所种的善根,而是无量百千万亿佛与大菩萨的道场里种下的善根。所以说已经得到善利,不可思议,何况能够去用功,这已经是具足如来一切种智,用功就更殊胜--圆成佛道。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
这位威德自在菩萨,因威德自在,即在处处行门中都得自在,他说虽然佛在一前所说的法门都非常圆融,已经是广说,非常圆满,非常究竟,已经都是摄受二法,成就一切法,道法妙旨都已包括殆尽了。但他要提出,佛法人门不止一条路既然不止一条路,那么除了以前讲过的直接的康庄大道以外,是否还有捷径呢
I有方便迂回路呢
或者说末法时代众生根基的差别,是否还有更善巧的法门让我们入门
所以说,「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非止一路」,这个城就是表示圆觉,外面的四门就是行门。「随方来者」,在东、南、西、北随著各个方向来时,「非止一路」,东门来的,西门来的不止是一条路。譬喻各有各条路可走,这是威德菩萨提出方便行门,建立归元捷径。
[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威德菩萨再就因地上,推寻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就菩提并不是一个方便,是很多很多的方便,甚至可以说有无量方便,所以才能使一切菩萨成就佛道。
[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
请求世尊广为我们宣说一切方便渐次。「一切方便」包括无量法的大总持的**,这个**即三根本轮,包括一切方便,运用起来是非常善巧,而且能应付一切人,应付一切情况,所以说:
[并修行人总有几种
]
即能修的人一共有几种
实修的法有几种类型,能修的人就有几种类型,它们之间是相应的,否则法就是先设,否则这法就是死路,这就是法与人相应的关系。
[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威德自在菩萨请求的目的是甚么
是使令这个法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的人(不是求小乘自了的,亦不是求凡夫境界,不仅仅只求福报),速得开悟,通过这样的方便渐次,及包括一切法门的善巧,让他们入门,使他们速得开悟。开悟以後进一步游戏如来大寂灭海--进入如来的清净境界。
[如是不异,终始不二。]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於如来如是方便。」
你能够请问如来这样的方便,提出这样的问题不简单。当一个人在佛法裹面讲出适应大众,大家都需要且又是一个新的话题,不是老话题,是很不容易的。大家老生常谈,谈了几十年,这是不应该的。佛法应该有发展,在新时代、新形式、新的人物的面前,要有新发展,这样的发展是真实智慧的体现,善巧方便的体现。所以只有菩萨才能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能够把佛教向前推进一步,走在时代的前面,这才是菩萨的作为,所以佛赞叹他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你现在仔细地听,我为你说。就如今天说法一样,佛音常宣。
[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这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非常欢喜,说明问题问得非常对,而且对大众都有别益,所以奉教欢喜,大众默然而听。下面讲具体的内容,可以分作四个方面:一标根本、举个数字,就是**数;二阐释做工夫观照的方法;三用例子来彰显圆融的修证;四较量功德来显现殊胜。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
无上妙觉,不可思议的圆融境界是遍诸十方,到处都是,我们这裏就是圆觉的境界,但是能不能,是否已觉悟,还要看实际,如果真实随顺而觉,圆一切法归于自心,那么圆觉境界认定出生如来,因如来证到这样的境界,从这裹出生,本来是无生,本来亦无灭。因为众生迷了,即覆盖了、颠倒了,如证到本来,开悟见性了,就叫出生如来。
[与一切法,同体平等。]
与一切法都是同体平等,无二无别,就是说凡与圣、识与智等一切境界都是无二无别,都是称性而起。
[於诸修行实无有二。]
对於修行来说,能符合觉性而行,方是真行,没有两个。为甚么说没有两个
二行都要符合觉性,都是依这个作前提的,以这个作前提,所有行持都是真行。但是在其解释上面、在方便上面,要符合众生的根基,要开门,就是说将所有可能进入的门打开,让有缘众生都走到城裹面来的,都走到圆觉真性上,这一点是没矛盾的。就是说没差别,都是绝对的统一,但是人有不同,走各条路的人…
《圆觉经直讲 第十章 修行无二 方便多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