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身心、语言,及所见所闻,所有的山河大地一切境界,甚至佛与菩萨境界所有都是幻化时,就会产生了幻的智慧,这叫幻智。幻智相当要紧,幻智就是说我们面对人生现实而不执著,知道是幻,能生能死是幻,既然是幻的,还有甚么可悲哀
还有甚么可快乐
又有甚么不可以舍
又有甚么可以执著
所以幻智就是了悟一切梦幻中人,都是影像,本来不真实,所以不会执著。因不会执著一切,所以修行如幻修,幻修幻做,就不会产生一种固执的见与渴望,不会急急忙忙,不会把它当真的事,如是无实法可得。这一点非常要紧,这样懂得以後,根、尘、识和合,都没自性,都是幻化,所以说中道智,《中论》实际就是破这个,这个若不懂,修行都是白修,因为不能见性,不能随缘变化。不是说绝对没用,对世界法还是有用的,可以迎合世俗的需要,却不能即事而真,所以对道上的事是没用的。
「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幻即幻智,譬如人有男女,地位有高低,当知道是的么
幻有甚么可著
」这就叫幻智。追求地位的人,一知本来是幻的,有甚么可以贪求呢,就不用求地位了;若爱面子的人,会问面子哪裏来
观这个东西,把面子打破。若觉得身体不舒服:「哎!这身体是幻的么
我为甚么要著在身体上
一这样叫除幻。
由幻智的观照力灭一切幻相的执著,就不再著在幻上面。当我们不著时,就证得一分功德,开一分道智,起一分妙用,在人生意境上面就提高一层。这是除幻的菩萨,在现实人生中就是这样做法,这样做的力量比之在深山老林中修力量是大得多,意境比之亦有很大的差别。举个例子讲:
梁武帝在位时,一次在一座山中挖出一位埋入地下已八百年的入定僧,而宝志公禅师是梁武帝身边修幻的国师,在宫廷中来去做如幻游戏。入定僧是在大榕树下入定了八百年,是修静行的。在一般人眼光来看,总认为这入定僧的工夫一定高於志公禅师千百倍了,然事实是,一次在宫中志公禅师与静行僧同时让宫女们洗浴,那静修僧心动了,受不了逃出来了,而志公禅师却没关系,还是嘻笑如常,这就是修幻智。 -
本身是没关系的,有甚么可动心的,这是幻智所成的,你说这有多大力量,这是最真实的。在修行来讲这更进一层,这样的修行佛法才能真正在人生世界普及,使佛教不会脱离世间法,不脱离社会现实,才有真正利济的价值,这样在任何岗位、任何地位、任何身份都可以弘法、都可以修行,所以这是非常要紧的。
「变化诸幻,而开幻众],譬如讲我们对人的地位的结已解开,用幻智解开了,就可以度有地位的人,碰著地位高的人,心就不会跳了,亦不会奉承拍马,这样就可以度他们了;若男女这一关破了,就可以度男女,若这关还没过,就度不起;若碰到生病的人,若生病的关没破,我们会同情他们,说生病是怎样怎样痛苦,反而把他拴在裏面,若这个关已透过,我们会说,生病不当一回事。四大本来是空的,不可得,先破了他的执著,然後再教他如何调伏,为他找出原因,教他治病的方法。这用理来讲先要破迷理,拿事来讲要行方便,这样才可以度人,若这关没过,就永远不会度人,别人也会听你一说立即觉得你的习气与执著跟他相符合,会觉得有味道。
一个度人的人与被度的人投机,与他一样的境界,这不是度人,这是被他迷了,被他牵了。我们度人一定要把他原来执著的地方打破,把他带过来,转过来,讲,就有变化善巧,这样才能「开幻众」,度幻的众生。众生是幻的,度就等於没度,众生各自的相貌,各自的名字等,这些都是幻的,都由心念所生,心念也是妄想,那个是真的
都是幻时才能开示幻众,来度脱幻众,这样才能自在,才不会被它迷住。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这样由起幻的缘故,自己知道这是幻的,再不会执著了。一个人若知道是幻,不执著了,还会有烦恼吗
没烦恼,没烦恼就能够度人,如幻度众,方便别人,处处利乐,不会觉著疲倦,不为个人得失,不计较名利、经济、地位等,一切都不计较时,就能「内发大悲轻安」。发大悲是不容易的,大悲不是想想就可以的,大悲是由内生起的,真正地慈悲众生,真正地利乐众生,以内发出,而且会产生轻安。因为根尘消了以後,自他无二,内发同体大悲,与众生一体,看到众生犹如看到自己最亲的亲人一样;如别人跌倒了,马上过去把他拉起来,连想都没想,就是说他利益别人不是想起的,而是自然发出的。因这行悲不是想像,亦不是同情来的,而是从定中来的,是从幻化裹面生出幻智,有幻智起用必定有事行的正定,必定不乱、不散、不迷、不著,这样的定是动裹面的定,是在作用处的定,不是由爱见产生的,认为讲得来就跟你多讲点,讲不拢的就不跟你讲,不是这样的人。所以是轻安通透,愈发愈微妙,愈帮助别人力量愈大,愈来愈好,福报亦愈来愈大了,智慧亦激越而出,号召力、感化力也愈来愈大了,没有考虑自己,所以产生大悲轻安。由此可知,从这种类型来看,比前一种更殊胜一些,我们应该赞叹妙假之行。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一切菩萨从这裏开始起行,做工夫、做观照,悲智双运,逐渐增上,直到佛果圆满,但时间比较长,需要生生世世做大心凡夫、做菩萨,世世度人,这样才会成佛果。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这裹要进一步明白,要把幻化的法丢掉不要。为甚么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不是同幻,只因有智,只因有真智不昧,虽然胜与劣不同,就是讲对观幻的人不是同於幻化的,而是了了分明,是主人翁不移,是真实显现。
「非同幻观,皆是幻故],不同於幻也不同於幻观,皆是幻故。这襄面进一步连幻智也去掉。第一个是把幻法去掉不要,这法是幻的,智是真的、有用的,但智观发出以後,这智也不要。若把这智留滞在心中即成障碍,所以说「非同幻观,皆是幻故]
「幻相永离],这是总结,这幻法、幻观、幻众生,一切都永离:永离是毕竟地离:永远不再生起染著。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这样菩萨所圆满的行是真实的行,所以是变化无量,其不执著於某部经、某部论或某个观点,但是处处都可以用,处处都可通达,没一个固定的东西可执著,这叫「所圆妙行」,处处都是妙行,变化无量,随众生而开发,就像「如土长苗]。如种谷子苗要慢慢地生出,开花结果,等收成时,把苗与土都丢掉不要。种子譬喻觉的心、觉悟的心、清净觉心等;土譬喻幻的法,我们要再藉个土与种子来用,因为菩萨修行的土地就在众生界,如幻法界、现象界,这是菩萨的土地,菩萨若离开众生的土地,就不是真菩萨。那么前面的奢摩他可以叫做自觉菩萨,这裹的三摩钵提是叫觉他菩萨。觉他菩萨的种子必须深深地植在众生的土地当中,如离开众生就不可能长苗。譬如金曰贤菩萨行愿品)当中说的沙漠大树,众生是树根,大悲水浇这树根,这树才能生长菩萨花果,就像这个譬喻一样。苗譬喻幻智,幻智是从土地当中生起的,就是菩萨的幻智,是针对众生生起的,因为有众生、有幻法,才有幻智的产生。所以悟这个净圆觉是由幻法而起幻智,从幻智再忘记自己的妄心执著,然後再进入觉性,圆觉的性,入圆觉性以後,再把前面的一切都扔掉不要,都没有,而把种子收集来,种子就是果实,得果实後其他都没有了,到以後圆满成佛。所以说:「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这方便就叫三摩钵提,这是第二个方便。大家要注意这法门是非常广大的,而且末法时代就是需要这样的菩萨来这个世界裹弘扬佛法,以幻智度幻众。
第三是「禅那」,「禅那」是最高的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以下详述「禅那」的修法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与上面的前提一样,以这样净解、净觉的心「不取幻化],幻化也不著,也没幻智,即把幻化亦扫去。[及诸净相],亦没甚么净相。到甚么深山裹去寂静等都不要。两头都不要,在幻化当中修行度众生,开幻智也不要,既不执著自觉,也不执著觉他。「了知身心皆为挂碍,要破掉,这里碍破了以後,了妄即真。「无知觉明」,这样无知的觉显现明,因众生是无知,是无明颠倒,是迷惑,对身体的觉是触,心缘叫思,就是说打破觉与知以後才能明。这明是甚么
这明是灵性,我们灵智妙性,这灵智妙性不在深山中,亦不在幻众中,它是非幻、非静、非空,一切都不是,「离四句,绝百非」,灵明真性。
这灵明真性是本体上的直接体现,对上来说没顶,对下来说没底,对边来说没边际,中亦不存在甚么中心,即没东、西、南、北、中、上、下,虽说的空寂亦不是像太虚一样。若说它相用,不从缘起,缘起也不可得。若说知见亦不是分别,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即所谓:「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般若不见无所不见。」圣心无心能够圆照太虚,这是(信心铭)的「圆洞太虚」,这是禅宗祖师西来意直接体现的地方,所以这觉性是人的真正性灵妙明。
[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
不依赖身心能所等知觉之碍,不依身体修,不依心念修,不在深山裹修,不在幻化中修,一切不依,不依一切碍境。[永得]即究竟,常常如是。[永得超过」,超过相对的境界。「碍无碍境」,碍,就是幻观幻境裏面的烦恼无碍;「无碍境」,取静自觉,空掉无碍,碍无碍境:永远超过,这种是活泼泼的大智慧,灵性--我们的本性全体显现,在禅宗来讲这是大彻大悟的境界,是彻悟的显现。
[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於外。]
这样的境界受用,自己的机与缘都是妙用,这是内明妙心的受用。受用甚么
受用世界--地球上的城市、房屋等都可受用,不要把这些扔掉不要,无论在甚么地方都可起受用,这是自己的大受用。当然达到…
《圆觉经直讲 第十章 修行无二 方便多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