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不同体悟,所以趣入的门也有不同。因此,如来说法有不同,修的人同时也有不同,所有的都是修行,甚至讲经,说法亦都是修行,一切都修行,甚至做世间事业如用真实的心去做,一切事即是修行,这是绝对统一的,绝对没差别。
[方便随顺,其数无量。]
但是从随顺众生来说,为了方便、为了对众生的机缘,「其数无量」,众土根性有利钝,烦恼有不同,福德有厚薄,智慧有深浅等等,所以摄教多端,方便无量。
[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圆摄所归」,整个佛所有的方便与众生所存在的情况做一个摄受、归纳,县对整个作圆融的归纳。「循性差别」,循众生根性--五性的差别。「当有三种],这三种门能收尽一切法,无论是哪宗哪派,这三种门如能通达,一切法都在这裏了,都包括进去了。下面是具体的讲: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於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这是第一个方便--奢摩他。「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这是以悟为前提,这已经是开悟了。这悟还是解悟,对圆觉的境界,对圆觉的义理、圆觉的真实性生起了信心,对世界的所有的知见都放弃不要,知道了这是真性,是我之所归,是成佛的关键,佛就是从这裹成的。就是成佛的正因,已经完全明白,再不会向外求,不会在枝末上搞,不求神通、境界,而是真正悟入圆觉,这一点是起点。如这一点的起点没有,所有的修行都是死路,都没意义,这起点具备以後,就会「以净觉心」,以悟起行,所以智慧能够导行。
「先以定动,後以智拔」,这是指修证过程,但是最初时若没正解,这一层就进不去,所以以圆觉这样的悟,把人生世界的所有都放下後,再起觉照、做工夫,所以「净觉心」起行,故凡夫都是妄想,菩萨用觉,做工夫起觉照。若用妄想修行是永远修不成的,即以所悟的圆觉理起觉照,念念照目前。照哪里
照生相、念头起的最初的地方。因念念不生时,就是凡夫、就是众生,众生与佛之间是菩萨,这菩萨是怎样修菩萨行的
做工夫时,能够用觉,不用妄心,不被妄心牵著走,不被客尘缘影牵著走,而始终是在觉的上面。觉,觉在哪里
觉在当下生起的地方。
我们的真性无相,看不到,没证道的人,这真性是没办法显现的。这真性怎样去体现呢
通过解悟的智慧,在每个念头的生起处把它觉住,看着它,看着时不要跟念头跑,这样就叫净觉的心。为甚么叫净觉
因其没分别、没感情、没内外、没执著,这样的觉是体现出直接的灵智。不要觉在身体的穴位,觉在丹田或觉在甚么地方,而是不落一切相、不落内心、不落境界,不依呼吸,一切不依,一切不依才是净觉,都没依赖亦没依赖观念。
因为「行起解绝」,佛教里面讲,当你行开始时,你的理解就没有了,理解能够产生行的策发力,而行时不用理解,这种解是真解。若行裏面还想想怎样修,这还不叫解,这是还没解;有解的人,行时不解,行时就是行,行时就是悟解後的全体智慧升华与直接的体现。这是在哪里
是在觉的上面。;而且这觉是净觉,没欲望、没思想,是无为、无执的。若在念佛时,就是念佛,没有把佛号当做佛,亦不把生西当做目标。念佛时就是念佛,只是把它觉住。念佛觉哪里
觉念佛生起的地方。所以禅宗的参究「念佛是谁]
这问谁的就是念佛从哪里念出
哪里来
实际是看这个,这是佛教里面最要紧的地方,就是成佛道的关键。若不明白这个都叫世俗佛法,即只是接引接引你,说你念佛有福报,念佛身体会念好起来,念佛会得长寿等,这是从世俗的欲望的观念来说的。真实地讲就是觉,而这个觉必须是净觉,就是讲不带杂念、不带欲望、不带执著,只管觉,这样子才是真的做工夫。
「以净觉心,取静为行一,净觉的心,到处都可以用功的,但从个性讲,有些人认为世界太复杂,事务多,劳累过度,做觉的工夫有时易失觉;如跟人讲话就忘觉了,或事情一多就忘失,或嘈杂声一多就静不下来,这样经常失觉认为自己不行,所以要排在三轮前面的「取静为行」,实际前面的是最浅的。而有些人认为自己在山上清修就是高,实际这是最浅的。因为没办法在闹市中修,故逃到山上修。所以古人讲:「小隐隐於山,大隐隐於市。」大隐的人是在城市里隐,小隐的人才逃到山上去,只因境界来了时,抵不住,失去觉照,这才住山村结茅棚。
天台宗讲:「若离开一箭之地,放牧之声不能听闻。」放牛人吆喝声都听不到,这样要有人送东西给你吃,不用自己去托钵,不研究文字,不讲经,把世界的事业都要放掉不要,不结交朋友,是这样的住在那裏专修,这叫「取静为行」,闲静独处。就是选一个较幽静合意的地方,没有风吹到,且有流水潺潺。如能找到这样一块地的也是一个有福的人,也还有人为你护法,就是护法善知识帮你,还有师父在旁指导你。因在修的过程中有境界的变化,如能助成这样的因缘做工夫,在这个地方修三年、五年,这是叫奢摩他最初入门的地方--「取静为行」。
「由澄诸念,觉识烦动],这样打坐就能静下来,念念佛、持持咒,开始安心,到一定安乐时,这些都放弃不要,做专门观照工夫,观照一段时间後,到心水澄清时,裹面反而翻腾不止,心愈静裹面的杂念愈看清楚,犹如太阳光透过门缝,照到空中来,灰尘特别看得清楚一些,所以到一定时候愈修行,内心反而愈烦躁不安,即「觉识烦动]。很多很多的种子翻腾不已,这些都要不理它,不理它时,到一定时候就自然地突然顿歇,「静慧顿生」。这样做工夫时「静慧发生」,是指工夫成熟时,突然在定中根尘脱落,或者妄念歇下去时,非常静、非常空,这裏面就有空的智慧产生,很明了,但到这裏还没见性。当然有些人在这裏可以证到,一般人在这里停下来,还不是见性,就是在百法中所说的彗心所相应,即智慧心水显现。
「身心客尘从此永灭],对身心客尘的执著已歇下去,再也不会对身体、心念以及客尘烦恼产生分别缘虑、执著,再也不把它们当一回事。就是说其内心世界再也不会生烦恼,不会再把生与死的问题放在心上,没这些事了,所以说「从此永灭」,从此以後永远灭了。因为其已见到空性,空性无污染,不会污染自体,客尘不能污染,「便能内发寂静轻安],从此从内发而不是外发,就是说外发是有条件的,环境条件、生理条件,而是从内心寂静发生了轻安。为甚么
因为离开了根与境,六根没执著,一坐下做工夫,身体就没有了,六尘境界没有了,内心闲静,烦恼生不起来了,没了五欲而「寂静清虚」,这是一片的清虚,内心境界有时是没办法形容的,真像是透明的水一样,清静如虚空,透明如碧水,也无法与之譬喻的。就是清到如此境界,如不明所以,自认为是圣的境界,自认为是很高了,就会生狂妄,会看不起他人,认为别人还是凡夫,我已到了这样的境界,所以有时住山时会傲慢、会狂妄,就是从这裏来的。但若能不狂不傲透过清虚,就能直入本性,但是很不容易的,为甚么
因对境界的执著,对轻安的执著,人到这裏轻安舒畅,气脉融通,红光满面,眼神发光,声音宏亮,走路如飘,人非常轻松,吃一点饭就足够了,人整个的都变了,在气功来讲这境界已经是很高了,的确是会达到这样的境界。到这裹对外面的事情都不关心,粗重烦恼都没有了,对细的烦恼又看不到,实际对这些静、对这些轻安、对所住空定及所产生的智慧心执,本身就是细的烦恼、细的妄想,他自己看不到。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於中显现」,由於寂静的关系十方世界的诸佛都在心中显现,心如镜一样显现,因为我们的心本来是妙明,由於客尘所盖所以不显,佛的身是全体光明。当我们的心空了时,佛就在我们心中显现,所以般舟三昧说到一定时候十方佛都现前,这是很自然的道理,一点也不奇怪,但还有能现所现,还有一点分别在;如果还有分别在,当然不能见性,或仅能见到空性,与所显境仍起分别。这要看是怎样的人,如正由空显境时,我入入你,镜与镜相合,两镜都不可得时,亦能入真性,入灵妙真性。故悟人知:「如镜中像。」譬如镜中的像一样,一切都了不可得。做到这样工夫,譬如讲空到极点、静到极点,产生轻安、产生明镜显现万物,这裹确是实际境界。在修证来说的都是非常深的,但究竟不究竟,这要看人的执著不执著,若执著这个地方,就不究竟,若不执著这个地方就能够达到究竟。
「此方使者,名奢摩他」,这样的方便叫奢摩他。所以现今的修行人要搞热热闹闹,东搞西搞是不对的,是会有诤口的。但是有些人说菩萨也是搞热闹,如某某大师也是搞热闹的,到处弘法讲学、办道场,但这是弘法的需要,而他的内心是寂静的,是清净不动的,这是如幻菩萨,下一步就讲这个问题。奢摩他就是真性止与寂静定,通过止与定来显现心的明净。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舆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这是第二种修行方法,这是体现本性如幻妙假的功用,是入世度生化门之道,非常关键的;而且大家住在城市裹面工作行菩萨的人,大多数没有条件到山林中静修,正可藉假修心。那么怎样起行修幻呢
「以净觉心,知觉心性],一开始就可以无分别智,明明了了觉知自己的心,本来空寂,了不可得,由无而显有。所以无相之相,即是幻化假相,於是当下了悟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一,都是不真实。这样一明白--当我们知道自己…
《圆觉经直讲 第十章 修行无二 方便多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