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直講 第十章 修行無二 方便多門▪P2

  ..續本文上一頁有不同體悟,所以趣入的門也有不同。因此,如來說法有不同,修的人同時也有不同,所有的都是修行,甚至講經,說法亦都是修行,一切都修行,甚至做世間事業如用真實的心去做,一切事即是修行,這是絕對統一的,絕對沒差別。

  [方便隨順,其數無量。]

  但是從隨順衆生來說,爲了方便、爲了對衆生的機緣,「其數無量」,衆土根性有利鈍,煩惱有不同,福德有厚薄,智慧有深淺等等,所以攝教多端,方便無量。

  [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叁種。]

  「圓攝所歸」,整個佛所有的方便與衆生所存在的情況做一個攝受、歸納,縣對整個作圓融的歸納。「循性差別」,循衆生根性--五性的差別。「當有叁種],這叁種門能收盡一切法,無論是哪宗哪派,這叁種門如能通達,一切法都在這裏了,都包括進去了。下面是具體的講: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爲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這是第一個方便--奢摩他。「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這是以悟爲前提,這已經是開悟了。這悟還是解悟,對圓覺的境界,對圓覺的義理、圓覺的真實性生起了信心,對世界的所有的知見都放棄不要,知道了這是真性,是我之所歸,是成佛的關鍵,佛就是從這裹成的。就是成佛的正因,已經完全明白,再不會向外求,不會在枝末上搞,不求神通、境界,而是真正悟入圓覺,這一點是起點。如這一點的起點沒有,所有的修行都是死路,都沒意義,這起點具備以後,就會「以淨覺心」,以悟起行,所以智慧能夠導行。

  「先以定動,後以智拔」,這是指修證過程,但是最初時若沒正解,這一層就進不去,所以以圓覺這樣的悟,把人生世界的所有都放下後,再起覺照、做工夫,所以「淨覺心」起行,故凡夫都是妄想,菩薩用覺,做工夫起覺照。若用妄想修行是永遠修不成的,即以所悟的圓覺理起覺照,念念照目前。照哪裏

  照生相、念頭起的最初的地方。因念念不生時,就是凡夫、就是衆生,衆生與佛之間是菩薩,這菩薩是怎樣修菩薩行的

  做工夫時,能夠用覺,不用妄心,不被妄心牽著走,不被客塵緣影牽著走,而始終是在覺的上面。覺,覺在哪裏

  覺在當下生起的地方。

  我們的真性無相,看不到,沒證道的人,這真性是沒辦法顯現的。這真性怎樣去體現呢

  通過解悟的智慧,在每個念頭的生起處把它覺住,看著它,看著時不要跟念頭跑,這樣就叫淨覺的心。爲甚麼叫淨覺

  因其沒分別、沒感情、沒內外、沒執著,這樣的覺是體現出直接的靈智。不要覺在身體的穴位,覺在丹田或覺在甚麼地方,而是不落一切相、不落內心、不落境界,不依呼吸,一切不依,一切不依才是淨覺,都沒依賴亦沒依賴觀念。

  因爲「行起解絕」,佛教裏面講,當你行開始時,你的理解就沒有了,理解能夠産生行的策發力,而行時不用理解,這種解是真解。若行裏面還想想怎樣修,這還不叫解,這是還沒解;有解的人,行時不解,行時就是行,行時就是悟解後的全體智慧升華與直接的體現。這是在哪裏

  是在覺的上面。;而且這覺是淨覺,沒欲望、沒思想,是無爲、無執的。若在念佛時,就是念佛,沒有把佛號當做佛,亦不把生西當做目標。念佛時就是念佛,只是把它覺住。念佛覺哪裏

  覺念佛生起的地方。所以禅宗的參究「念佛是誰]

  這問誰的就是念佛從哪裏念出

  哪裏來

  實際是看這個,這是佛教裏面最要緊的地方,就是成佛道的關鍵。若不明白這個都叫世俗佛法,即只是接引接引你,說你念佛有福報,念佛身體會念好起來,念佛會得長壽等,這是從世俗的欲望的觀念來說的。真實地講就是覺,而這個覺必須是淨覺,就是講不帶雜念、不帶欲望、不帶執著,只管覺,這樣子才是真的做工夫。

  「以淨覺心,取靜爲行一,淨覺的心,到處都可以用功的,但從個性講,有些人認爲世界太複雜,事務多,勞累過度,做覺的工夫有時易失覺;如跟人講話就忘覺了,或事情一多就忘失,或嘈雜聲一多就靜不下來,這樣經常失覺認爲自己不行,所以要排在叁輪前面的「取靜爲行」,實際前面的是最淺的。而有些人認爲自己在山上清修就是高,實際這是最淺的。因爲沒辦法在鬧市中修,故逃到山上修。所以古人講:「小隱隱於山,大隱隱於市。」大隱的人是在城市裏隱,小隱的人才逃到山上去,只因境界來了時,抵不住,失去覺照,這才住山村結茅棚。

  天臺宗講:「若離開一箭之地,放牧之聲不能聽聞。」放牛人吆喝聲都聽不到,這樣要有人送東西給你吃,不用自己去托缽,不研究文字,不講經,把世界的事業都要放掉不要,不結交朋友,是這樣的住在那裏專修,這叫「取靜爲行」,閑靜獨處。就是選一個較幽靜合意的地方,沒有風吹到,且有流水潺潺。如能找到這樣一塊地的也是一個有福的人,也還有人爲你護法,就是護法善知識幫你,還有師父在旁指導你。因在修的過程中有境界的變化,如能助成這樣的因緣做工夫,在這個地方修叁年、五年,這是叫奢摩他最初入門的地方--「取靜爲行」。

  「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這樣打坐就能靜下來,念念佛、持持咒,開始安心,到一定安樂時,這些都放棄不要,做專門觀照工夫,觀照一段時間後,到心水澄清時,裹面反而翻騰不止,心愈靜裹面的雜念愈看清楚,猶如太陽光透過門縫,照到空中來,灰塵特別看得清楚一些,所以到一定時候愈修行,內心反而愈煩躁不安,即「覺識煩動]。很多很多的種子翻騰不已,這些都要不理它,不理它時,到一定時候就自然地突然頓歇,「靜慧頓生」。這樣做工夫時「靜慧發生」,是指工夫成熟時,突然在定中根塵脫落,或者妄念歇下去時,非常靜、非常空,這裏面就有空的智慧産生,很明了,但到這裏還沒見性。當然有些人在這裏可以證到,一般人在這裏停下來,還不是見性,就是在百法中所說的彗心所相應,即智慧心水顯現。

  「身心客塵從此永滅],對身心客塵的執著已歇下去,再也不會對身體、心念以及客塵煩惱産生分別緣慮、執著,再也不把它們當一回事。就是說其內心世界再也不會生煩惱,不會再把生與死的問題放在心上,沒這些事了,所以說「從此永滅」,從此以後永遠滅了。因爲其已見到空性,空性無汙染,不會汙染自體,客塵不能汙染,「便能內發寂靜輕安],從此從內發而不是外發,就是說外發是有條件的,環境條件、生理條件,而是從內心寂靜發生了輕安。爲甚麼

  因爲離開了根與境,六根沒執著,一坐下做工夫,身體就沒有了,六塵境界沒有了,內心閑靜,煩惱生不起來了,沒了五欲而「寂靜清虛」,這是一片的清虛,內心境界有時是沒辦法形容的,真像是透明的水一樣,清靜如虛空,透明如碧水,也無法與之譬喻的。就是清到如此境界,如不明所以,自認爲是聖的境界,自認爲是很高了,就會生狂妄,會看不起他人,認爲別人還是凡夫,我已到了這樣的境界,所以有時住山時會傲慢、會狂妄,就是從這裏來的。但若能不狂不傲透過清虛,就能直入本性,但是很不容易的,爲甚麼

  因對境界的執著,對輕安的執著,人到這裏輕安舒暢,氣脈融通,紅光滿面,眼神發光,聲音宏亮,走路如飄,人非常輕松,吃一點飯就足夠了,人整個的都變了,在氣功來講這境界已經是很高了,的確是會達到這樣的境界。到這裹對外面的事情都不關心,粗重煩惱都沒有了,對細的煩惱又看不到,實際對這些靜、對這些輕安、對所住空定及所産生的智慧心執,本身就是細的煩惱、細的妄想,他自己看不到。

  「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由於寂靜的關系十方世界的諸佛都在心中顯現,心如鏡一樣顯現,因爲我們的心本來是妙明,由於客塵所蓋所以不顯,佛的身是全體光明。當我們的心空了時,佛就在我們心中顯現,所以般舟叁昧說到一定時候十方佛都現前,這是很自然的道理,一點也不奇怪,但還有能現所現,還有一點分別在;如果還有分別在,當然不能見性,或僅能見到空性,與所顯境仍起分別。這要看是怎樣的人,如正由空顯境時,我入入你,鏡與鏡相合,兩鏡都不可得時,亦能入真性,入靈妙真性。故悟人知:「如鏡中像。」譬如鏡中的像一樣,一切都了不可得。做到這樣工夫,譬如講空到極點、靜到極點,産生輕安、産生明鏡顯現萬物,這裹確是實際境界。在修證來說的都是非常深的,但究竟不究竟,這要看人的執著不執著,若執著這個地方,就不究竟,若不執著這個地方就能夠達到究竟。

  「此方使者,名奢摩他」,這樣的方便叫奢摩他。所以現今的修行人要搞熱熱鬧鬧,東搞西搞是不對的,是會有诤口的。但是有些人說菩薩也是搞熱鬧,如某某大師也是搞熱鬧的,到處弘法講學、辦道場,但這是弘法的需要,而他的內心是寂靜的,是清淨不動的,這是如幻菩薩,下一步就講這個問題。奢摩他就是真性止與寂靜定,通過止與定來顯現心的明淨。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輿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衆,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叁摩缽提」。

  這是第二種修行方法,這是體現本性如幻妙假的功用,是入世度生化門之道,非常關鍵的;而且大家住在城市裹面工作行菩薩的人,大多數沒有條件到山林中靜修,正可藉假修心。那麼怎樣起行修幻呢

   「以淨覺心,知覺心性],一開始就可以無分別智,明明了了覺知自己的心,本來空寂,了不可得,由無而顯有。所以無相之相,即是幻化假相,於是當下了悟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一,都是不真實。這樣一明白--當我們知道自己…

《圓覺經直講 第十章 修行無二 方便多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