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修行無二 方便多門
知修行無二,乃悟後人語,因其覺心明達,了法無法,唯顯實相妙心而已。而於未明悟之衆生,實因方便法門以引入,方能逐漸圓成。又於悟人如通達方便法門,不僅自利更能迅速,且利他亦具善巧,可謂不得不知也。--作者提示
我們前面所學的內容,是講隨順覺性的修行方法與修行境界,歸到最後都化爲空靈而無二。就是講每個修行人經過的路不同,層層深入,均依覺性而啓行。有些人已經經過了,後面就不需要,有些人前面還沒經過的,或還沒達到真實悟證的,還需要後面的,這是前後不同。但是被無明迷惑的凡夫都執著有,就性體而言,這也是空的,人空法空,總的意義來講是空的。悟了以後透境界也是空的,所以說真空觀、真空行。
下面接下來講方便觀、方便行。爲甚麼說方便觀、方便行
因各人的習氣不同,各人的蓋根不同,各人的因緣不同,各人修的路不同。下面佛就開出根本叁輪:奢摩他、叁摩鉢提、禅那。這是修證的叁大**,雖然說修證法相很多,每個人只能取一種作爲入門,就是說有一種適合自己的方便**。如果在一種**當中,能夠相應證道,就叫圓成。另一種僅僅是修入,沒證圓覺的,這樣叫親近。親近圓覺是在與圓覺接近的路上走,還沒圓成,這是第二點要提到的。第叁點提到的是我們學習這部《圓覺經》時心要比較細,因爲叁輪的輪相,層層深入的境界,我們還未達到,而叁輪開出的二十五輪,更是複雜,所以講得比較微妙。但是其宗旨、其精神是一致的,都是圍繞圓覺,悟入圓覺做爲起點,以隨順圓覺做爲起點之故,所以以後再就路還家,就像有東、南、西、北等很多門,但都可以就路還家,尤其在下一品二十五輪中講的門很多,實際上是一樣的。
那麼我們在學習當中要明白其意思,明白以後,通過選擇深入,深入時不可能多、不可以多,但明白是要明白的。這有什麼用呢
就是說一個不圓解的人容易造成執一非余,佛法
裏面如果只懂得淨土的,且對禅宗不了解,那你會執著己見,會誹謗其他宗。又如你只懂得空輪,奢摩他上方便時,那你可能會誹謗如幻叁昧,以及大悲輕安等等境界,這樣在佛教當中會産生對立,所以我們從全體來講都要懂,都要明白。
爲什麼佛教會有這麼多的門
這樣修證的輪相是怎樣安立的
這樣我們如學習明白,就不會以自己爲主,覺得自己高,覺得別人修的不是,這一點是非常要緊的。我們舉一個例子講:一般修禅定人是很用功的,且亦有一定的體悟,亦能夠透過一些境界,在靜境中發出,亦有靜智慧,那麼他可能會反對他人講經,或做佛教的弘法事業、慈濟功德,他會說你們都是在搞外面的東西,都是在搞熱鬧,往往會有這樣的對立、譏諷,這樣就容易與弘法事業及其修證會産生對立。當這樣的對立出現時,他就會誹謗,不能與佛教統一,佛教雖然有專修一類型的人,但這種不等於就是圓滿,僅僅是一種類型而已。那麼佛教是弘法事業、管理事業,慈濟利生,也是一種類型,但要符合佛法正道,就是說用自己的智慧去破執著,通過自己的弘法利生事業,在實際工作中要顯現對衆生的利益。
但如弘法的人、管理的人、講經說法的人,或做慈濟功德的人,亦往往會輕視那些住山專修的人,說他們心量小,不出去弘法,不來幫助我們搞佛教弘法事業,只顧自己修,只要自己成道,不顧衆生利益,這樣是會對他們有看法的,産生對立矛盾的,這些都是在這兩者之間沒調節好,不懂這兩種關系,這兩種能調和的話,表裏一致,即能圓融無礙,能夠透出人生世界以外而又包融萬法的一種高尚意境。這樣意境完全方便隨緣時,當達到無定法時,別人又會對他産生看法:這個人一下子這樣,一下子那樣,有時講淨土,有時又講密宗,他爲甚麼會變化這麼多
他今天講的與昨天講的怎麼會有矛盾
他到底是什麼意思
他們會猜不透,這種情況說明聽法的人在佛教當中還沒通過佛教的修證**,才會有局限的定見,所以修證的**對我們都是有意義的。所以禅人往往會有傲氣,到一定的時候,會看人家不起,認爲別人都是在搞熱鬧,就是對一般信衆看不上,或不慈悲接引他們,一到寺院看到這些信衆,就不願與他們接近,認爲他們是來吵擾真行,這樣就是被束縛住了,也就沒悲心,所以這兩者之間要圓融、統一,我們在這裏學習,就可以體現這種圓融,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這時候威德自在菩薩在大衆中從座位站起,恭恭敬敬地拜佛,從右繞佛叁圈然後跪著合掌虔誠地對佛說: [大悲世尊!廣爲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
就是前面這個品段裏說的四種隨順覺性的不同境界,佛已爲我們廣泛地、詳細地分別敘述了隨順覺性的真實妙義。
[令諸菩薩覺心光明。]
使令在座的及其他菩薩覺心産生光明,噢!原來是通過四種隨順使得覺心顯現光明,照了一切。
[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
承蒙佛陀的大智慧圓滿法音,使我們了悟忘心頓證的大口訣,只要暫聞法要心生信順,已經獲得大善利,已得隨順覺性。那麼,如能通過修習就更殊勝了二甚麼說獲得善利
當時聽到這樣的忘心頓證,這樣殊勝口訣能夠信解,已經具有無量的功德,不是一佛、二佛所種的善根,而是無量百千萬億佛與大菩薩的道場裏種下的善根。所以說已經得到善利,不可思議,何況能夠去用功,這已經是具足如來一切種智,用功就更殊勝--圓成佛道。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
這位威德自在菩薩,因威德自在,即在處處行門中都得自在,他說雖然佛在一前所說的法門都非常圓融,已經是廣說,非常圓滿,非常究竟,已經都是攝受二法,成就一切法,道法妙旨都已包括殆盡了。但他要提出,佛法人門不止一條路既然不止一條路,那麼除了以前講過的直接的康莊大道以外,是否還有捷徑呢
I有方便迂回路呢
或者說末法時代衆生根基的差別,是否還有更善巧的法門讓我們入門
所以說,「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非止一路」,這個城就是表示圓覺,外面的四門就是行門。「隨方來者」,在東、南、西、北隨著各個方向來時,「非止一路」,東門來的,西門來的不止是一條路。譬喻各有各條路可走,這是威德菩薩提出方便行門,建立歸元捷徑。
[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威德菩薩再就因地上,推尋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就菩提並不是一個方便,是很多很多的方便,甚至可以說有無量方便,所以才能使一切菩薩成就佛道。
[唯願世尊廣爲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
請求世尊廣爲我們宣說一切方便漸次。「一切方便」包括無量法的大總持的**,這個**即叁根本輪,包括一切方便,運用起來是非常善巧,而且能應付一切人,應付一切情況,所以說:
[並修行人總有幾種
]
即能修的人一共有幾種
實修的法有幾種類型,能修的人就有幾種類型,它們之間是相應的,否則法就是先設,否則這法就是死路,這就是法與人相應的關系。
[令此會菩薩及末世衆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
威德自在菩薩請求的目的是甚麼
是使令這個法會菩薩及末世衆生求大乘的人(不是求小乘自了的,亦不是求凡夫境界,不僅僅只求福報),速得開悟,通過這樣的方便漸次,及包括一切法門的善巧,讓他們入門,使他們速得開悟。開悟以後進一步遊戲如來大寂滅海--進入如來的清淨境界。
[如是不異,終始不二。]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於如來如是方便。」
你能夠請問如來這樣的方便,提出這樣的問題不簡單。當一個人在佛法裹面講出適應大衆,大家都需要且又是一個新的話題,不是老話題,是很不容易的。大家老生常談,談了幾十年,這是不應該的。佛法應該有發展,在新時代、新形式、新的人物的面前,要有新發展,這樣的發展是真實智慧的體現,善巧方便的體現。所以只有菩薩才能發現新的問題、提出新的問題、解決新的問題,能夠把佛教向前推進一步,走在時代的前面,這才是菩薩的作爲,所以佛贊歎他能夠提出這樣的問題。
[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你現在仔細地聽,我爲你說。就如今天說法一樣,佛音常宣。
[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這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非常歡喜,說明問題問得非常對,而且對大衆都有別益,所以奉教歡喜,大衆默然而聽。下面講具體的內容,可以分作四個方面:一標根本、舉個數字,就是**數;二闡釋做工夫觀照的方法;叁用例子來彰顯圓融的修證;四較量功德來顯現殊勝。
[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
無上妙覺,不可思議的圓融境界是遍諸十方,到處都是,我們這裏就是圓覺的境界,但是能不能,是否已覺悟,還要看實際,如果真實隨順而覺,圓一切法歸于自心,那麼圓覺境界認定出生如來,因如來證到這樣的境界,從這裹出生,本來是無生,本來亦無滅。因爲衆生迷了,即覆蓋了、顛倒了,如證到本來,開悟見性了,就叫出生如來。
[與一切法,同體平等。]
與一切法都是同體平等,無二無別,就是說凡與聖、識與智等一切境界都是無二無別,都是稱性而起。
[於諸修行實無有二。]
對於修行來說,能符合覺性而行,方是真行,沒有兩個。爲甚麼說沒有兩個
二行都要符合覺性,都是依這個作前提的,以這個作前提,所有行持都是真行。但是在其解釋上面、在方便上面,要符合衆生的根基,要開門,就是說將所有可能進入的門打開,讓有緣衆生都走到城裹面來的,都走到圓覺真性上,這一點是沒矛盾的。就是說沒差別,都是絕對的統一,但是人有不同,走各條路的人…
《圓覺經直講 第十章 修行無二 方便多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