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种大丈夫的事业,有天马行空的气魄才能胜任。这里需要有相当勇敢的人才能走过危险境界,这里非常微细的,愈是向上愈需要非常的勇气,发大心的人才能透过这些关口,不是轻心、慢心、草率的、简单的,能透过的,这是讲到真实境界是非常细、非常微妙的事情,是绵绵密密的事。所以说头已经断了,再也没有头可断了,能断所断都消失了。
[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
用譬喻来总结,以觉碍的心来觉「自灭诸碍」,到这里师父只能旁敲侧击,师父没办法直接指点,到这样的境界,师父没办法对你讲,只能旁敲侧击,你自己去领会、体悟。所以到一定的时候你偏差入魔,佛也没办法救,就是说你修行到高层次的境界,佛没办法用语言来对你说,只能是机锋、密意,只能旁敲侧击,影响影响你,改变你,没办法用一套套的理论跟你说,一套套理论是对凡夫说的。熏种子入佛种性,真实地方是无法言表,好比高层次善知识不是用语言说法,眼睛一动,微细的一个动作、一个气味,所有表现都是在说法,甚至看到山河大地、风吹草动等都是在说法,很微妙,微妙到後来就是这样。为甚么
你的心跟师父合一,心跟法界万物合一。事物的变化就是你心的变化,心的变化就是说法,心的变化显示就是说法,所以这是微妙的境界。那么「自灭诸碍」後「碍已断灭」,碍已经没有了,「无灭碍者」,灭除障碍的人也没有了--没碍的人所在。譬如柴在烧,已经烧完了,柴没了火亦没了。「无灭碍者」就是火也没有了,因为柴已烧完了,这里就是说明菩萨证到初地以上的境界,真实证初地以上的境界的菩萨是不住在这证上的,不住着证的境界,没证的法,亦没证的人,真证道的人没证见。下面这一段讲的是到这样菩萨不会住教,即对言教不会住著。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修多罗是契经,佛说法四十九年,种种法门如标月之指,是指指月亮让人看而已。「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菩萨已经知道这些都是所标的标记,种种符号,方便的权巧,像手指头指月亮,手指不是月亮,就是菩萨已了悟言教文字本空,但是要善用文字,以月亮来照这个文字,方便施设,来指引众生,所以说「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都是同样的道理,所有如来开示言说,没有真法给人,都是开发众生性灵、佛性种子的方便,教我们不要把法门当实,但是我们通过教化得利益,开发我们众生本具的佛性之德,促进我们去走正路、修正道,使我们得成就,不要匆匆忙忙。学佛不是匆忙的事,忙是忙不起的,学佛绝对是悠闲的,悠哉悠哉的,慢慢地修,但要精进--专精不退,念念不停,念念相续,念念相续在悠哉悠哉的当中,快快乐乐当中,如弥勒菩萨的乐修,快快乐乐之中。但苦修也不是苦,苦修是在山林中,不讲究穿,不讲究吃,不计较这些条件,是在苦寂当中修,并不是说什么很艰苦的生活,这不是苦,修行人不认为这些是苦的。就像生病,也没觉得是苦,认为只是工具有点障碍,有一点出毛病,作用暂时不灵光,等修理好又灵光了,是这样的道理,并不是苦。所以修行人绝对不能匆忙,无论做甚么事情都慢慢地做,是在安详当中,一举一动都用明净去照当下的心。不要有任务感,我要学多少部经,就急急地去学,认为都学到了,实际上是永远也学不到的。
佛教中任何一部法,只有成佛或证到该位的菩萨境界才能相应。如登地菩萨知道这些法门都是标月之指,到此才是学完了。如没到这里是永远学不完的,今天是这样解,明天又是那样解,这样因由师父的不同,众生的不同,时间、环境的不同,缘永远是变化,永远也解不完的佛法。所以不要把佛法学完,除非证到,达到这个境界。所以要绝对悠闲自在,绝对要清净、安详,泰然不动,这样子已经得到了,乐在其中,智慧开发,已经得到佛法,再也不用等待什么时候得到佛法,目前就得到受用,这是相当要紧的。
该说从第一天学佛起,师父指导你应该得到乐趣,应该得到归宿,应该安心无为,应该在正确的方向上慢慢地明了起来。这样子才对,不要把任务放在心上,学佛没任务,本来是佛,所以说这是已入地菩萨的「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
这里接下讲是佛的境界--常住真性的究竟觉。这里先是讲究竟觉是甚么境界。实际上讲到境界,佛是没境界的境界。但是众生有境界,众生对境界有执著。因为众生有执著两边,讲佛的境界时只好藉众生境界来讲佛的境界。如何说呢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众生对障碍,譬如烦恼障、报障、业障,总是有一障碍在心中无法化解,佛说这些障碍就是究竟觉,这就是佛的境界。我们怎样去体会呢
当我们体会到所说的生死相续的事障好,或者所说的这种法界性相的理障也好,都没障碍,都不在话下,一切透过,这就是究竟觉的境界,如还有障碍在就不是究竟觉。
用这样的反面来显正,用否定来肯定--龙树菩萨为什么不实说佛法,都是用破,就是用否定,否定到究竟时就是肯定,就是真实境界。因为一个人修行地位低时,不知道地位高的情况,凡夫没办法知道佛的境界,因为所有知道的都是本人的境界,本人的理解。如小学生看博士论文是绝对看不懂的,他所有的理解是小学程度的理解。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形成自我的各种观念的。人如不能把自己突破,就永远不能进入佛的境界:永远没办法懂得真正佛法。但是佛、菩萨慈悲,会用言语来引导我们,引导我们慢慢开发出来,这叫闻熏、开解,再去觉照。所以说怎样去看佛,在地狱当中看佛,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在障碍当中看佛,这是真佛所在。
[得念、失念无非解脱。]
得念就是无念境界,失念就是妄想境界,无论是得念好,还是失念也好,都是「无非解脱」的境界,没有甚么不解脱的,有念、无念,性体平等,这就是佛的境界。这里讲的是识与智的相对。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
因缘和合叫成法,缘离就叫破法,但是两者都叫涅槃。成法和破法都是涅槃世界,缘离或者缘成都叫做涅槃,毁谤不毁谤都叫作涅槃,就是成功事业或者不成功事业都是涅槃。我们人生世界,做事业做成没做成都是涅槃,今天修行不顺利,如身体生病,或者没生病,都是涅槃,都一样,没两样,就叫涅槃。佛的大涅槃是在生死变化中而即无生无灭,湛然常寂。[智慧、愚痴通为般若。]
甚么叫做真性般若
智慧、愚痴都是般若,这是愚与智的相对。愚痴哪里来
是由分别来的,分别也是没有的,思在就是佛性在,佛性是平等的,但平等不是没差别。不要以为那些傻子没佛性,从真正大智慧来说,看到众生佛性美德,不是看人不好,所以佛看到一切众生都为般若性。由於讲愚痴在就是智慧在,有愚痴才有智慧。有人说自己很笨,那为甚么会笨
只因想求智慧,才会想到笨,若不知道自己笨,就不会来求智慧。
有些佛教徒认为自己很聪明,这样的人其实不行,这样的人就没有智慧。为甚么
你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处处出锋头,处处占首位,这样是最笨的,最没智慧的。谚云:「大智如愚。」所以说智慧、愚痴都叫做般若,是没分别的。佛到这样的境界,对所有的智与愚都分别了然,彻底明见,都是大智慧的显现。所以佛经中说:有些讲经讲得口齿不伶俐,虽只讲得一句二句话,看上去很笨,但裹面却蕴含著很多智慧,有些人口齿很伶俐,不等於就是很有智慧,在这裏不能用绝对来讲。
「下下人有上上智]六祖大师说的,「上上人有没意智」,这是很难很难判断的。
有些人认为知识分子就高级些,若大学生、教授等来学习,就要学高点深点的佛法,不绝对。有些人一个字也不识,可能最有智慧。为甚么
因为他心地最平直,得到安乐最大、最真实;知识分子不等於最有智慧,而是知识丰富。他们所学的都是知识,会用知识来对比佛法,佛法若落於对比,就不是真佛法,难就难在这一点。佛法在於开发,开发我们的智慧,落於对比就不是真佛法。所以知识阶层学佛又是最难的,大家都认为知识分子最容易,其实是最难的。因其对比太多了,教导的人必须把他所有的知识执著打破以后,才归到无知识的人那样,这样才会真纯地去修行,所以有知识的人学佛法更难。
学佛法若东求西求,法门多了的人,最最难修行。有些人一开始还好些,念观世音菩萨、持咒都较安详,後来师父拜多了,东跑西跑反而修不好了,这样的人相当多。所以最初因地入手时相当要紧,最初的师父也是相当要紧的,最初师父若引导得好,一直没走弯路,一直是顺利的;师父若引导不好,愈修愈复杂,愈来愈烦。我的师父--振莲师三个月就开悟,住茅屋,他的师父也没教他甚么,只叫他放下用功、打坐,亦没教他其他的教理知识,三个月就打开了。这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人若纯朴、直接,反而容易得成。所以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具真般若者,一切都是般若,没分别。
[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
无论是菩萨或者是外道所成就的法都是菩提,没有一个法不是菩提,外道也是佛法,所谓:「正人行邪法,邪法悉归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变邪。」现今佛法中练气功、信神的及以各种各样眼光进入佛门,他们认为自己是信佛的,实际上还是老的一套,这样正法亦归邪,就是这个道理。末法时代众生斗诤的坚固,不知身中虫,还食身中肉,他们都说自己是信佛,其实只是在佛门中求安慰。有些人烦恼了,在世俗上一切不顺利,有些人想当官没让他当,就想在佛门中找个位子做做官,这样的人相当多,社会上没有官当,就在佛门中当官,却不做弘法事业,只将位子占住…
《圆觉经直讲 第九章 梦中差别 醒来长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