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種大丈夫的事業,有天馬行空的氣魄才能勝任。這裏需要有相當勇敢的人才能走過危險境界,這裏非常微細的,愈是向上愈需要非常的勇氣,發大心的人才能透過這些關口,不是輕心、慢心、草率的、簡單的,能透過的,這是講到真實境界是非常細、非常微妙的事情,是綿綿密密的事。所以說頭已經斷了,再也沒有頭可斷了,能斷所斷都消失了。
[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
用譬喻來總結,以覺礙的心來覺「自滅諸礙」,到這裏師父只能旁敲側擊,師父沒辦法直接指點,到這樣的境界,師父沒辦法對你講,只能旁敲側擊,你自己去領會、體悟。所以到一定的時候你偏差入魔,佛也沒辦法救,就是說你修行到高層次的境界,佛沒辦法用語言來對你說,只能是機鋒、密意,只能旁敲側擊,影響影響你,改變你,沒辦法用一套套的理論跟你說,一套套理論是對凡夫說的。熏種子入佛種性,真實地方是無法言表,好比高層次善知識不是用語言說法,眼睛一動,微細的一個動作、一個氣味,所有表現都是在說法,甚至看到山河大地、風吹草動等都是在說法,很微妙,微妙到後來就是這樣。爲甚麼
你的心跟師父合一,心跟法界萬物合一。事物的變化就是你心的變化,心的變化就是說法,心的變化顯示就是說法,所以這是微妙的境界。那麼「自滅諸礙」後「礙已斷滅」,礙已經沒有了,「無滅礙者」,滅除障礙的人也沒有了--沒礙的人所在。譬如柴在燒,已經燒完了,柴沒了火亦沒了。「無滅礙者」就是火也沒有了,因爲柴已燒完了,這裏就是說明菩薩證到初地以上的境界,真實證初地以上的境界的菩薩是不住在這證上的,不住著證的境界,沒證的法,亦沒證的人,真證道的人沒證見。下面這一段講的是到這樣菩薩不會住教,即對言教不會住著。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複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
修多羅是契經,佛說法四十九年,種種法門如標月之指,是指指月亮讓人看而已。「若複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菩薩已經知道這些都是所標的標記,種種符號,方便的權巧,像手指頭指月亮,手指不是月亮,就是菩薩已了悟言教文字本空,但是要善用文字,以月亮來照這個文字,方便施設,來指引衆生,所以說「了知所標,畢竟非月」。
[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複如是,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複如是」,都是同樣的道理,所有如來開示言說,沒有真法給人,都是開發衆生性靈、佛性種子的方便,教我們不要把法門當實,但是我們通過教化得利益,開發我們衆生本具的佛性之德,促進我們去走正路、修正道,使我們得成就,不要匆匆忙忙。學佛不是匆忙的事,忙是忙不起的,學佛絕對是悠閑的,悠哉悠哉的,慢慢地修,但要精進--專精不退,念念不停,念念相續,念念相續在悠哉悠哉的當中,快快樂樂當中,如彌勒菩薩的樂修,快快樂樂之中。但苦修也不是苦,苦修是在山林中,不講究穿,不講究吃,不計較這些條件,是在苦寂當中修,並不是說什麼很艱苦的生活,這不是苦,修行人不認爲這些是苦的。就像生病,也沒覺得是苦,認爲只是工具有點障礙,有一點出毛病,作用暫時不靈光,等修理好又靈光了,是這樣的道理,並不是苦。所以修行人絕對不能匆忙,無論做甚麼事情都慢慢地做,是在安詳當中,一舉一動都用明淨去照當下的心。不要有任務感,我要學多少部經,就急急地去學,認爲都學到了,實際上是永遠也學不到的。
佛教中任何一部法,只有成佛或證到該位的菩薩境界才能相應。如登地菩薩知道這些法門都是標月之指,到此才是學完了。如沒到這裏是永遠學不完的,今天是這樣解,明天又是那樣解,這樣因由師父的不同,衆生的不同,時間、環境的不同,緣永遠是變化,永遠也解不完的佛法。所以不要把佛法學完,除非證到,達到這個境界。所以要絕對悠閑自在,絕對要清淨、安詳,泰然不動,這樣子已經得到了,樂在其中,智慧開發,已經得到佛法,再也不用等待什麼時候得到佛法,目前就得到受用,這是相當要緊的。
該說從第一天學佛起,師父指導你應該得到樂趣,應該得到歸宿,應該安心無爲,應該在正確的方向上慢慢地明了起來。這樣子才對,不要把任務放在心上,學佛沒任務,本來是佛,所以說這是已入地菩薩的「隨順覺性」。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
這裏接下講是佛的境界--常住真性的究竟覺。這裏先是講究竟覺是甚麼境界。實際上講到境界,佛是沒境界的境界。但是衆生有境界,衆生對境界有執著。因爲衆生有執著兩邊,講佛的境界時只好藉衆生境界來講佛的境界。如何說呢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衆生對障礙,譬如煩惱障、報障、業障,總是有一障礙在心中無法化解,佛說這些障礙就是究竟覺,這就是佛的境界。我們怎樣去體會呢
當我們體會到所說的生死相續的事障好,或者所說的這種法界性相的理障也好,都沒障礙,都不在話下,一切透過,這就是究竟覺的境界,如還有障礙在就不是究竟覺。
用這樣的反面來顯正,用否定來肯定--龍樹菩薩爲什麼不實說佛法,都是用破,就是用否定,否定到究竟時就是肯定,就是真實境界。因爲一個人修行地位低時,不知道地位高的情況,凡夫沒辦法知道佛的境界,因爲所有知道的都是本人的境界,本人的理解。如小學生看博士論文是絕對看不懂的,他所有的理解是小學程度的理解。人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形成自我的各種觀念的。人如不能把自己突破,就永遠不能進入佛的境界:永遠沒辦法懂得真正佛法。但是佛、菩薩慈悲,會用言語來引導我們,引導我們慢慢開發出來,這叫聞熏、開解,再去覺照。所以說怎樣去看佛,在地獄當中看佛,佛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在障礙當中看佛,這是真佛所在。
[得念、失念無非解脫。]
得念就是無念境界,失念就是妄想境界,無論是得念好,還是失念也好,都是「無非解脫」的境界,沒有甚麼不解脫的,有念、無念,性體平等,這就是佛的境界。這裏講的是識與智的相對。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
因緣和合叫成法,緣離就叫破法,但是兩者都叫涅槃。成法和破法都是涅槃世界,緣離或者緣成都叫做涅槃,毀謗不毀謗都叫作涅槃,就是成功事業或者不成功事業都是涅槃。我們人生世界,做事業做成沒做成都是涅槃,今天修行不順利,如身體生病,或者沒生病,都是涅槃,都一樣,沒兩樣,就叫涅槃。佛的大涅槃是在生死變化中而即無生無滅,湛然常寂。[智慧、愚癡通爲般若。]
甚麼叫做真性般若
智慧、愚癡都是般若,這是愚與智的相對。愚癡哪裏來
是由分別來的,分別也是沒有的,思在就是佛性在,佛性是平等的,但平等不是沒差別。不要以爲那些傻子沒佛性,從真正大智慧來說,看到衆生佛性美德,不是看人不好,所以佛看到一切衆生都爲般若性。由於講愚癡在就是智慧在,有愚癡才有智慧。有人說自己很笨,那爲甚麼會笨
只因想求智慧,才會想到笨,若不知道自己笨,就不會來求智慧。
有些佛教徒認爲自己很聰明,這樣的人其實不行,這樣的人就沒有智慧。爲甚麼
你認爲自己比別人聰明,處處出鋒頭,處處占首位,這樣是最笨的,最沒智慧的。諺雲:「大智如愚。」所以說智慧、愚癡都叫做般若,是沒分別的。佛到這樣的境界,對所有的智與愚都分別了然,徹底明見,都是大智慧的顯現。所以佛經中說:有些講經講得口齒不伶俐,雖只講得一句二句話,看上去很笨,但裹面卻蘊含著很多智慧,有些人口齒很伶俐,不等於就是很有智慧,在這裏不能用絕對來講。
「下下人有上上智]六祖大師說的,「上上人有沒意智」,這是很難很難判斷的。
有些人認爲知識分子就高級些,若大學生、教授等來學習,就要學高點深點的佛法,不絕對。有些人一個字也不識,可能最有智慧。爲甚麼
因爲他心地最平直,得到安樂最大、最真實;知識分子不等於最有智慧,而是知識豐富。他們所學的都是知識,會用知識來對比佛法,佛法若落於對比,就不是真佛法,難就難在這一點。佛法在於開發,開發我們的智慧,落於對比就不是真佛法。所以知識階層學佛又是最難的,大家都認爲知識分子最容易,其實是最難的。因其對比太多了,教導的人必須把他所有的知識執著打破以後,才歸到無知識的人那樣,這樣才會真純地去修行,所以有知識的人學佛法更難。
學佛法若東求西求,法門多了的人,最最難修行。有些人一開始還好些,念觀世音菩薩、持咒都較安詳,後來師父拜多了,東跑西跑反而修不好了,這樣的人相當多。所以最初因地入手時相當要緊,最初的師父也是相當要緊的,最初師父若引導得好,一直沒走彎路,一直是順利的;師父若引導不好,愈修愈複雜,愈來愈煩。我的師父--振蓮師叁個月就開悟,住茅屋,他的師父也沒教他甚麼,只叫他放下用功、打坐,亦沒教他其他的教理知識,叁個月就打開了。這說明什麼問題
說明人若純樸、直接,反而容易得成。所以說:「般若無知,無所不知。」具真般若者,一切都是般若,沒分別。
[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
無論是菩薩或者是外道所成就的法都是菩提,沒有一個法不是菩提,外道也是佛法,所謂:「正人行邪法,邪法悉歸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變邪。」現今佛法中練氣功、信神的及以各種各樣眼光進入佛門,他們認爲自己是信佛的,實際上還是老的一套,這樣正法亦歸邪,就是這個道理。末法時代衆生鬥诤的堅固,不知身中蟲,還食身中肉,他們都說自己是信佛,其實只是在佛門中求安慰。有些人煩惱了,在世俗上一切不順利,有些人想當官沒讓他當,就想在佛門中找個位子做做官,這樣的人相當多,社會上沒有官當,就在佛門中當官,卻不做弘法事業,只將位子占住…
《圓覺經直講 第九章 夢中差別 醒來長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