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直讲 第九章 梦中差别 醒来长天▪P3

  ..续本文上一页到大道,证得无所得的本来面目。所以,现在修行人不得道,不殊胜,都是把个人的执障包得厚厚的,还有是非、人我、斗诤,再来缠上一层,还比工夫、比精进,我念经念得快,比你们念得好、念得多,工夫比你们好,我是第一。是从这方面搞,这样子修行怎能修得起

  这根本不叫修行,从世俗讲,是竞争做生意,是在佛门中做生意。为甚么

  这是名的生意,地位的生意,不是钱的生意,但一旦有名有地位时,可能就会有钱的,地位有了,别人会供养,就有钱了,这些都是偏差的地方。所以说「故起憎爱,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开悟」,「令」就是指点他,开示他,怎样去修行,闻熏正法,「哟!明白了,原来的那些都搞错了,现在知道修行都是在心地上修的,是把妄想转化掉,原来本是佛。」到这里心开意解,明白起来了,故「净圆觉性」。这样子悟得内在的圆觉性,叫内熏,外面的智慧叫外熏,熏到里面叫内熏,知道里面有一个性,这样心开意解,觉性显前。

  「发明起灭],这样方便行才看到了自己的烦恼,这样才看到了自己的生灭念头。看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一切妄习顿时现前。啊!禅宗里说的开悟以後如伤考妣,为甚么

  是因为把自己的妄心看到了,把自己的种子看到了。哎哟!我有这么多的习性,无始以来都造了这么多的业,现在赶快要把它了乾净,所以就会「发明起灭」。

  「即知此生性自劳虑」,这才知道我这生、这世,生灭心迷了,没证大道,念念生灭,念念起妄,劳役自己的心,我的心被它奴役,我一打念头,我心力都给它影响了,跟它跑了,外面境界的好坏都影响我的为心,我等於是奴隶,我自己不能作主,东奔西忙,这念头东打、西找,我的自性被它所迷、被劳役,故「即知此生性自劳虑」。缘虑很多,千营万计,种种主意,在世间上做生意,种种计较,佛法裹面还是计较,还是贪便宜。哪个法门最快,能得到最好的帮助,叫师父加持一下,马上得到舒服,这样就想多加持、多求了。老是想这些事,还是劳虑、计较,念念不停。现在知道了,我以前都搞错了,心若一空,师父的光与你的光合一,这是大加持,佛的光与你的光是合一的,这是无上的加持,都是平等,如只在外面求,都是生灭心,都是劳虑。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  .

  假若有人通过这样明见自心来做工夫,照破它,不跟它跑,「外不为境转,内不为业牵」。外面不给境界牵著走,内不跟念头转,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念念不停,念念无住,就如急水中打球转--念念不停留。要时时做工夫,单单悟了还没有用,要做工夫「得法界净」。如突然有一天一切歇下来,妄念顿歇,当下没有妄念,一片清净,即叫法界净,这下一片空净。空净分作理与事,坐当中是理法界净,法界当中没有一切思想尘劳;事法界净是对境没分别,看到人不是人,都是影,就像透明一样,走路时就像没在走路,这样就是杀头,或者危难之中等都没关系,别人駡你或打你都没关系,情感的世界已经远离,这是在初步空的境界当中,这是真实的境界。修到一定时候,就是这样的境界,但是不能认为自己这是很高了,这仅仅是初步进入的一个地方,有时还会有变化的,亦会被破坏掉的。

  [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於圆觉而不自在。]

  产生一个解,「净解」,「哎!这个境界清净,这境界是真的,很清净。」就是说粗的念头没有了,得到轻安。净心心生会产生爱著,产生净的解,以这样净解潜伏在心裹面,辗转变成一种障碍,形成心裹面的一种执著,这样净的执著会认为外面的一切都是影。世界的男男女女、十字街口的人这样多,都是影,「还是这种境界好,这样清净」,这样放在心裹面成了障碍,外尘不会扰乱他,这样的人烦恼是伏下去了,生不起,这样烦恼虽然没断尽,粗的已经断了,但是细的还没断,就是外界对他的反映及打击,已经影响不了,善恶是非影响不了,以这样净的解及体会成一种障碍,这是初悟脱缠的境界。但是有这样的净解在,见到性的一部分,得一点消息,也只仅仅见到边缘的消息,又因净解在,有所得,故不自在,「故於圆觉而不自在」!结果这样一来,就在圆觉性上面不自在了。为甚么不自在

  这样会与世界分开,会认为自己是个开悟的人,认为自己是个清净的人,清净境界自行於自己的境界当中,故对圆觉不自在。因圆觉一切处自在,一切境界都是圆觉所显现,十方圆明,普照一切。这是信的地位,信的圆教,初信人进去的就是这样的境界。初信一直到十信,一点点增上。

  [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不要认为自己已经是圣人了,这里的境界是「凡夫随顺觉性」,禅宗有些开悟的人,就是这种开悟,不是究竟悟入,不是彻悟,不是证道。这种的开悟,可以说是从这里入门,为甚么

  因为你已随顺了这个觉性,不是随顺凡夫,但是还是凡夫随顺觉性,你随顺的觉性是个佛,觉性是佛性,但你还带凡夫性。为甚么

  还有净的解,佛不自见佛,佛没净的解,佛没净的见,佛是不二的。如有净的解,净的见在,「故於圆觉而不自在」。因为这是信中的正觉的向往,执著於净的相,所以是凡夫随顺觉性。接下去是第二种随顺。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得到前面净解是障碍,怎能把净解放在心上

  这净解放在心上是细的波浪,仍属思惟性,相续净执妄想,这妄想还在嘛!见解不是妄想吗

  见到净解是碍,那么「虽断解碍」,现在把这解碍破了,没净可得,坐着没觉着坐着,人整个儿空掉,一片清净,但不落这个见,甚么净不净,甚么空不空等,这净解把它扔掉不要,破掉它。破掉以後,这破就是智慧,懂透了就是破,「明白了,噢!这样不对,不能住在这个上面。」

  「犹住见觉」,住在觉里面,为甚么叫见觉呢

  因为以能觉的智慧来破这净解的障碍,了悟的境界,以能破的智慧破所悟的净解,还有一个见在--由见而觉,能觉的觉存在,即「觉碍为碍」,觉著所碍而碍,这样就产生一个能觉,这能觉也是碍,所以说「不自在」。因为以碍来除碍,所以不自在,这个菩萨是贤位菩萨,譬如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这是华严圆教判断的。

  而禅宗不讲这个的,禅宗只讲觉性,善用手段,妙在机活,不是用位子来判断的。而这是依法相来分别的。师父用活的,问你有甚么境界,叫你讲出,斥你不是,叫你丢掉不要,这是很简单的,或者用一个手段破了你,或者用一个譬喻性语言,把你破了,破了以後,镜不照镜,两面镜都把它打掉不要。又譬如一个境界,净的境界,光光相合的境界,禅宗不跟你这样那样的比较、这样分析;而我们因为讲经要分析,它是绝对活的手段,但是我们现实中对待别人也不是这样分析的,是看对谁,要用现实的手段。

  一个人如住著的地方破了时,那么他就超过这个境界,但需要一段的时间,超过以後,经过养精蓄锐,人的心力、定力、智慧力都要养,在养当中,到一定时候,其力量充足了。譬如笋会出头的,到这出头时,把前面的石头搬掉,它又会生出,善知识,经常考验,经常印证,还要参学,就是这个道理。

  净土宗的人也一样,修行到五年、十年,或者几十年,肯定会落在一个地方上,不是落在见解上就是落在工夫上,或者回忆过去我用到甚么境界,过去得到轻安这样好,我现在要把它恢复过来,总是有一个名堂,一个地方可落,这名堂地方若不破,以後就永远不能进步,会产生一种见,这个见如迎合於他的,他就很欢喜,认为讲得很对,若不迎合他的,他就反对,认为你们不知乱讲些甚么,是讲错的,由此会产生斗诤性,这就是净宗人的毛病。听到禅宗、听到密宗等,他们就反对,都是他们的毛病,都是见,被见所碍。现在我们讲这个道理,是要打破这个,所以菩萨未入地前就住在这个能觉上面,打破这个净解碍,就住在能觉里面。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有觉照存在都是障碍,有照是信里面的净解,有觉是贤位中觉碍的觉,这觉还在,都是障碍,这里要明白。当然力量充足时,只要一明白是障碍时,立刻放下,不住在上面,当下即能超过细微的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菩萨到这里不住著觉照,常常觉而无觉,亦没能觉亦没所觉,正不住著时,「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能照与所照同时归於寂灭,同时不存在,没有两边的分别,这就是能所的契合,能所变成一个整体:实际这里无形地说万有化归於无相的性光,法身清净,圆寂无住。从现代的角度来说是个能量,能归到法界净性时,是个能量流归於空与净的境界。

   他已经没有外界的影响,已经住牢净解上,是觉的境界的一个部分裏面,那么到一定时候,这样的见解一生,这能量里面产生漏,漏到那里

  漏到净解上面,所以说於圆觉不能圆证,不能自在,再说藉用能觉来破它时,又归到另一层能量,另一层清净的境界,清净光明境界,境界更高一层,但是还有这个破的过程当中,叫能所没一体。到这里,登地的菩萨能所一体了,绝对一体。绝对一体,不可能觉得自己有净,不可能觉得自己有觉有照,这是同时寂灭,这是当下的一种圆明。圆明是法尔自然,亦是实相的境界直接体现,能起所起到此都消失了,智与照都消失了。

  打个比方,有个人能把自己的头砍掉,头既然掉了,谁还再去杀呢

  没有人再去砍了。就是说根本相对的东西已经没有了,能砍的头与所砍的头都没有了,头已经掉了,谁还能再杀自己的头呢

  所以说修行的人就是革自己的命,修自己的道,全部是内心的境界,可以这样说:所有显现的外境都是内心所显现,都是内心里面的念念转移,念念内化、内消,念念觉照,这里是非常微细的,非常微妙的境界。所以说修行正是…

《圆觉经直讲 第九章 梦中差别 醒来长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