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影的体性是空,但不妨如幻显现,叫如幻三昧。影子常常在放,但圆觉性永远清净,却不用消灭。圆觉的相就像影裏面表现出的光,就在这图像上面表现出,这叫圆觉性。所以讲所有都是幻化,我们人看到佛、菩萨来了,实际上是没来没去的,都是人的思想在作怪。大家千万要注意,我们想到佛,如临终时,佛来接引,实际佛有来接引吗
没有!都是我们心所显现。佛是法界藏身,法界藏身才有阿弥陀佛,我们这里现在时时刻刻阿弥陀佛都在显现。哪里没显现
头头道道,全体佛性,所以都是心所显现。我们天天想佛,佛就来了,不会不来的,外道是认幻为真:「哦!这是我所显现,这是我的工夫。」好!这样一想就入外道性,信净土宗人搞不好也会入外道性,认为我见到了佛,我就有境界了,这是我见到了,这就叫入外道性。所以说菩萨与众生都是幻化,幻化若灭,「故无取证」。人没了还有法吗
还有菩萨、众生吗
没有了,都消失了。所以《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众生与菩萨相对来说,众生是垢,菩萨是净;众生有众生的垢,不用菩萨的净;众生若没垢,那菩萨也没净,这是相对来说的,也是了妄而通的,这是修证境界,是境中灭已,处处都是大道。
[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好比眼根--眼球、眼的神经及眼的整个结构,能看东西,但自己的眼睛看不到眼球,我们的悟性也一样。证性的人,开悟的人,当下在悟的境界当中不可能起念头:「哦!我这是开悟,这就是开悟的境界。」若这样一起就不是开悟的境界,这是第一句,眼根看不到。
第二句眼根是统一的,见到一切境相叫差别,差别都是一体的眼光之所见,这叫法眼,法智一只眼,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就是一性之所现。一性之所现,但无能现者,「性自平等」,或者说眼光平等。「无平等者」无平等是平等,没平等的人,如人走钢丝身体要达到平衡,从这头走到那头必须要平衡,但人在走的过程中却应没有平衡的人,假若走的过程中,觉得有人在走,人就会掉下去的。入中道佛性的人,没有入的人,若有入的人,那就不是中道,这是偏了,这是中道见、宗派见。修行当中,如大手印有大手印见,大圆满有大圆满见,禅宗有禅宗见,这是见,还不是道,见道见者无见。所以说:「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一个人真没烦恼时,就不会想到烦恼,以前我们也已讲过,一个人如真的很健康,他就不会想到生病、想到吃药,亦不会想到我是健康的。佛就是这样,真正见性、真正悟道的人,或者品质相当高的人,他不会觉得自己见性、开悟或品质高,如天天以道德来衡量别人的人,这人本身就有问题,本身道德就不高,这是做作,天天以道德来衡量别人,或说现今社会不太平,没道德,这人自己就有问题,他还黏著在这个地方,产生这个见,还不平等。
[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於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
众生迷惑、颠倒,《楞严经》中说的,阿难把手举上与放下,来说明众生是性颠倒的,佛是正遍知,那么众生迷倒以後来看佛法、来看世界,都是倒的、全部是倒的;我们认为学习佛法学得很多、懂得很多,那还是倒的。为甚么
因为根本的心还没正,心没正一切都是倒的。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道的享受,开我们正的知见,把我们颠倒的地方回正,迷著的地方把它觉悟了,不要再迷了,把我们的性格改一下,把我们的执著的改过来,把我们的不好的思想、动机改过来,这样子是学佛。学佛就是妙乐在其中、智慧在其中、开发在其中,一天有一天的体会,一天有一天的深入。不是说我们知识学得很多,或者已学了几部经论,听经听了几十年,这不是学佛,这是死路,在学佛当中如果不能活脱与超越,是没意义,仍然是迷惑,依旧是迷倒。甚至学得愈多,造业愈重,因摆老资格,教训别人,搬出一套一套的,这一套套的正是害人的地方。
为甚么
因没对机说法,你自己的性格、自己的习气没改过来,且带有众生所有的业气来教训别人,这等於把黑暗的气发到别人身上,那些跟你学的人都会遭殃,都会受烦恼,这就是众生的毛病。所以说「未能除灭一切幻化」,把执著当真实,有真实的法可学,有真实的法可修,有真实的性可以了等等,都把它当真,所以是迷在其中。
「灭一切幻化],有幻可灭,就灭不掉,那么灭与未灭之间,有些灭了,有些还没灭,这中间会产生变化。这个变化叫甚么
这变化都叫「妄功用中」。妄的功用,不是真的功用,真的功用没有这样的变化,真的功用是平直大道,直接显了,没有这样多的变化,凡是所有变化,都是虚妄所显。譬如说,今天坐功好些,明天不好了,我们知道这种好与不好都是变化,都是妄功用;今天坐得清净如蓝天一片,明天怎么又妄念纷飞,又不好了,这种境界就是妄功用。我们不要坐得好就高兴,以为自己上去了,我刚才境界蛮高,有体会了,甚至开悟了的人,打开一次,觉得自己很不错,觉得自己体会过了,这也是妄功用。如真正打成一片,真正没五月天气梅雨季节一样:一下子晴,一下子雨,始终如秋空一样,是这样的明净、空旷,这样子地持行,无为无住,才能体现真性。所以说都在妄功用当中,故妄功用当中「便显差别]。所有的差别实际讲都是平等的,由平等所显,但众生都住著差别,人会产生比较,工夫好的人会与工夫差的人比较等等。
[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这里说假如修行的人达到如来的寂灭,最高无上不可思议的境界,那么这时与佛究竟之理得到随顺。随顺就是:做到本来相应就是随,与法界体再也没有违背就是顺,就是讲五根圆满,法界一切体性圆满,十方圆明,那么这个地方就达到最高究竟的寂灭,是本寂灭,不是另外求寂灭。
「实无寂灭],本来没寂灭,哪里还有一个寂灭,没有东西可以寂灭。因寂是针对喧动,针对散乱而言的,声音闹要寂,有烦恼才有灭,而实际上没动亦没烦恼,所以说「实无寂灭」。也没寂灭的人,「寂灭者」也没有,谁在寂灭
所以说佛是达到究竟无我真止所说的「常、乐、我、净」,究竟无我的我,究竟真常的常,究竟妙乐的乐,达到究竟圆满,清净遍净,没能没所,心念不生,不见有寂灭法,亦无寂灭的人。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这里佛说,善男子!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妄想之执有我,我身心本空,妄认有身心,所以说妄想有我,「及爱我者」,这中间起个爱我的人,爱我的身体,爱我的思想,爱我家里的人,爱我的地位,爱我的名利,有爱我的人,那么这已经是数数趣妄的迷惑的凡夫。现在修行当中还是在爱我,要把身体搞好,或有甚么好境界得到,或修起达到甚么程度,生死怎样了去,都是爱我的人。为甚么
生死谁去了
还是我去了的,还是我想了生死,我想成佛道,这就是爱我的人。那么「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我们从来不知,这样的思想作用全部是生灭,念念在生灭。
因为我们本性无生,那么以念念生灭心来求佛道,来了生死,我们说能成否
绝对不会成功。所以修行人的偏差会这么多,烦恼会这么多,有些愈修愈混乱,愈修愈痛苦,原因就是这样:源头没找到,以生灭心求无上佛道,犹如煮沙成饭一样,用沙来煮饭是煮不成饭的。为甚么
生灭就是烦恼,生灭就是生死,生灭就是痛苦,生灭心若没了,那裏有佛道可成
若处处向外求,法愈多愈混乱,师父愈多愈复杂,这师父与那师父的讲法若两样时,你的心就产生混乱,你不知所措,到底听哪个师父的好呢
接下来问问这个人又问问那个人,去探索,到底那位师父讲得对或讲得好,这样就产生混乱,愈修愈痛苦,而不知把自己的生灭心了了,所以《维摩诘经》讲:「汝心如电,念念不息。」人的念头好比电光一样,一闪而过是很快的。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为甚么
从本以来念念相续,这叫无始无明。无始无明就是当下念念相续,生心动念,产生执著。
「故起憎爱,耽著五欲],迷在其中,不得解脱。把世俗的东西都带到佛法中来,你们看信佛的人那么多,有多少不带世俗气
都是带世俗东西来佛门中求啊!拜啊!都是为个人利益而来的,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来佛门都是为了个人利益,很少人说是成佛度众生的。真正慈悲度人,把自己一切放下来,一个人真正发菩提心度人,那么他所有的修行都不会偏差,可以这样说,他所有的偏差会很快转变了。若这样发大心人,把自己个人一切放下来--偏差是个人的执著而造成的,主要是走火人魔,发神经,都是虚火提起来,都是为自己想得太多的缘故,太执著了--为众生想、为众生求、为众生活,还有什么好执著呢
都放下来了,那么还会有偏差
还会有烦恼
只有诸佛、菩萨来加被,真的智慧给他,真的光明照他,使他一片清凉。为甚么
因与佛、菩萨相应。
过去善德菩萨,为了成佛道度众生,到东面去,佛对他说往东求,东面有个法堂,这法堂裏面有位大菩萨,这菩萨善知实相法,你去求。这善德菩萨去求时,每走几百里都哭了,他悲愍众生。他说:「众生这么苦,我要成佛道。」哭得很伤心,泪水不断地流下来,哭了以後,空中有菩萨对他说:「你快要到了,只管往前走,你大道就会证得,众生会给你度起的。善德菩萨走一走又哭,眼睛都哭出血来了,他非常悲苦。当他到了一个地方,正在哭时,突然心地明了起来,一切烦恼都空了。他这是真正为众生求,马上证得大道。
实际上那有甚么法堂在某地方,是佛方便引诱他的,叫他只管走下去、教他求。求个甚么
求个无,没地方的地方。他这样一直走,把自己的东西一路上抛掉,抛到後来完全是为众生没有自己。好!这样就证…
《圆觉经直讲 第九章 梦中差别 醒来长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