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梦中差别 醒来长天
梦中的人说梦,是梦非梦;醒时的人说,非梦而梦。见有差异,境有起灭,因妄所转,故全真成妄。妄本无依,境本无异,了心本空,历境无生;故醒人说梦藉妄而指真,即异而归同。--作者提示
下面一品最关键的一品,这品为甚么说是最关键的呢
在整个证道修证当中,是从真正入道方便来说,这品还是能够直接来体现的。但是虽然是以人的法相,以人的修证境界来分类,已经是落在人的执著,落在相的执著上面,但最後佛指出妄心顿证的境界。因人有修证,而人的悟修不透彻,人容易有落处,所以人总要问,我现在修到甚么境界
我将来会怎样
会不会生西方
会不会成道
人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在。既然有这样的顾虑,所以佛总会对我们说悟的层次与所证之相,故有这一品的(存在)缘起,这一品是清净慧菩萨请问佛随缘修证的位次。而佛回答说:「地位是怎样来的呢
是众生在妄心将灭未灭,幻化的虚妄功用当中形成假的地位。」
《楞严经》所说的五十五位妙菩提路,都是妄功用裏面所显现的境界,不是真的,大家要千万注意,任何人在修证中所显现出凡夫与圣人的差别,都是暂时的过程,并非真有其位。假使能够证到圆觉时,没寂灭与寂灭的人。所以说圆觉没证,一无所得修道的般若正因。圆觉没证,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在地位上面起执著、起对比,这是路途风光。
禅宗为甚么不讲地位
圣谛亦不立,何有阶级
就是这个道理。一有地位,就会落於窠臼,反而对修证有碍。这假相地位分作四种性质:一是凡夫类的随缘觉性;二是菩萨还没入地的随缘觉性;三是菩萨已经入地的随缘觉性;四是如来随缘觉性,达到圆觉平等。而最後指出,末世众生能够在妄心裏面顿证无上妙要,能够坦然合道。不要讲我们现在是末法众生,根机漏劣,不可能明心见性,却不知末法中有多劫种下大善根的众生,可以悟入佛道。但在末法当中,第一、只要不把世界的五欲、世界的功利放在心中;第二、不要把佛法的教理、佛法的境界放在心里面,能够体会我心即佛。自性具足清净光明,要有这样的信心,这样的愿力,这样承当如来语言的智慧,那么,必然就能体现如来境界。
如来「证法]的境界,这後面要详细讲,能够直接在凡夫当中成佛的一个法门,这法门与禅宗相通,并和密宗中的大手印、大圆满通,与净土宗裹的理念佛相通,这是最高的地方。为甚么最高地方这样难讲
因为最高的地方便是最简单的地方。最简单的也就是众生最难相信的。为甚么
因为众生总是要搞名堂,花样愈多愈容易相信,愈有味道,而愈简单愈信不下。所以佛指示最简单、最真实的要妙时,众生不信,佛没办法只好横说竖说,演绎了这么多众生才相信,最後再把你破了:「四十九年说法没说著一字。]这些都不是,都把你破掉。
或者外道来问佛,我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佛一句话也不说,外道说:「善哉!善哉!]就回去了,他已得道了。或许有人产生疑问,佛连话也没说,外道怎么就开悟了呢
佛说:「骏马见鞭影而奔驰。」好的马一看到举起的鞭影就奔驰了,不用那么多罗嗦。佛为甚么有这样多罗嗦话,只因众生有这样多的心,「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人归到无念时没佛法,归到无念时,当体就是佛,还哪里有佛法可得呢
所以这一品也是最後直接体现的一品,即梦而醒的指示。
下面接下来的几点是方便中的方便了,是对真不了解的众生,只好分开讲,给他们一个安心地方,就是给他们一个住的地方。
[於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
这时,清净慧在众缘的法座中无为而为,以最高的顶智而行差别的法位,三思法义,道常相应地对佛说:今日净土说法,乃绝妙大道,是如来所证的不思议事,由於这种甚深而无法思议,故凡夫只是在自处的境界裹,不能认识,在自己的爱与无明当中迷惑了自我,在自己的根性裏面执著於自己的所知所见,而不知佛是无性之性,如此讲执著净土宗的人,认为自己是净土宗根性,执著於这个性,而反对禅宗。实际上是没性之性,所以「如来能广说不思议事」分门别类,能说出众生所住的地方、众生所迷的性质,所以讲「本所不见,本所不闻」这种内容原来见不到,亦听不到,现反过来都已经见闻--见到、听到。佛讲到那裏,菩萨能够见到那裏,我们现在听经、看经、修证佛法,心在的地方就能够显示所在的境界,好比镜能照物一样,当我们念经念到何处,经裏面的境界当下显现,佛说到那裹,我们心
中的境界当下显现。所以菩萨能够做到这个境界,即「本所不见,本所不闻」由佛的言说、佛的开示,已经见闻。
[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现在承蒙佛陀慈悲善巧地引诱我们,教导我们,佛教要诱导,因人坐地为牢,封在那裏,如不引诱出来,就出不来,引诱出以後,离开了牢笼,身心如泰山一样安然不动,且得到最大的饶益。
[愿为一切诸来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
]
愿佛为一切来会的法众重新宣讲一下法王的圆满觉性,因为这些菩萨已经是随顺觉性,但不知差别如何
而一切未来众生还没随顺觉性,又如何趋入觉性
所以他请求如来特别为末法众生重新宣演法王的圆满觉性,从一切凡夫众生以及到菩萨、佛所证的差别。
[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
主要还是为了未世的众生,闻到这样的圣教随顺开悟。怎样叫随顺开悟
比如人到一种境界,自己还不知道,只有善知识来指点一下,就能随顺开悟,由开悟的关系,心光发明,照当下境,无住无著,透出地位,透出自己的障碍。所以讲「渐次能入」,只因末世众生根基钝了,只渐次入,不能顿入,所以要慢慢地证入。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样请了三次,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
这时候佛告诉清净菩萨说。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佛说,善男子,你们能够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大家要注意这些语气,这裏为甚么讲到末世众生,就是佛所说的这段话,全都是为了我们现在的人,我们不要认为这个境界太高,我们不适应,末法众生当中有大根性,也有人修证如来境界的根性。所以是对现在人讲的,讲的是甚么
是如来修证渐次差别境界,所以大家仔细地听:「当为汝说」。
[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当时清净慧菩萨听到佛的教导非常欢喜与一切大众静静地听佛宣说。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於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
第一段佛回答说,善男子!这个圆觉的自性,本来没性,是没有任何性质的性,因其没法执、没我执,更无空性之执。没性的性是真性,以方便的话讲是圆觉的自性,圆觉自性是非性。为甚么叫非性
不是前面所讲的五性,如声闻、缘觉、菩萨、不定、外道性,圆觉没这样五性。所讲的五性是人的执著、是人的地位、人的修证造成的。圆觉的本性便没有这样的差别的轮回性、没贪爱烦恼性、没工夫执著性、没有智慧的领悟性,没有这些有性执著的境界。「性有」,但性为甚么会有
人为甚么会有这五性的表现呢
都是圆觉「现有」,因圆觉而现相,由圆觉的体性而起用,由圆觉的法体显现差别法相,所以说:「循诸性起。」这些五性是随著圆觉性而显起的,因为圆觉不守自性。为甚么
没自性可守。尽山河大地,虚空万象,都是圆觉,所以讲圆觉不守自性,圆觉没一个面目、没一个点、没有一个中心、没一个固定的地方。所以圆觉是虚空平等之性,它是无性之性,无性之性能够示现一切现象,现一切差别现象,所以一切性起,全是圆觉所现,圆觉性之所起,所以法身流转於五道,名现众生。假名很多,叫虚空、叫众生、叫德、叫甚么的,沩仰宗更有藉九十六种圆相来表所现,这是法身所显的性起境界,也叫随缘境界;但是众生在随缘境界里,被缘所迷,所以有攀缘。攀缘故就被缘所迷,迷失了这个真性,即使讲圆觉之性,也是遗失,千经万论讲到关键地方,就是这两点。
圆觉之性无性,但圆觉不守自性,能够显了万法,但众生在万法当中执著於万法,被万法所迷。所以产生万法,遗失真性,这是千经万论,所示的迷悟要义。即《大乘起信论》所讲的,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但我们知道,在圆觉性上没取没证。取是人的感情,人的思想:我要得到甚么,我要证到甚么。
过去印度有四百九十九个罗汉,结集《毗婆沙论》,差一人,应有五百罗汉来证明,罗汉们觉得很可惜世友菩萨不是罗汉,他们不知道菩萨高於罗汉,世友菩萨说这很方便,我把球抛到天上,一接住就证罗汉。但当球一抛到天上,有一位菩萨把球接住了,对世友菩萨说:「你已经是大菩萨境界,怎么还去证罗汉呢
」这样这-些罗汉们才知道世友菩萨是大菩萨,可以做他们的证明。这说明一个甚么问题呢
这说明菩萨不认为自己证到甚么境界,而罗汉却认为自己有所证--证罗汉。证甚么
这是痴在这个地方了,所以在佛来看还是外道,为甚么
有所证,在圆觉里没证,所以真开悟的人没开悟,真得道的人没道可得,这是真的禅者。
[何以故
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无证者。]
在实相当中没菩萨与众生,这些都是假相、假名。为甚么这样讲
菩萨、众生都是戏台上戏子在做戏,又好像是电视屏幕上的影子,若电一关,这些影子就消失了。这电就是圆觉的性,若这性用的消失,若一归到觉性,一切影子都没有了,但…
《圆觉经直讲 第九章 梦中差别 醒来长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