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影的體性是空,但不妨如幻顯現,叫如幻叁昧。影子常常在放,但圓覺性永遠清淨,卻不用消滅。圓覺的相就像影裏面表現出的光,就在這圖像上面表現出,這叫圓覺性。所以講所有都是幻化,我們人看到佛、菩薩來了,實際上是沒來沒去的,都是人的思想在作怪。大家千萬要注意,我們想到佛,如臨終時,佛來接引,實際佛有來接引嗎
沒有!都是我們心所顯現。佛是法界藏身,法界藏身才有阿彌陀佛,我們這裏現在時時刻刻阿彌陀佛都在顯現。哪裏沒顯現
頭頭道道,全體佛性,所以都是心所顯現。我們天天想佛,佛就來了,不會不來的,外道是認幻爲真:「哦!這是我所顯現,這是我的工夫。」好!這樣一想就入外道性,信淨土宗人搞不好也會入外道性,認爲我見到了佛,我就有境界了,這是我見到了,這就叫入外道性。所以說菩薩與衆生都是幻化,幻化若滅,「故無取證」。人沒了還有法嗎
還有菩薩、衆生嗎
沒有了,都消失了。所以《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衆生與菩薩相對來說,衆生是垢,菩薩是淨;衆生有衆生的垢,不用菩薩的淨;衆生若沒垢,那菩薩也沒淨,這是相對來說的,也是了妄而通的,這是修證境界,是境中滅已,處處都是大道。
[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
好比眼根--眼球、眼的神經及眼的整個結構,能看東西,但自己的眼睛看不到眼球,我們的悟性也一樣。證性的人,開悟的人,當下在悟的境界當中不可能起念頭:「哦!我這是開悟,這就是開悟的境界。」若這樣一起就不是開悟的境界,這是第一句,眼根看不到。
第二句眼根是統一的,見到一切境相叫差別,差別都是一體的眼光之所見,這叫法眼,法智一只眼,盡大地是沙門一只眼,就是一性之所現。一性之所現,但無能現者,「性自平等」,或者說眼光平等。「無平等者」無平等是平等,沒平等的人,如人走鋼絲身體要達到平衡,從這頭走到那頭必須要平衡,但人在走的過程中卻應沒有平衡的人,假若走的過程中,覺得有人在走,人就會掉下去的。入中道佛性的人,沒有入的人,若有入的人,那就不是中道,這是偏了,這是中道見、宗派見。修行當中,如大手印有大手印見,大圓滿有大圓滿見,禅宗有禅宗見,這是見,還不是道,見道見者無見。所以說:「性自平等,無平等者。]
一個人真沒煩惱時,就不會想到煩惱,以前我們也已講過,一個人如真的很健康,他就不會想到生病、想到吃藥,亦不會想到我是健康的。佛就是這樣,真正見性、真正悟道的人,或者品質相當高的人,他不會覺得自己見性、開悟或品質高,如天天以道德來衡量別人的人,這人本身就有問題,本身道德就不高,這是做作,天天以道德來衡量別人,或說現今社會不太平,沒道德,這人自己就有問題,他還黏著在這個地方,産生這個見,還不平等。
[衆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
衆生迷惑、顛倒,《楞嚴經》中說的,阿難把手舉上與放下,來說明衆生是性顛倒的,佛是正遍知,那麼衆生迷倒以後來看佛法、來看世界,都是倒的、全部是倒的;我們認爲學習佛法學得很多、懂得很多,那還是倒的。爲甚麼
因爲根本的心還沒正,心沒正一切都是倒的。
我們學佛的目的是道的享受,開我們正的知見,把我們顛倒的地方回正,迷著的地方把它覺悟了,不要再迷了,把我們的性格改一下,把我們的執著的改過來,把我們的不好的思想、動機改過來,這樣子是學佛。學佛就是妙樂在其中、智慧在其中、開發在其中,一天有一天的體會,一天有一天的深入。不是說我們知識學得很多,或者已學了幾部經論,聽經聽了幾十年,這不是學佛,這是死路,在學佛當中如果不能活脫與超越,是沒意義,仍然是迷惑,依舊是迷倒。甚至學得愈多,造業愈重,因擺老資格,教訓別人,搬出一套一套的,這一套套的正是害人的地方。
爲甚麼
因沒對機說法,你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習氣沒改過來,且帶有衆生所有的業氣來教訓別人,這等於把黑暗的氣發到別人身上,那些跟你學的人都會遭殃,都會受煩惱,這就是衆生的毛病。所以說「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把執著當真實,有真實的法可學,有真實的法可修,有真實的性可以了等等,都把它當真,所以是迷在其中。
「滅一切幻化],有幻可滅,就滅不掉,那麼滅與未滅之間,有些滅了,有些還沒滅,這中間會産生變化。這個變化叫甚麼
這變化都叫「妄功用中」。妄的功用,不是真的功用,真的功用沒有這樣的變化,真的功用是平直大道,直接顯了,沒有這樣多的變化,凡是所有變化,都是虛妄所顯。譬如說,今天坐功好些,明天不好了,我們知道這種好與不好都是變化,都是妄功用;今天坐得清淨如藍天一片,明天怎麼又妄念紛飛,又不好了,這種境界就是妄功用。我們不要坐得好就高興,以爲自己上去了,我剛才境界蠻高,有體會了,甚至開悟了的人,打開一次,覺得自己很不錯,覺得自己體會過了,這也是妄功用。如真正打成一片,真正沒五月天氣梅雨季節一樣:一下子晴,一下子雨,始終如秋空一樣,是這樣的明淨、空曠,這樣子地持行,無爲無住,才能體現真性。所以說都在妄功用當中,故妄功用當中「便顯差別]。所有的差別實際講都是平等的,由平等所顯,但衆生都住著差別,人會産生比較,工夫好的人會與工夫差的人比較等等。
[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這裏說假如修行的人達到如來的寂滅,最高無上不可思議的境界,那麼這時與佛究竟之理得到隨順。隨順就是:做到本來相應就是隨,與法界體再也沒有違背就是順,就是講五根圓滿,法界一切體性圓滿,十方圓明,那麼這個地方就達到最高究竟的寂滅,是本寂滅,不是另外求寂滅。
「實無寂滅],本來沒寂滅,哪裏還有一個寂滅,沒有東西可以寂滅。因寂是針對喧動,針對散亂而言的,聲音鬧要寂,有煩惱才有滅,而實際上沒動亦沒煩惱,所以說「實無寂滅」。也沒寂滅的人,「寂滅者」也沒有,誰在寂滅
所以說佛是達到究竟無我真止所說的「常、樂、我、淨」,究竟無我的我,究竟真常的常,究竟妙樂的樂,達到究竟圓滿,清淨遍淨,沒能沒所,心念不生,不見有寂滅法,亦無寂滅的人。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這裏佛說,善男子!一切衆生無始以來妄想之執有我,我身心本空,妄認有身心,所以說妄想有我,「及愛我者」,這中間起個愛我的人,愛我的身體,愛我的思想,愛我家裏的人,愛我的地位,愛我的名利,有愛我的人,那麼這已經是數數趣妄的迷惑的凡夫。現在修行當中還是在愛我,要把身體搞好,或有甚麼好境界得到,或修起達到甚麼程度,生死怎樣了去,都是愛我的人。爲甚麼
生死誰去了
還是我去了的,還是我想了生死,我想成佛道,這就是愛我的人。那麼「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我們從來不知,這樣的思想作用全部是生滅,念念在生滅。
因爲我們本性無生,那麼以念念生滅心來求佛道,來了生死,我們說能成否
絕對不會成功。所以修行人的偏差會這麼多,煩惱會這麼多,有些愈修愈混亂,愈修愈痛苦,原因就是這樣:源頭沒找到,以生滅心求無上佛道,猶如煮沙成飯一樣,用沙來煮飯是煮不成飯的。爲甚麼
生滅就是煩惱,生滅就是生死,生滅就是痛苦,生滅心若沒了,那裏有佛道可成
若處處向外求,法愈多愈混亂,師父愈多愈複雜,這師父與那師父的講法若兩樣時,你的心就産生混亂,你不知所措,到底聽哪個師父的好呢
接下來問問這個人又問問那個人,去探索,到底那位師父講得對或講得好,這樣就産生混亂,愈修愈痛苦,而不知把自己的生滅心了了,所以《維摩诘經》講:「汝心如電,念念不息。」人的念頭好比電光一樣,一閃而過是很快的。一切衆生不名爲覺,爲甚麼
從本以來念念相續,這叫無始無明。無始無明就是當下念念相續,生心動念,産生執著。
「故起憎愛,耽著五欲],迷在其中,不得解脫。把世俗的東西都帶到佛法中來,你們看信佛的人那麼多,有多少不帶世俗氣
都是帶世俗東西來佛門中求啊!拜啊!都是爲個人利益而來的,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來佛門都是爲了個人利益,很少人說是成佛度衆生的。真正慈悲度人,把自己一切放下來,一個人真正發菩提心度人,那麼他所有的修行都不會偏差,可以這樣說,他所有的偏差會很快轉變了。若這樣發大心人,把自己個人一切放下來--偏差是個人的執著而造成的,主要是走火人魔,發神經,都是虛火提起來,都是爲自己想得太多的緣故,太執著了--爲衆生想、爲衆生求、爲衆生活,還有什麼好執著呢
都放下來了,那麼還會有偏差
還會有煩惱
只有諸佛、菩薩來加被,真的智慧給他,真的光明照他,使他一片清涼。爲甚麼
因與佛、菩薩相應。
過去善德菩薩,爲了成佛道度衆生,到東面去,佛對他說往東求,東面有個法堂,這法堂裏面有位大菩薩,這菩薩善知實相法,你去求。這善德菩薩去求時,每走幾百裏都哭了,他悲愍衆生。他說:「衆生這麼苦,我要成佛道。」哭得很傷心,淚水不斷地流下來,哭了以後,空中有菩薩對他說:「你快要到了,只管往前走,你大道就會證得,衆生會給你度起的。善德菩薩走一走又哭,眼睛都哭出血來了,他非常悲苦。當他到了一個地方,正在哭時,突然心地明了起來,一切煩惱都空了。他這是真正爲衆生求,馬上證得大道。
實際上那有甚麼法堂在某地方,是佛方便引誘他的,叫他只管走下去、教他求。求個甚麼
求個無,沒地方的地方。他這樣一直走,把自己的東西一路上抛掉,抛到後來完全是爲衆生沒有自己。好!這樣就證…
《圓覺經直講 第九章 夢中差別 醒來長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