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大道,證得無所得的本來面目。所以,現在修行人不得道,不殊勝,都是把個人的執障包得厚厚的,還有是非、人我、鬥诤,再來纏上一層,還比工夫、比精進,我念經念得快,比你們念得好、念得多,工夫比你們好,我是第一。是從這方面搞,這樣子修行怎能修得起
這根本不叫修行,從世俗講,是競爭做生意,是在佛門中做生意。爲甚麼
這是名的生意,地位的生意,不是錢的生意,但一旦有名有地位時,可能就會有錢的,地位有了,別人會供養,就有錢了,這些都是偏差的地方。所以說「故起憎愛,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開悟」,「令」就是指點他,開示他,怎樣去修行,聞熏正法,「喲!明白了,原來的那些都搞錯了,現在知道修行都是在心地上修的,是把妄想轉化掉,原來本是佛。」到這裏心開意解,明白起來了,故「淨圓覺性」。這樣子悟得內在的圓覺性,叫內熏,外面的智慧叫外熏,熏到裏面叫內熏,知道裏面有一個性,這樣心開意解,覺性顯前。
「發明起滅],這樣方便行才看到了自己的煩惱,這樣才看到了自己的生滅念頭。看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一切妄習頓時現前。啊!禅宗裏說的開悟以後如傷考妣,爲甚麼
是因爲把自己的妄心看到了,把自己的種子看到了。哎喲!我有這麼多的習性,無始以來都造了這麼多的業,現在趕快要把它了乾淨,所以就會「發明起滅」。
「即知此生性自勞慮」,這才知道我這生、這世,生滅心迷了,沒證大道,念念生滅,念念起妄,勞役自己的心,我的心被它奴役,我一打念頭,我心力都給它影響了,跟它跑了,外面境界的好壞都影響我的爲心,我等於是奴隸,我自己不能作主,東奔西忙,這念頭東打、西找,我的自性被它所迷、被勞役,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緣慮很多,千營萬計,種種主意,在世間上做生意,種種計較,佛法裹面還是計較,還是貪便宜。哪個法門最快,能得到最好的幫助,叫師父加持一下,馬上得到舒服,這樣就想多加持、多求了。老是想這些事,還是勞慮、計較,念念不停。現在知道了,我以前都搞錯了,心若一空,師父的光與你的光合一,這是大加持,佛的光與你的光是合一的,這是無上的加持,都是平等,如只在外面求,都是生滅心,都是勞慮。
[若複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 .
假若有人通過這樣明見自心來做工夫,照破它,不跟它跑,「外不爲境轉,內不爲業牽」。外面不給境界牽著走,內不跟念頭轉,念起即覺,覺之即無,念念不停,念念無住,就如急水中打球轉--念念不停留。要時時做工夫,單單悟了還沒有用,要做工夫「得法界淨」。如突然有一天一切歇下來,妄念頓歇,當下沒有妄念,一片清淨,即叫法界淨,這下一片空淨。空淨分作理與事,坐當中是理法界淨,法界當中沒有一切思想塵勞;事法界淨是對境沒分別,看到人不是人,都是影,就像透明一樣,走路時就像沒在走路,這樣就是殺頭,或者危難之中等都沒關系,別人駡你或打你都沒關系,情感的世界已經遠離,這是在初步空的境界當中,這是真實的境界。修到一定時候,就是這樣的境界,但是不能認爲自己這是很高了,這僅僅是初步進入的一個地方,有時還會有變化的,亦會被破壞掉的。
[即彼淨解爲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
産生一個解,「淨解」,「哎!這個境界清淨,這境界是真的,很清淨。」就是說粗的念頭沒有了,得到輕安。淨心心生會産生愛著,産生淨的解,以這樣淨解潛伏在心裹面,輾轉變成一種障礙,形成心裹面的一種執著,這樣淨的執著會認爲外面的一切都是影。世界的男男女女、十字街口的人這樣多,都是影,「還是這種境界好,這樣清淨」,這樣放在心裹面成了障礙,外塵不會擾亂他,這樣的人煩惱是伏下去了,生不起,這樣煩惱雖然沒斷盡,粗的已經斷了,但是細的還沒斷,就是外界對他的反映及打擊,已經影響不了,善惡是非影響不了,以這樣淨的解及體會成一種障礙,這是初悟脫纏的境界。但是有這樣的淨解在,見到性的一部分,得一點消息,也只僅僅見到邊緣的消息,又因淨解在,有所得,故不自在,「故於圓覺而不自在」!結果這樣一來,就在圓覺性上面不自在了。爲甚麼不自在
這樣會與世界分開,會認爲自己是個開悟的人,認爲自己是個清淨的人,清淨境界自行於自己的境界當中,故對圓覺不自在。因圓覺一切處自在,一切境界都是圓覺所顯現,十方圓明,普照一切。這是信的地位,信的圓教,初信人進去的就是這樣的境界。初信一直到十信,一點點增上。
[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不要認爲自己已經是聖人了,這裏的境界是「凡夫隨順覺性」,禅宗有些開悟的人,就是這種開悟,不是究竟悟入,不是徹悟,不是證道。這種的開悟,可以說是從這裏入門,爲甚麼
因爲你已隨順了這個覺性,不是隨順凡夫,但是還是凡夫隨順覺性,你隨順的覺性是個佛,覺性是佛性,但你還帶凡夫性。爲甚麼
還有淨的解,佛不自見佛,佛沒淨的解,佛沒淨的見,佛是不二的。如有淨的解,淨的見在,「故於圓覺而不自在」。因爲這是信中的正覺的向往,執著於淨的相,所以是凡夫隨順覺性。接下去是第二種隨順。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爲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爲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爲礙」,得到前面淨解是障礙,怎能把淨解放在心上
這淨解放在心上是細的波浪,仍屬思惟性,相續淨執妄想,這妄想還在嘛!見解不是妄想嗎
見到淨解是礙,那麼「雖斷解礙」,現在把這解礙破了,沒淨可得,坐著沒覺著坐著,人整個兒空掉,一片清淨,但不落這個見,甚麼淨不淨,甚麼空不空等,這淨解把它扔掉不要,破掉它。破掉以後,這破就是智慧,懂透了就是破,「明白了,噢!這樣不對,不能住在這個上面。」
「猶住見覺」,住在覺裏面,爲甚麼叫見覺呢
因爲以能覺的智慧來破這淨解的障礙,了悟的境界,以能破的智慧破所悟的淨解,還有一個見在--由見而覺,能覺的覺存在,即「覺礙爲礙」,覺著所礙而礙,這樣就産生一個能覺,這能覺也是礙,所以說「不自在」。因爲以礙來除礙,所以不自在,這個菩薩是賢位菩薩,譬如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薩,這是華嚴圓教判斷的。
而禅宗不講這個的,禅宗只講覺性,善用手段,妙在機活,不是用位子來判斷的。而這是依法相來分別的。師父用活的,問你有甚麼境界,叫你講出,斥你不是,叫你丟掉不要,這是很簡單的,或者用一個手段破了你,或者用一個譬喻性語言,把你破了,破了以後,鏡不照鏡,兩面鏡都把它打掉不要。又譬如一個境界,淨的境界,光光相合的境界,禅宗不跟你這樣那樣的比較、這樣分析;而我們因爲講經要分析,它是絕對活的手段,但是我們現實中對待別人也不是這樣分析的,是看對誰,要用現實的手段。
一個人如住著的地方破了時,那麼他就超過這個境界,但需要一段的時間,超過以後,經過養精蓄銳,人的心力、定力、智慧力都要養,在養當中,到一定時候,其力量充足了。譬如筍會出頭的,到這出頭時,把前面的石頭搬掉,它又會生出,善知識,經常考驗,經常印證,還要參學,就是這個道理。
淨土宗的人也一樣,修行到五年、十年,或者幾十年,肯定會落在一個地方上,不是落在見解上就是落在工夫上,或者回憶過去我用到甚麼境界,過去得到輕安這樣好,我現在要把它恢複過來,總是有一個名堂,一個地方可落,這名堂地方若不破,以後就永遠不能進步,會産生一種見,這個見如迎合於他的,他就很歡喜,認爲講得很對,若不迎合他的,他就反對,認爲你們不知亂講些甚麼,是講錯的,由此會産生鬥诤性,這就是淨宗人的毛病。聽到禅宗、聽到密宗等,他們就反對,都是他們的毛病,都是見,被見所礙。現在我們講這個道理,是要打破這個,所以菩薩未入地前就住在這個能覺上面,打破這個淨解礙,就住在能覺裏面。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有覺照存在都是障礙,有照是信裏面的淨解,有覺是賢位中覺礙的覺,這覺還在,都是障礙,這裏要明白。當然力量充足時,只要一明白是障礙時,立刻放下,不住在上面,當下即能超過細微的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菩薩到這裏不住著覺照,常常覺而無覺,亦沒能覺亦沒所覺,正不住著時,「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能照與所照同時歸於寂滅,同時不存在,沒有兩邊的分別,這就是能所的契合,能所變成一個整體:實際這裏無形地說萬有化歸於無相的性光,法身清淨,圓寂無住。從現代的角度來說是個能量,能歸到法界淨性時,是個能量流歸於空與淨的境界。
他已經沒有外界的影響,已經住牢淨解上,是覺的境界的一個部分裏面,那麼到一定時候,這樣的見解一生,這能量裏面産生漏,漏到那裏
漏到淨解上面,所以說於圓覺不能圓證,不能自在,再說藉用能覺來破它時,又歸到另一層能量,另一層清淨的境界,清淨光明境界,境界更高一層,但是還有這個破的過程當中,叫能所沒一體。到這裏,登地的菩薩能所一體了,絕對一體。絕對一體,不可能覺得自己有淨,不可能覺得自己有覺有照,這是同時寂滅,這是當下的一種圓明。圓明是法爾自然,亦是實相的境界直接體現,能起所起到此都消失了,智與照都消失了。
打個比方,有個人能把自己的頭砍掉,頭既然掉了,誰還再去殺呢
沒有人再去砍了。就是說根本相對的東西已經沒有了,能砍的頭與所砍的頭都沒有了,頭已經掉了,誰還能再殺自己的頭呢
所以說修行的人就是革自己的命,修自己的道,全部是內心的境界,可以這樣說:所有顯現的外境都是內心所顯現,都是內心裏面的念念轉移,念念內化、內消,念念覺照,這裏是非常微細的,非常微妙的境界。所以說修行正是…
《圓覺經直講 第九章 夢中差別 醒來長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