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直講 第八章 輪回種性 示現方便

  第八章 輪回種性 示現方便

  

   佛法是無盡之說,是隨機緣而啓。衆生在輪回之中,依愛欲之本而發爲現行;有種種理事的障礙,有五性的差別,所以爲了使衆生脫輪回,了斷根元,而鏟除障礙,從自類種性而超入佛種性,符合圓覺的道而成就果德。千百億化身的彌勒菩薩就機而啓問:

  [于是彌勒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爲菩薩開秘密藏,令諸大衆深悟輪回,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衆生無畏道眼,於大涅槃生決定信,無複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

  彌勒菩薩因爲聽聞了佛在上面所開示的圓妙道理,所以在大衆中,即從座起,行了禮儀後,以慶祝的心來對佛如是說:「大悲世尊已經廣泛地對一切菩薩開示了秘密法藏,使令一切大衆深徹地悟明輪回的道理,分明辨別了邪與正,能夠施予末世一切衆生決定無畏的道眼--慧、法二眼同智,真俗二谛並照,使一切衆生對於大涅槃之道,生起決定的信心--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余,不再重新隨逐輪轉的境界--不執月運岸移,而起循環之妄見。」

  彌勒菩薩接下去進一步請問斷輪回的方法:

  [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欲遊如來大寂滅海,雲何當斷輪回根本

  於諸輪回有幾種性

  ]

  如來的大寂滅海,就是大涅槃之海,它的體深而用廣,具足一切功德秘藏,法身、般若、解脫等都含在其中。我們怎樣才能遊戲於這樣廣大無量的如來大海呢

  所以彌勒菩薩提出了:雲何當斷輪回根本的問題。如果想遊如來清淨廣大功德之海,首先要斷衆生貪愛執著的汙染輪回之河,這兩者是根本的不同,當斷輪回之時,也即是遊戲於涅槃之海的時節。那麼衆生既在輪回之中,這輪回的人有幾種種類

  這是在輪回中的衆生所關心的問題。因爲只有了解自己的類型種性,才有進修的方便。

  下面彌勒菩薩又提出第二個問題:

  [修佛菩提幾等差別

  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衆生

  ]

  佛果菩提不從修得,但是因地菩薩則應藉修而了妄,所以問修行的人有幾等差別

  這體現了「法門無量誓願學」,而一一化歸於空性--一切大智的空明而朗照。既是智,必以悲心救度衆生。所以菩薩要迥入塵勞。塵勞複雜,菩薩應當施設方便來教化,才能度脫一切衆生的苦惱。這體現了「衆生無邊誓願度」,也即從空性上出興妙假的大悲。

  [惟願不舍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慧目肅清,照耀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

  這是彌勒菩薩代我們向佛請求慈悲開示,目的是使修行一切菩薩以及末世的衆生,在應用能照的智慧之眼在對境緣塵的時候,不被塵勞所染,所以講「慧目肅清」,並以此慧目「照耀心鏡」,也就是所照。一個行人當心達清淨之際,猶如明鏡,朗然明湛。

  能照之智本空,所以無有能照可得;所照之心鏡本淨,所以無有所照可得;沒有能所,自在圓明,所以就是圓悟如來無上知見。這一無上知見也就是法華會上佛所開、示、悟、入的中道實相。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彌勒菩薩也以菩薩禮儀而請佛爲衆生解答斷受入世的方便。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衆生永斷輪回,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這是佛的慈悲贊許。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是以佛眼觀見一切輪回本來清淨無染,一切差別種類也本無差別。由此佛之知見,令一切菩薩潔清慧目,並且使一切末世衆生永斷輪回,心悟實相,具無生忍--顯示了真性無生,本來清淨的實相境界。但是衆生未悟之前,以虛妄之心見萬法有生,有生必有滅,所以形成了輪回。現在因佛的開示,悟入實相,了心無生,心既不生,輪回永絕。這樣在無生性上,忍可於心,湛然明淨,即是無生忍的境地。

  [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彌勒與大衆皆以歡喜心不聽而聽。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爲根本。]

  佛說:「善男子!一切有情的生命,從無始際以來,由於有了種種恩愛貪欲--男女情愛與五欲的貪著,所以才有輪回。世界上四種類型的生命,都是因爲淫欲而正性命的,應當知道輪回是以愛爲根本。」

  《楞嚴經》中說:「流愛爲種,納想爲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以是因緣,故有生死。」,佛在《涅槃經》中說:「因愛生憂,因愛生怖,若離貪愛,何憂何怖

  ],《佛名經》中也說:「有愛則生,愛盡則滅。」由此可知生死輪回以貪愛爲根本。胎、卵、濕、化的四種生命,都是因爲耽染愛著,所以以思業爲因,而成四生之緣,生死相續,輪回不已。

  [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衆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爲因,愛命爲果。]

  由於有欲的境界,如男女以及現代的黃色片子等,助發了愛性--貪愛的心念之種子,內外塵欲牽起愛心,同時也由愛心貪著欲境,於是衆生造業受報生死相續不斷。

  貪淫欲是因爲愛而産生,身命是因爲貪欲的作用而存在,衆生貪愛身命,還是依欲爲本,所以「愛欲爲因,愛命爲果」。由此感招未來生死果報,輾轉相續無窮。

  [由於欲境,起諸逢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複生地獄、餓鬼;知欲可厭,愛厭業道,舍惡樂善,複現天人。]

  由於欲境的作用,引起了不可意的違逆之境與可意的順心之境,如果所遇的境界違背了愛心,因此,不順的心理便産生熱惱、憎恨、嫉妒,並由此引發了嗔恨之心。所以有殺害、逼惱、打駡、淩辱等種種惡業,同時也可能在可意境上因貪愛之心的作用,引生耽著淫欲、盜竊他物、飲啖衆生肉、侵奪財産、绮語、妄語等種種惡業。所以就有了地獄、畜生、餓鬼的叁惡道的報應。

  如果稍有道德觀念,明白善惡因果,於是了知淫欲可厭--知愛欲心是惡道之因,對於欲境深生厭離。從而對於離惡法門深生愛樂,因此「舍惡樂善],就出現了天、人、修羅的叁善道之報。

  這裹看出一個問題,叁惡道可怖,惡業惡行有因果報應,人要行善,行人天善道。但是這出發點是甚麼

  是自私。在本質上講,對善是執著的愛,對惡産生恐怖,有怖畏的心。因在本質上有執著的關系,內心是沒辦法解放的,是要故意去克製、去表現怎樣去做,這樣對一個惡的人來說,行善是好的,但從佛、菩薩的角度來講這是執著於善。執著之人討厭惡道的思想,就會喜歡人天境界。這樣子還是在因果輪回當中,還是在愛樂的執著當中,並沒有解脫自在。所以我們知道,特別是一些年紀大些的、道德修養也比較好的,但有些人不喜歡跟他們在一起,爲甚麼

  因這種人有一種壓抑的東西,有教條的束縛,這樣會失去人性的活潑,人性的自然境界。其實有些儒家的東西對人也是有點壓製的,本來是好的,卻因爲人過份地執著與表現,所以窒息了人性。我們這裹並不是反對道德修養,而是想通過道德修養以後,要解放人的人性,要回歸人的自然性,這樣才是真正的好,否則的話總是有矛盾、有鬥诤。因爲善的人碰著惡的人,總是譴責他們,訓斥他們這樣、那樣的惡行。一個人如譴責別人是惡行時,他的善不是真的善,是一種矛盾的心理,老是在鬥诤,是在痛苦的鬥诤當中,這種東西本身就是一種輪回。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舍,還滋愛本,便現有爲增上善果。皆輪回故,不成聖道。]

  這樣才知道一切愛可厭惡故,一切愛都可厭惡,都要舍去不要,就是對人天的愛也不要,那麼「棄愛樂舍」,愛欲不要,善與惡也不要。舍:舍去,禅定境界、思惟境界,這樣還不行。「還滋愛本」,因還有東西可以舍的,還有個舍在,還是執著。所以還是起愛心,就如把世界一切都放棄,到深山老林修禅定,那也是愛,愛深山的清淨環境、愛禅定的快樂,覺得靜下來真舒服,或隱在什麼地方,沒人來訪,覺得很清淨,這樣還是愛心。「使現有爲增上善果」,還是有爲增上善果,色界與無色界二種境界,還是有爲增上善果,還是有爲法,還是有漏,還是愛。因喜歡這地方,喜歡這地方沒善沒惡,這個地方比較清淨。禅定境界,還是有漏有爲的,[皆輪回故」。因爲都以愛樂爲根本,所以還是輪回,還不能成聖道。爲甚麼這樣說

  不了自心,我們的心不是愛也不是不愛,我們的心不拒一切,心的本源是清淨如虛空,它具足一切法,一切萬物由它而生,卻沒來沒去。因爲不了自心的關系,所以不能成聖道,都是無明發揮這愛的作用。

  [是故衆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渴愛。]

  「是故」,是作總結性的說明,就是講我們衆生若想學習佛法、修證大道,若想脫離輪迥的痛苦,免去輪回顛倒,先要斷去貪欲,以及除去愛與渴。愛渴是非常的愛,好比我們的修行非常精進、非常努力,相信會開悟或相信會生西方,如是執著一定會怎樣,造就是渴愛,還是貪欲的境界,所以講都是流轉生死。那麼爲甚麼要講這樣的話

  就是啓示我們修行要歸到平等,要歸入無爲,要直接去體現。行、住、坐、臥當中都是道,動與靜都是道的體現,都不要落在愛的裏面;也不是努力,也不是不努力,就是不要落在兩邊的境界;也不要認爲這師父的話講得特別好,那位師父的話不願意聽;一切境界都不管,只管平直而行。但是悲願可以建立,稱性而起,無爲而用,是平直地去做,不急急忙忙去趕什麼,或者特別興奮,特別有激情,或者認爲某某人講得特別好、特別中聽;這樣的心理都不要生,一切歸於平淡、歸於平靜,這樣才能得道。一個修行人若興奮起來時,是墮落;如某師父來了,他急忙東奔西走,這樣他的修行就馬上退步;或者甚麼錄音帶寄來聽,…

《圓覺經直講 第八章 輪回種性 示現方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