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直讲 第八章 轮回种性 示现方便

  第八章 轮回种性 示现方便

  

   佛法是无尽之说,是随机缘而启。众生在轮回之中,依爱欲之本而发为现行;有种种理事的障碍,有五性的差别,所以为了使众生脱轮回,了断根元,而铲除障碍,从自类种性而超入佛种性,符合圆觉的道而成就果德。千百亿化身的弥勒菩萨就机而启问: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於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

  弥勒菩萨因为听闻了佛在上面所开示的圆妙道理,所以在大众中,即从座起,行了礼仪後,以庆祝的心来对佛如是说:「大悲世尊已经广泛地对一切菩萨开示了秘密法藏,使令一切大众深彻地悟明轮回的道理,分明辨别了邪与正,能够施予末世一切众生决定无畏的道眼--慧、法二眼同智,真俗二谛并照,使一切众生对於大涅槃之道,生起决定的信心--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不再重新随逐轮转的境界--不执月运岸移,而起循环之妄见。」

  弥勒菩萨接下去进一步请问断轮回的方法: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

  於诸轮回有几种性

  ]

  如来的大寂灭海,就是大涅槃之海,它的体深而用广,具足一切功德秘藏,法身、般若、解脱等都含在其中。我们怎样才能游戏於这样广大无量的如来大海呢

  所以弥勒菩萨提出了:云何当断轮回根本的问题。如果想游如来清净广大功德之海,首先要断众生贪爱执著的污染轮回之河,这两者是根本的不同,当断轮回之时,也即是游戏於涅槃之海的时节。那么众生既在轮回之中,这轮回的人有几种种类

  这是在轮回中的众生所关心的问题。因为只有了解自己的类型种性,才有进修的方便。

  下面弥勒菩萨又提出第二个问题:

  [修佛菩提几等差别

  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

  ]

  佛果菩提不从修得,但是因地菩萨则应藉修而了妄,所以问修行的人有几等差别

  这体现了「法门无量誓愿学」,而一一化归於空性--一切大智的空明而朗照。既是智,必以悲心救度众生。所以菩萨要迥入尘劳。尘劳复杂,菩萨应当施设方便来教化,才能度脱一切众生的苦恼。这体现了「众生无边誓愿度」,也即从空性上出兴妙假的大悲。

  [惟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耀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

  这是弥勒菩萨代我们向佛请求慈悲开示,目的是使修行一切菩萨以及末世的众生,在应用能照的智慧之眼在对境缘尘的时候,不被尘劳所染,所以讲「慧目肃清」,并以此慧目「照耀心镜」,也就是所照。一个行人当心达清净之际,犹如明镜,朗然明湛。

  能照之智本空,所以无有能照可得;所照之心镜本净,所以无有所照可得;没有能所,自在圆明,所以就是圆悟如来无上知见。这一无上知见也就是法华会上佛所开、示、悟、入的中道实相。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弥勒菩萨也以菩萨礼仪而请佛为众生解答断受入世的方便。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这是佛的慈悲赞许。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是以佛眼观见一切轮回本来清净无染,一切差别种类也本无差别。由此佛之知见,令一切菩萨洁清慧目,并且使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显示了真性无生,本来清净的实相境界。但是众生未悟之前,以虚妄之心见万法有生,有生必有灭,所以形成了轮回。现在因佛的开示,悟入实相,了心无生,心既不生,轮回永绝。这样在无生性上,忍可於心,湛然明净,即是无生忍的境地。

  [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弥勒与大众皆以欢喜心不听而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佛说:「善男子!一切有情的生命,从无始际以来,由於有了种种恩爱贪欲--男女情爱与五欲的贪著,所以才有轮回。世界上四种类型的生命,都是因为淫欲而正性命的,应当知道轮回是以爱为根本。」

  《楞严经》中说:「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以是因缘,故有生死。」,佛在《涅槃经》中说:「因爱生忧,因爱生怖,若离贪爱,何忧何怖

  ],《佛名经》中也说:「有爱则生,爱尽则灭。」由此可知生死轮回以贪爱为根本。胎、卵、湿、化的四种生命,都是因为耽染爱著,所以以思业为因,而成四生之缘,生死相续,轮回不已。

  [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由於有欲的境界,如男女以及现代的黄色片子等,助发了爱性--贪爱的心念之种子,内外尘欲牵起爱心,同时也由爱心贪著欲境,於是众生造业受报生死相续不断。

  贪淫欲是因为爱而产生,身命是因为贪欲的作用而存在,众生贪爱身命,还是依欲为本,所以「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此感招未来生死果报,辗转相续无穷。

  [由於欲境,起诸逢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

  由於欲境的作用,引起了不可意的违逆之境与可意的顺心之境,如果所遇的境界违背了爱心,因此,不顺的心理便产生热恼、憎恨、嫉妒,并由此引发了嗔恨之心。所以有杀害、逼恼、打駡、凌辱等种种恶业,同时也可能在可意境上因贪爱之心的作用,引生耽著淫欲、盗窃他物、饮啖众生肉、侵夺财产、绮语、妄语等种种恶业。所以就有了地狱、畜生、饿鬼的三恶道的报应。

  如果稍有道德观念,明白善恶因果,於是了知淫欲可厌--知爱欲心是恶道之因,对於欲境深生厌离。从而对於离恶法门深生爱乐,因此「舍恶乐善],就出现了天、人、修罗的三善道之报。

  这裹看出一个问题,三恶道可怖,恶业恶行有因果报应,人要行善,行人天善道。但是这出发点是甚么

  是自私。在本质上讲,对善是执著的爱,对恶产生恐怖,有怖畏的心。因在本质上有执著的关系,内心是没办法解放的,是要故意去克制、去表现怎样去做,这样对一个恶的人来说,行善是好的,但从佛、菩萨的角度来讲这是执著於善。执著之人讨厌恶道的思想,就会喜欢人天境界。这样子还是在因果轮回当中,还是在爱乐的执著当中,并没有解脱自在。所以我们知道,特别是一些年纪大些的、道德修养也比较好的,但有些人不喜欢跟他们在一起,为甚么

  因这种人有一种压抑的东西,有教条的束缚,这样会失去人性的活泼,人性的自然境界。其实有些儒家的东西对人也是有点压制的,本来是好的,却因为人过份地执著与表现,所以窒息了人性。我们这裹并不是反对道德修养,而是想通过道德修养以後,要解放人的人性,要回归人的自然性,这样才是真正的好,否则的话总是有矛盾、有斗诤。因为善的人碰著恶的人,总是谴责他们,训斥他们这样、那样的恶行。一个人如谴责别人是恶行时,他的善不是真的善,是一种矛盾的心理,老是在斗诤,是在痛苦的斗诤当中,这种东西本身就是一种轮回。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

  这样才知道一切爱可厌恶故,一切爱都可厌恶,都要舍去不要,就是对人天的爱也不要,那么「弃爱乐舍」,爱欲不要,善与恶也不要。舍:舍去,禅定境界、思惟境界,这样还不行。「还滋爱本」,因还有东西可以舍的,还有个舍在,还是执著。所以还是起爱心,就如把世界一切都放弃,到深山老林修禅定,那也是爱,爱深山的清净环境、爱禅定的快乐,觉得静下来真舒服,或隐在什么地方,没人来访,觉得很清净,这样还是爱心。「使现有为增上善果」,还是有为增上善果,色界与无色界二种境界,还是有为增上善果,还是有为法,还是有漏,还是爱。因喜欢这地方,喜欢这地方没善没恶,这个地方比较清净。禅定境界,还是有漏有为的,[皆轮回故」。因为都以爱乐为根本,所以还是轮回,还不能成圣道。为甚么这样说

  不了自心,我们的心不是爱也不是不爱,我们的心不拒一切,心的本源是清净如虚空,它具足一切法,一切万物由它而生,却没来没去。因为不了自心的关系,所以不能成圣道,都是无明发挥这爱的作用。

  [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渴爱。]

  「是故」,是作总结性的说明,就是讲我们众生若想学习佛法、修证大道,若想脱离轮迥的痛苦,免去轮回颠倒,先要断去贪欲,以及除去爱与渴。爱渴是非常的爱,好比我们的修行非常精进、非常努力,相信会开悟或相信会生西方,如是执著一定会怎样,造就是渴爱,还是贪欲的境界,所以讲都是流转生死。那么为甚么要讲这样的话

  就是启示我们修行要归到平等,要归入无为,要直接去体现。行、住、坐、卧当中都是道,动与静都是道的体现,都不要落在爱的里面;也不是努力,也不是不努力,就是不要落在两边的境界;也不要认为这师父的话讲得特别好,那位师父的话不愿意听;一切境界都不管,只管平直而行。但是悲愿可以建立,称性而起,无为而用,是平直地去做,不急急忙忙去赶什么,或者特别兴奋,特别有激情,或者认为某某人讲得特别好、特别中听;这样的心理都不要生,一切归於平淡、归於平静,这样才能得道。一个修行人若兴奋起来时,是堕落;如某师父来了,他急忙东奔西走,这样他的修行就马上退步;或者甚么录音带寄来听,…

《圆觉经直讲 第八章 轮回种性 示现方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