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讲得真好,心生比量执著,这就马上退步,任何人都一样,所以应归於一种平淡的修养中安心於道,这样才会成功。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那么这里提出菩萨为甚么要入生死
我们众生有轮迥,而菩萨为甚么要到我们的生死中来
做为一个人来度我们
佛说:「善男子!菩萨以人的身份变化,来示现在人世间,但菩萨的示现不是以爱为本,而是以慈悲来利益众生。为了利益众生的关系,示现与人一样,有喜、怒、哀、乐,这样才能方便度人。若不跟众生一样,就很难度众生,所以表面上与众生一样,才能把众生度起,所以有与众生同事而利物,是示同凡夫,藉这个贪欲来入生死。」从天台宗来说,有些浅位菩萨,是留一分迷惑不断,为甚么不断呢
因为这样才能投胎做人,这是浅位菩萨的做法。若深位菩萨根本没迷惑,他完全藉众生的种子或者过去的习惯种子与因缘来度人,这是大悲示现。所以《净名经》说:「众生病则菩萨病。」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於清净心便得开悟。]
这是个关键,假若末世一切众生能舍去一切欲,求贪爱的欲不要,求成佛的欲也不要,所有欲望都没有,但是我们要知道,都没有时,就没有一切思想。一个人如成佛道的欲也没有,那么世界欲就没有,若对世界欲没有,才会在佛法上的欲也没有,这样才对。假若世界欲还存在,而佛法欲不要,这肯定是个有罪的人,这是佛门当中的罪人,其结果会乱来。所以要舍去一切欲及憎爱,那么就能永断轮迥--轮回的心就断掉了,一切都歇下来,再「勤求如来圆觉境界]。虽然没欲,但需「勤求」,用功还是要用功的,还要去精进用功。但在用功当中要与如来的圆觉境界相应,与如来清净心相应,当然清净心是无念境界,就是空。譬如有些人做工夫,突然身心脱落,一切境界都没有,这一下是清净心,在这清净心中能够开悟,但是若还有一点欲望在,譬如讲怕死,当下空的时候,怕死的念头就会起,这样就又盖住了,把开悟阻住了,产生了障碍。所以一个人要破尽一切烦恼执著,破尽一切能所对立,破尽一切有爱的欲望,这样使我们的万念归於一念,一念顿破时,就是开悟的境界。开悟以後是万里无云万里天,一片清净,再来显现佛法,或者说已开悟的人就是菩萨的示现,来有情世界度众生,所以做工夫要逼到一切欲望都没有的尽头时自然会开悟。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
一切众生贪欲的关系,发挥无明,无明本来没办法发挥,无明由贪欲的爱来发挥,无明发挥出来以後,就产生五性的差别:一是二乘种性,二是菩萨种性,三是不定种性,四是佛种性,五是外道种性--外道修行有执著,执著於我、执著於法、执著於境界,这是邪师,邪师执著很深。而二乘的罗汉及缘觉执著就浅些,而又比较菩萨来讲,二乘执著还是深的。菩萨执著就轻些,而讲到佛就没执著,菩萨还有微细执著。不定性的人是随缘而变化的。所以这裹要详细分析。
[云何二障
一者理障,碍正知见。]
理者是根本无明,开悟以後,根本无明破了,正知见产生了,假若一个人不了达法界性相,是个障碍,是碍正知见的地方,所以说正见知者是无见。因为体会到法界性,所以《大乘起信论》讲:「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 [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就是说六种生灭变化的染心。此事染念念相续,由爱欲去造一切罪而受苦果,这就是事障续诸生死。
[云何五性
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
这里讲怎样叫五性,假若二障还未断灭时,这样还没成佛,都还没断,是没根性的众生。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
众生在事相上做工夫,如净土宗行人,一般都是在事相上做工夫,不是以理性来做工夫。一心念佛,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可能是伏,是把娑婆世界的烦恼伏下来,归到一心不乱。烦恼伏下来後,事障还没断,假若能够继续一心,二十四小时都在一心裹面,到一定时候事障就能断了,亦能够证到方便有余土,这样就高些。
所以罗汉要以禅定来做工夫,禅定当中看到四谛的理,以四谛的理消去三界的烦恼,三界烦恼了尽,断尽事障,得无生,所以根本无明还没破。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菩萨境界是在世间出世间,而声闻人做不到,他们只能出世间。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凳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
二障若能伏,就能悟入菩萨境界,这是登地以前的菩萨位。
[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菩萨入地之後,一直到果位,二障从少分断,到究竟永断。前面是伏,伏是菩萨境界;这里是断,断尽是佛的境界。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
也可以说一切众生皆有圆觉之性。「皆证圆觉」,就是有证圆觉的可能性。逢善知识, [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
这里有顿与渐的不同,因众生的兴趣不同,遇到师父的教诲不同,产生顿与渐,这说明不定性的情况。
[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上大小,皆成佛果。]
假若遇到佛,因为遇佛得有深厚的善根,能遇到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不管根大根小都能成佛,这裹说明拣择明师的重要,所以要择到最高师父。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
假使众生求善友,遇到邪见的师父,没有得正悟,那么就是外道种性,这是「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邪师的过错,邪师的罪业。因此,应知初心入佛,切须善辨宗途,明悟道意,不可盲目从师!
[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以上说明了五性的差别内容。
以下是佛回答有关修悲智的问题: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这裹讲菩萨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实际的目的是开发未悟,所以菩萨利益众生不是给你方便、给你条件。但众生太愚痴,求个心外之佛,求个与我们本性没关系的东西,都是求这些,但菩萨入世,是使令众生知道「妄法本空,真法本成」,要求个永远不生不灭的真性,所以说:「乃至示现种种形相。」如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人世间。「逆顺境界」,逆或者顺,或者作亲友、或者作冤家,总是使众生增长善根,得到解脱利益。「与其同事」,跟你生活在一起。「化令成佛」,一切种种施设方便,无非使一切众生成无上佛道。因此,菩萨只要有大悲精神,必普遍地化度众生;只要有方便,必能符合众生的根机而说法,这样才没有过失与挂累。
佛在《思益经》中说:「众生行世间而不知世间,菩萨行世间,明了世间相,世间虚空相,虚空亦无相,菩萨知如是,不染於世间。」
只要真正发菩提心,以明见之智观照众生世间,以慈悲方便入诸世间,又能知空无为,不著於相,这样的菩萨才能行化无碍。
「皆依无始清净愿力」,菩萨之所以能行入世的大悲方便,都是依据无始以来生生世世所发的清净愿力。
无始是不曾开始,因此,也不一定是局限时间,所以只要菩萨在因地发起度生的大愿,乘著愿力,所生的地方,更不退转。心裹如果觉得疲倦了,就回忆起过去的愿力,作为策励自己向前努力的动力,不是随感情而执著的。所以说:「皆依无始清净愿力。」又不是希望报恩,也不是由爱见所发的悲心,所以说是:[清净。]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於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假使末世的一切众生对於大圆觉的无上佛道起了增上心,就是上求下化,一定能够趣向无上佛道。「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现在就住佛的圆觉,不是理解,住佛的圆觉境界。[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现在要求善知识,求明师,不要遇到外道及二乘--声闻、缘觉。「依愿修行],依著大愿修行,不是依自了的小愿修行,而是悲智不二的愿力去修行。「渐断诸障」,根基比较差,慢慢地断掉,没办法做到顿断;理可以顿悟,但事要慢慢地断。「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一切烦恼障、所知障、报障,一切障断尽时,所有的本愿得到圆满,也就是证到大圆觉,就能够登到解脱清净的法殿。行、住、坐、卧当中,一切无非都是解脱。有些人问弥勒菩萨兜率内院在什么地方
一般人说:「总是生在天上嘛!」实际就是这个地方。如果一个人登到解脱法殿时,当下就是弥勒菩萨兜率内院。有些讲:「寺院裹真清净,居家不清净。]其实不应这样讲,我们如能达到这样的相应境界,家裹就是道场,就是清净的地方。佛到处都是,但看到形相的佛都是假的佛,不是真的佛,真佛无形无相,真的净土到处都是。「证大圆觉妙庄严域],愿如圆满,触目对境,一切法无非大圆觉,所以说「妙庄严域」。有些人认为妙庄严,是像华严世界的庄严相,其实这仅仅是庄严的缘相,真正的妙庄严是体现出真性非常圆满,能够显了一切法,证到真性时,十方世界都在这裏显现,都是从这裹圆满,都是从这裹成就,所以真性是最要紧的。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弥勒汝当知:一切诸众生,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堕落於生死。若能断憎爱,及与贪嗔痴,不因差别性,皆得成佛道,二障永销减。求师得正悟,随顺菩萨愿,依止大涅槃。十方诸菩萨,皆以大悲愿,示现…
《圆觉经直讲 第八章 轮回种性 示现方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