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入生死。现在修行者,及末世众生,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
这时佛讲了如何永断爱欲无明与大悲入世方便之後,为了使我们更加明了,所以又重新用偈颂宣扬出其中的妙义:
[弥勒汝当知],弥勒菩萨你应当知道。「一切诸众生,所有众生。[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堕落於生死],众生不得大解脱是甚么原因
只因贪欲关系,二乘还是在贪欲修行--法执也是贪。即使现在不贪,但他们贪的因还在,现在还不注意。某一个境界出现时,马上会产生贪的相应,境界相应执著,所以会堕落生死,分段与变异。「若能断憎爱,及舆贪嗔痴,假若断掉憎与爱及贪、嗔、痴。「不因差别性,皆得成佛道」,之所以人有差别,因人的根性有不同,有五性的不同,但是能断掉它。都会成佛,不管根基差或根基好都能成佛。「二障永销灭,求师得正悟,随顺菩萨愿,依止大涅槃」,要使事理二障永远销灭,一定要有明师的教授,明师的指点,师父成就高的,徒弟成就亦高,师父成就低的,那么其徒弟成就亦低,这是必然道理。「随顺菩萨愿」,开悟後要随顺菩萨的悲愿。「依止大涅槃」,依止大涅槃境界。「十方诸菩萨」都是依这样的「大悲愿,示现入生死」。净土并不是在西方的甚么地方,就是众生心内,这在《维摩诘经》里已讲得很清楚。「布施是菩萨的净土,一切能舍的众生,会聚集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菩萨的净土。
「现在修行者,及未世众生,勤断诸爱见」,现在修行的及未世众生,要勤断一切爱见,爱见断了之後,「便归大圆觉」,也就一一归於大圆觉法性海中。
这裹讲的众生生死轮回的关键在於爱,一切爱断尽时,就是现成的佛,所有的行为都是修行,所以就没有固定的法轨。念佛、持咒等都是修行,这些都是方便。
入门的方便关键的是依甚么心去念佛、依甚么心去持咒、依甚么心去做工夫,要断掉一切的贪欲,一切无求,归於无念真空寂灭境界,这样子才能够相应。
上面我们学了第五节段,弥勒菩萨提出的问题,佛作了精辟的解答。弥勒菩萨所提的问题是轮回寻根的问题,所以讲以轮回的心、轮回的见没办法来具足圆觉。
那么作为修行人来讲,首先的任务是怎样去断轮回的根元,这样对圆觉才能有一种体现,真实的体现,所以这问题提出是相当重要的。弥勒菩萨提出以後,佛对他讲,爱是轮回之根,为甚么弥勒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知道,弥勒菩萨最初修行时,比较喜欢名相、爱好名相,好游族里,喜欢与亲戚、朋友往来,喜欢建立友谊,所以缘份比较多,心地原来是爱心,後来较为慈悲心,他对事物看得特别透彻,对人观察相当的深入。所以在所有菩萨当中来讲他的慈悲心最强,他将要成佛时,龙花三会,琉璃为地,众生面前都是相好光明,就是说相当庄严、相当殊胜,比释迦牟尼佛还要殊胜。释迦牟尼佛成道是通过苦行、精进苦行,而弥勒菩萨不是苦行,是乐修、是爱修、慈悲修而成道。所以他的爱心在有情中是极普遍的,与众生的缘份是非常广的。所以当他成就时,当然成道会迟些,是因受众生的拖累;爱心太好、太慈悲,而被众生拖累了。但是与众生结的缘相当深厚,而且对众生的利益也是相当的深远,生生世世都利益众生。所以到如今还有百千亿化身,来化度众生。而弥勒菩萨提出的问题,轮回之根怎样去断,佛对他讲爱是轮回之根。
那么我们来分析爱,作个补充:爱是无明发源於人的真心裏面的一种天性,爱是一种天性,但人有无明,把爱染污了,所以有生死流转,有生死流转,於是在形成了我们的肉体之後,自然有一种爱欲的天性,爱一种温暖。如小孩喜欢吃甜的,讨厌苦的;爱一种感情,如男女的两情相悦。但是爱需要引导,就是讲爱会导致人一种低级的欲望,导致人的嗔恨,导致人的淫欲,这是往低处走。所以《楞严经》中说:「纯情即堕。」人既有自己的情,再在情上加入淫欲,围绕自己的贪心,以自我为中心,结果是堕三恶道;那么一个人若离开这种低级情趣,就是善。爱一种美德、爱一种向上人生,比较高尚的乐趣;譬如说琴、棋、书、画,爱艺术的境界、诗人的境界,或者外道说的天的境界,这种会走向天,即「纯想即飞」。《楞严经》说:「纯想即飞。」--飞升。而在净土宗来说在想心中,要是发愿求生西方,便能往生到净土。发愿生净上,也是属於想,也是属於一种爱。但西方净土是佛愿力所成,即叫横超三界,并没有竖出,叫横超、超过、超出三界,所以一个人从低级走向高级过程,爱是作为中间的纽带,有爱才有慈悲,爱的清净无私的体现就是慈悲。那么人有类型不同,有些人相当聪明,但其习气比较深厚,就是说人的心性比较恶劣,都相当聪明,相当活络,这些人是两极之性。两极之性的人如果接 受善知识的指导而开悟,其心性会明白,智慧也会开启,但恶性难改,所以智者大师说:「性具善恶。」恶的一面也同存於人的性中。就是在最高智慧的角度来说,不仅对恶,对於一个恶人讲,应具有佛性,恶人亦能成佛,有些恶人就不一定爱心很重,也即不是说情很重。在对於恶不压制恶,即不执著於恶的时候,那么在去恶之时即能开悟。所以说恶也能够成道,也即佛教所说的性具,不但具善且具恶,而具恶才能够了知正因,才能够使善恶达到平等,这是一种说明。
从究竟的圆觉道来讲,一切平等,关键是爱的转化,爱转化以後,进入慈悲,产生智慧,把爱的根本解脱出来,根本的解脱就是理悟--深悟理体,理明就是悟入圆觉的性;事断--就是断除事障,就是破轮回的染著。所以一般人从世俗的眼光来讲,事障是严重些的,以为人的行为及品质等是最严重的问题;从大乘佛来讲,人的心灵问题是最严重的。人由於平时的习惯性,反而认为内在的心灵是次要问题,那么就是角度不同。如两种能够达到一致,那才是最好的,即理上也明,事上面也得解脱。但在未法时代的人是最难最难做到这一点的。大家要注意,未法时代有福但没智慧,即「呆头福」,这福还不是真福,因心量不一定大,而另一种人是有智慧却没福,人很有智慧,佛教方面亦通达,但却没福德。所以这也还不行,真正的福德是心量广大,智慧充满。所以我们一般分析这问题时,福指红尘的福,或者说是世俗的福,这还不是真福,真福是一种心地的慈悲,真性纯厚,心量广大,人能够空一切境界。智慧不是聪明,或者很会辩,而是深悟理性,明照无碍的道眼。因为有了智慧,才能不被一切所惑;因为有了心量,才能容纳一切。慈悲之福德能入世为人,智慧的方便能出世无染,两者相融而不二,才能示现人间,利乐一切。
我们了解了爱,就应善用爱而成为广大的慈悲心,再进而以智慧,圆成无上的大道。
您能否从这一节段里,领悟到从断爱欲到慈悲入世的关键之处
其中应该先悲后智,还是先智而后悲
《圆觉经直讲 第八章 轮回种性 示现方便》全文阅读结束。